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次思政课调整的有关背景
1.我省在2023年11月提前公布了《河北高等教育自考委员会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考交通运营管理等44个专业考试计划的通知》,对开考的44个专业考试计划进行调整。该44个专业从2026年开始根据新的专业考试计划需要进行考试和毕业。2.2024年12月,依据全国家公务员考试委文件(考委〔2024〕1号)精神,我省公布了《关于调整河北高等教育自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通知》,对自考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思政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并于2025年开始实行。
2、思政课调整前后的课程设置及考试安排学历层次 | 调整前课程 | 调整后课程 |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字 | 学分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字 | 学分 | |
专科 | 1265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1504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0370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 | 1504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
—— | 15040 | 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
本科 | 0370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150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0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 | 1504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
—— | 15040 | 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3、增加的“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视考生毕业时间有不同需要
1.2025年和2026年上半年的过渡阶段,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在办理毕业时不做需要,已获得该课程合格成绩的可用其顶替原思政课的任意一门。2.自2026年下半年起,该课程不再用于顶替原思政课,在毕业时作为必考课纳入毕业条件。
4、已合格的调整前思政课成绩还可以继续用已获得的调整前课程合格成绩继续有效,已合格的调整前课程可对应顶替调整后课程,对应关系见下表。未获得调整前课程合格成绩的,须参加调整后的课程考试。
学历 层次 | 调整前课程 | 调整后课程 | 备注 |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字 | 学分 |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字 | 学分 | ||
专科 | 12656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1504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一对一顶替 |
0370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 | 15042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一对一顶替 | |
本科 | 0370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1504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一对一顶替 |
0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4 | 1504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一对一顶替 |
6、学习过“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可以申请免考
凡持有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且已学习过“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通过考核的考生,不再需要参加我省该门课程的自考,但需根据我省有关规定办理课程免考手续。7、思政课调整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考试与毕业需要
(一)各专业的思政课设置及考试安排。1.2025年过渡期间,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思政课的设置门数维持不变,各专业的思政课将设置为对应的调整后课程,并按调整后课程安排考试。同时,各专业的全部课程在上半年和下半每年平均安排考试。
2.自2026年起,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开始按调整后的3门思政课进行课程设置和考试。2023年发布马上于2026年开始实行的交通运营管理等44个新专业考试计划也按调整后3门思政课需要进行调整。3.自2026年起,各专业(停考过渡专业除外)的理论课程原则上每年安排一次考试,有些课程会安排在上半年,有些课程会安排在下半年,不是所有课程每次都有考试,请考生结合自己状况做好规划及考试报名。
(二)思政课调整后各专业的毕业需要。1.在2025年和2026年上半年的过渡阶段,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在毕业时不增加毕业课程门数,仍按原专业考试计划需要办理毕业。在此期间,已合格的“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可用于顶替调整前专、本科思政课的任意一门,但不能重复顶替。
同时,2026年上半年,考生达到调整后3门思政课的新专业考试计划毕业需要,也可按新专业考试计划办理毕业。2.自2026年下半年起,各专业(含停考过渡专业)均须按调整后3门思政课的新专业考试计划毕业需要办理毕业。
8、查看和咨询各专业调整信息的渠道现在我省自考大多数专业处于课程调整或专业停考过渡阶段,过渡期内与过渡期结束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毕业需要有所不同,详细情况可登录河北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考网上信息管理软件(http://zk.hebeea.edu.cn)查看,如有疑问可向当地市教育考试院或主考学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