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一年级物理期末试题

点击数:644 | 发布时间:2024-12-20 | 来源:www.bisykl.com

    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高中一年级物理期末试题,欢迎大伙阅读!

    第Ⅰ卷
    1、选择题
    1.下列各种状况,可以把研究对象看做质点的是
    A.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讨论地球的公转
    C.比赛时,运动员剖析乒乓球的运动 D.计算整列火车通过某一路标的时间
    2.惠东高级中学正在举行班级对抗赛,张明明同学是短跑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A.10.4 m/s B.10 m/s
    C.10.2 m/s D.10.3 m/s
    3.伽利略在对运动的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进步极为有益的科学办法,这类办法的核心是把()和逻辑推理(包含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
    A.猜想 B.假说 C.实验 D.思辨
    4.下列图中能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是()

    5.如图所示,物体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线由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分别为()

    A.0,0 B.4R,4R C.4R,2πR D.4πR,4R
    6.如图所示,两辆车在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依据图中所给信息和所学常识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用途,但可以觉得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
    B.重力的方向一直垂直向下的
    C.物体重心的地方只与物体的水平分布有关
    D.力是使物体运动是什么原因
    7.如图A、B两物体叠放在一块,用手托住,让它们静靠在竖直墙边,然后释放,它们同时沿墙面向下滑,已知mA>mB,则物体B
    A.只受重力一个力
    B.遭到重力和 一个摩擦力
    C.遭到重力、一个弹力和一个摩擦力
    D.遭到重力、一个摩擦力和两个弹力
    8.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物体间有摩擦力,肯定有弹力,且摩擦力方向和它们的弹力方向垂直
    B.两物体间的摩擦力大小和它们间的重压肯定成正比
    C.在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可以存在静摩擦力,且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
    9.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得到的结果正确是()

    A.t=1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B.t=5s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
    C.第3s内物体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总位移为12 m
    10.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x﹣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甲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D.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11. 如图所示,水平为m1的木块在水平为m2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同时遭到向右的拉力F有哪些用途,长木板处于静止状况,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A.木块遭到木板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B .木板遭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肯定是μ2(m1+m2)g
    C.木板遭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肯定是μ1m1 g
    D.无论如何改变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12.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图象是

    第Ⅱ卷
    2、填空题(共16分)
    13.(8分)(2024秋成都期中)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
    (1)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需要用的有.
    A交流电源 B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2)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 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挨近滑轮处
    C.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挨近打点计时器处
    (3)如图所示为一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纸带上每5个点取为一个计数点,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共7个计数点,测出1、2、3、4、5、6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cm).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4=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14.(4分) 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 第5s内的平均速度是18m/s,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m/s2,10s末的速度为______m/s.
    15. (4分)四块相同的木块竖直地紧挨着固定在地面上,一颗子弹水平地从第一块射入,恰好从第四块穿出,设子弹在整个过程中做匀减速线运动,则子弹穿过这四块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三. 解答卷(共3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要紧的演算步骤。)
    16.(10分)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但因为发动机问题而发射失败,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依据图象求:(已知 ,g取10米/秒2)
    (1)火箭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高度.
    (2)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总共历程的时间.

    17(12分).有一根长L=5m的铁链悬挂在某楼顶上,楼中有一窗口,窗口上沿离铁链的悬点H=25m.当铁链从静止开始下落后一直维持竖直,不计空气阻力,g=10m/s2.求:
    (1)铁链的下端A下落到窗口的上沿B时,铁链的速度大小;
    (2)接着铁链经过整个窗口用了t=0.3s的时间,窗口的高度h为多少?

    18.(14分)一辆摩托车行驶的速度为30m/s.现让该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在200s内追上它前方相距200米、正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求:
    (1)该摩托车 在行驶过程中,至少应具备多大的加速度?
    (2)该摩托车在追上汽车之前二者相距的距离?

    高中一年级物理答案
    答案:1.:B :地球围绕 太阳公转,在研究其运动轨迹时地球的大小形状对整个轨迹的研究近似无影响,可以看成质点.
    2. :B :平均速度为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百米比赛位移为100 m,时间为10 s,所以平均速度为10 m/s.故选B.
    3. C物理学史.教程中介绍了伽利略对落体规律的研究与“理想斜面实验”,通过这类常识的学习,可以明确伽利略所创造的这一套科学研究办法.
    解: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运用实验验证和逻辑推理(包含数学演算)相结合的办法,得出了落体运动的规律,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伽利略将靠谱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开辟了崭新的研究物理的办法道路,同学们要从中汲取营养,提升科学素质.
    4.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A、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故C错误;
    D、物体沿负方向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5.C 位移与路程.
    位移是由初地方指向末地方,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解:物体运动的起点是A,终点是C,则位移大小等于AC,即大小x=4R,路程S=2πR.
    故选:C.
    6. :A :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用途,但可以觉得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的重点,重力的方向一直和水平面垂直,是竖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所以A正确,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的形状和水平分布发生了变化,重心的地方就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力不是使物体运动是什么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况是什么原因,所以D错误
    7. :A 分析:在竖直方向上A、B两物体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故B物体只受重力用途.
    8. : B :选B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弹力方向垂直接触面,且有摩擦力肯定有弹力,有弹力可能没有摩擦力,A正确;静摩擦力与重压没关系,B错误;静摩擦力可以产生在运动的物体间,且静摩擦力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C正确,滑动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D正确
    9. 解:A、在0~2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为 a= = =1.5m/s2.故A错误.
    B、在3~7s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为 a′= = =﹣0.75 m/s2,加速度大小为0.75 m/s2,故B正确.
    C、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 x=vt=3×1=3m,故C错误.
    D、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总位移等于梯形面积大小,为 x= =12m.故D正确.
    故选:BD
    10. 解:AB、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 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可知,甲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乙沿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 错误,B正确.
    C、在t1时刻甲、乙两物体到达同一地方,即相遇,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在t2时刻甲、乙两物体在不同地方,没相遇,故D错误.
    故选:BC
    11. 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摩擦力专题.
    以木板为研究对象,剖析受力状况,求出地面对木板的摩擦力.当改变F的大小时,剖析m对M的摩擦力能否大于地面对木板的静摩擦力,判断木板能否运动.
    解:A、对木板:水平方向遭到木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1和地面的向左的静摩擦力f2,f1=μ1mg,由平衡条件得:f2=f1=μ1mg.故A错误,C正确.
    B、因为木板相对于地面是不是刚滑动不了解,地面的静摩擦力未必达到,则木板遭到地面的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是μ2(m+M)g.故B错误.
    D、由题,剖析可知,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f1不大于地面对木板的静摩擦力,当F改变时,f1不变,则木板不可能运动.故D正确.
    故选:CD.
    12. : BD :依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s=12gt2,选项A错误;由速度公式v=gt,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选项D正确
    13.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题.
    纸带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借助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依据纸带上相邻点的距离间隔判断小车的运动状况,再依据小车的运动状况判断小车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关系.
    解:(1)AC 实验用的电源需要是交流电源,故A正确,B错误;
    刻度尺要用来测量纸带的点之间的距离,所以需要要有刻度尺,故C正确;
    打点计时器本身就是计时的仪器,所以无需秒表,故D错误;
    物体的水平无需了解,所以不需要天平测物体的水平,故E错误. 故选:AC.
    (2)AD 在实验时,应该先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并且要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挨近打点计时器处,所以AD正确;故选:AD.
    (3)借助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v4= =0.41m/s,
    因为相邻的时间间隔位移之差不等,依据运动学公式△x=at2得:
    a= =0.76m/s2.
    故答案为:(1)AC(2)AD(3)0.41;0.76
    此题主要考查纸带的处置问题,
    对于相邻的时间间隔位移之差不等时,大家可以使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可以减小误差.
    应该注意单位的换算和有效数字的保留.
    14. 解:由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可知物体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4.5s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可知:
    v4.5=18m/s
    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有:
    v4.5=4.5a
    可得物体的加速度a=
    所以物体在10s末的速度v10=at=4×10m/s=40m/s
    故答案为:4,40
    15考试知识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
    在解匀减速直线运动题目时,因为初速度不等于零,在用公式解题时,方程组很难解,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用逆过程解题,等于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速度位移公式求出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之比,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依次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之比
    解: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到零,采取逆向思维:子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时间之比为1:( ﹣1):( ﹣ ):( ﹣ ),
    所以子弹依次在每块木块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 ):( ﹣ ):( ﹣1):1;
    故答案为:(2﹣ ):( ﹣ ):( ﹣1):1.
    在研究匀减速直线运动,且末速度为零时,合理运用逆过程可以使题目变得简单易做.要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三计算题
    16.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运用匀变速直线的基本公式即可解题.
    解:(1)由图象可知:当火箭上升25s时离地面,位移等于几个图形的面积,则
    x= m
    (2)火箭上升25s后从450m处自由下落,由x= 得:
    t2= 所以总时间t=t1+t2=34.48s
    答:(1)火箭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高度为450m.(2)火箭从发射到落地总共历程的时间为34.48s.
    速度﹣时间图象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同时要结合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来进行剖析.
    17.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自由落体运动.
    (1)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铁链的下端A下落到窗口的上沿B时,铁链的速度;
    (2)结合铁链的位移,运用位移时间公式求出窗口的高度.
    解:(1)铁链的下端到达窗口上沿时速度
    由 V2=2g(H﹣L)
    代入数据解得: =20m/s
    (2)继续下落

    代入数据解得:h=1.45m
    答:(1)铁链的下端A下落到窗口的上沿B时,铁链的速度大小为20m/s;
    (2)窗口的高度为1.45m.
    解决本题的重点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结合运动学公式和推论灵活求解.
    18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摩托车追上汽车,依据位移关系,求出加速度,然后讨论摩托车有无超越速度,若超越速度,知摩托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进行追赶,依据位移关系,从而求出摩托车的最小加速度.
    (2)当达到一同速度时,两车相距最远.
    解:(1)假设摩托车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则: ,
    代入数据解得a=0.21m/s2,
    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的速度:
    v=at=0.21×200m/s=42m/s>30m/s,
    所以摩托车不可以一直匀加速追赶汽车,应先匀加速到速度再匀速追赶.

    vm=at1,
    联立解得a=0.25m/s2.
    (2)当两行车速度度相等时,相距最远,

    则相距的最远距离 = .
    答:(1)该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至少应具备0.25m/s2的加速度.
    (2)该摩托车在追上汽车之前二者相距的距离为1000m.
    关于追及问题,抓住两个关系:一是位移关系,二是时间关系,一个临界即速度相等时, 然后借助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