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万!继去年人数下跌以来,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又降低了6.5万人,宣告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开始明显降温。
“研究生院招不到学生”,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新正常状态”。有人说考研热“退烧”的背后是教学水平的下滑;有人说高学历的“失宠”是考生盲目崇拜文凭的理性回归。这类说法都有道理,但根本上,“机会本钱”的上涨让考研不再是“香饽饽”。
“机会本钱”是经济学的一个词,意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舍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目前来看,大学生舍弃考研显然是对读研产生的最大价值做了抛弃。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读研可以创造的附加值在日益降低。
考研本来就是双向选择,其价值平衡点在于学校培养人才,学生增加学识,进而把学识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完整的进步链条,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都会瓦解。试想,假若研究生毕业后还要面临和本科生角逐的局面、并且所学常识很难与社会对接的时候,必然产生自我质疑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最后会进步到对教育水平的质疑上。
教学水平是学校的存活底线,考研不再是“香饽饽”跟教学水平有肯定关系,但不可以简单归咎于教学水平下滑。可以一定的是,一些学院的教学模式与社会进步产生了“缝隙”。事实上,教学没特点和水平,是非常难有竞争优势,这跟经济进步需要有关。除此之外,“宽进宽出”的现象也让硕士学位含金量大优惠扣。
事实上,考研热“退烧”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势必结果。社会的多元进步需要不同层面的人才,新型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对于常识结构的需要也日新月异。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人为了梦想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拿文凭。大家了解,招研院校绝不是获得常识的唯一渠道。
考研“冷热”与否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可以作为一个信号,提醒高校:为了培养新时期的人才,还可以做些什么?由于只有高校给予毕业生更大的价值量,毕业生才会在“机会本钱”较量中,选择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