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己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好功能状况。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1、无心理问题;2、积极调节我们的心态。
(1)“无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2)“积极进步的心理状况”则是指在适应环境和努力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健全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最好状况。
2、心理健康的规范
(一)心理健康的“自我达成者”标准
美国着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觉得,理想的心理健康人即“自我达成者”。所谓自我达成,是指个体的潜能和价值得到效果最好的挖掘与运用。马斯洛概括自我达成者的心理特点有以下15个方面:
1、正视现实:对现实有好的知觉。
2、接纳自我、别人和自然:心理健康者可以同意其他人、自己及环境的不足与缺憾,而不会为这类缺憾所困扰。
3、言行坦率、表现真我:心理健康者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可以真实、坦率地表达自己。
4、热爱事业、以工作为中心:心理健康者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工作刻苦、专注、并从工作中获得快乐。
5、独立独处:心理健康者不依赖其他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依赖的是自己。
6、与环境关系和谐: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能维持相对对立性。
7、赏析平时生活能从平时经验中看出新意。
8、具备高峰体验:心理健康者即便从平凡的活动中,也能感觉到强烈的醉心、狂喜、无限美好。
9、同情关心别人,关注社会道德。
10、人际关系深刻:心理健康者重视友谊和爱心。
11、待人民主平等:心理健康者可以谦虚待人,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和个性,擅长倾听不认可见,并能向可以教给自己常识的大家学习。
12、。信守道德标准:心理健康者能区别行为方法和目的,觉得目的比方法更为要紧。
13、富于幽默感:心理健康者擅长察看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可以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法将它适合地表现出来。
14、富于创造性:心理健康者具备独创、创造和追求改革的特征。
15、不随波逐流:心理健康者具备自立、自强的人格,他们不随便迎合别人的看法行为,他们觉得人需要有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不应太顾及传统的力量和舆论重压。
(二)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参照海外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结合国内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理健康的规范可概括为: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情绪积极稳定。5、社会适应好。6、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
1、生理与心理统1、健康是包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个体与群体协调:每一个个体都生活在肯定的群体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维护依靠于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3、理论与实践结合:心理健康的维护既取决于心理卫生常识与理论的学会,也取决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就。
4、防治与进步并重:对那些心理问题病人做到尽快发现,准时提供干涉,改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渠道与办法
心理健康不只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衰。
1、拓展心理健康教育;
2、打造心理健康保健互联网;
3、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
4、创造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