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只脚已经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四学生来讲,不少事情已经来不及多想,不少之前的抉择到目前已是尘埃落定。然而,对于大三同学来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过去的贪玩,过去的任性,都会在将来的一年的时间里由于责任而有所改变。
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什么样的方向,什么样的方向在一定量上又决定拥有着什么样前进的力量,而这类力量最后可能让之前的理想完全变了模样,可能更好,亦可能更坏。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话“认识你一个人”,一方面说明了认识我们的重要程度,其次也说明了认识自己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同样地,这句话也适用于考研:什么是考研?怎么样来做出合适我们的选择?这两个问题既涉及到对于研究生的认识,也涉及到对于自己的认识,还涉及到怎么样把二者结合在一块的认识。
“考”还是“读,”这是一个问题
“考研”这种称呼其实在非常大程度上与其对象不同,比较容易叫人对研究生产生一些误解。这种叫法在不少人看来只不过一种“考”的行为,关心的是“考”,而不是“研”。本来是为“研”而“考”,最后却本末倒置,心中有“考”而无“研”。于是,本是一种学术行为的考研,转变为一种时尚。因为适应了这种从初中,甚至小学,一直到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种种考试,而忽视“研”背后所蕴藏的一些愈加要紧的信息,由此导致的误解更是数不胜数。考只不过一种方法,特别作为一种选拔方法的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暂时的。要紧的是有没想过,真的意义上的研究生是过两年半,或三年时间读出来的。而且,要想读好,就需要要心无旁骛,过阅读很多书本和进行很多考虑训练出来,不是像在大学时那样晃出来的。有没做好这类心理筹备,是作为一个期望进入研究生学习的人需要考虑的。不然,浪费的不止是财物,还有宝贵的青春。
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有关的学术研究型职员,充实国家的科研力量,而现在读研在不少人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培训机制。老一辈的大师常说:做学问一要不怕吃苦,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甘于清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读研就肯定清贫,但至少要做好付出的筹备。考研并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读研,“考”研是一时的,读研却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完成,甚至更长。在决定考研之前,最好能仔细考虑下到底是否适合安安静静,脚踏实地做学问,至少在将来的三年时间内可以过系统的学习,确实让我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提升。
“考研”还是“就业”这不是一个问题
伴随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部分人把“考研”当做一种避开就业高峰,逃避就业重压的一种渠道。先不说这种做法本身是不是合理,单就现实而言就已经与初衷相去甚远了。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伪问题。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有完善行为能力的人,就业是一个势必的过程。不论最后是做公务员、个体老板,还是自由职业者,其实都不可以回避就业的问题。而研究生教育则是重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达到具备一些基础的独立考虑,研究有关问题的水平,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就业与考研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之所以不少人目前会在二者之间优柔寡断,并非在就业与研究之间优柔寡断,而是由于仅仅把读研看做一种就业的方法,只想着读研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作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这类问题当然需要考虑,但既然选择读研,就应该了解了解摆在面前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一个专业素养好,又热爱生活的研究生没道理找不到一份认可的工作。反倒是成天想着找份哪种工作,却把基本的业务舍弃了的人,最后非常可能只能拿着一纸文凭而抱怨“找不到工作”。
近几年国内研究生人数的急剧膨胀,研究生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开始向科研应用型教育转变,虽然在一定量上还有着自己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已经没以前那样明显。而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导师都会决定将来的就业状况。一言以蔽之,也就意味着期望借用考研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什么样的优势并非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此,纯粹为了就业而考研是一件有的得不偿失的事情。刚刚已经说过,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着眼点就没放在实践上,当然这并非说它脱离实践,而是由于实践的问题是是个人的选择,有的同学喜欢用理论解决实质问题,有的则喜欢研究更为纯粹的,或者在普通人看来不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二者无所谓高低,只不过由于个人的的兴趣和喜好而选择了不一样的个人进步道路而已。温家宝总理曾对广大学子如此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期望一个民族只不过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将来的。”这也就是说理论并非空洞,无意义的,它也需要付诸行动。
曾有如此一位研究生,因为其读研的目的只不过为了暂时躲开就业重压,期望过研究生的学习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对学习的专业基本没什么兴趣,除去看过当初考试时指定的几本书以外,几乎从不阅读其他书本。虽然他考上了研究生,但却在一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暴露了我们的不足,遭到其导师的激烈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毕业需要导师的“推荐信”时,非常或许会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但同时,研究生教育毕竟是开放的,因此,不论如何,找到合适我们的进步方向,向着理想的生活状况前进才是真的需要考虑的。
兴趣,这才是一个问题
伴随社会形势的变革,今天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与十年前的状况大不相同了,但其本质依然没什么大的改变,而且好像也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势必在市场中才能被发现和得到训练,读研只不过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一种独立剖析问题的能力。读研阶段所接触国内外一些最前沿的研究近况和动态,主如果起到开阔眼界,可以让一个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从一个更宏观、更综合的角度去处置。至于是不是能活学活用则在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历程和兴趣、喜好。中国有句俗话,龙生九子还各有所好,研究生的培养更是这样。
有如此一位知名学府的博导,同时其也是教育部的“长江学者”,现在国内不少大学的教授过去都是他的学生,他谈起现在研究生的招生状况,非常是感慨。虽然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但老先生依旧有自己一套选择学生的方法。
第一,老先生招收弟子时不如何看大学的平常成绩,即使是入学时的成绩也只不过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更别提还有哪些本校和外校之分。在老先生眼里,“英雄不问出处”,只须肯安下心来,认认真真考虑点问题的学生,都是出色的。每年考试报名老先生的学生有不少,但他一般只收两三个,对学生唯一的考察就是面对面地交流,聊天,过可能长达半年的彼此知道才把学生最后确定下来。在老先生看来,他的学生需要热爱所学专业,热爱生活,且兴趣广泛,性格开朗,不喜欢死念书的书呆子。他常说:“激情是一个人成功的重点。”
仅就考研来讲,刻苦复习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渠道,不论之前有多出色,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顺利开始新的学习过程。大学期间,有的同学可能由于各种各样是什么原因,如高考考试失意,或对专业不有兴趣等,都可能导致在大学期间成绩的不理想,而考研则为这类同学提供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研究生考试本身在非常大程度上并不可以完全反映学生的水平,由于现有些考试规范已经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合乎规律的模式,只须刻苦复习,认真筹备,得到一个复试,甚至读研的机会都不会非常难。这种考试规范的最大优点在于虽然不可以一下子让一些具备潜质的学生崭露头角,但却可以让这类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也可以如此说,研究生考试不是选优,而是保优。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人基本都处于同一块跑线,至于哪个更出色,需要的只不过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