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跨专业考研人数高达60%以上
2012年全国家公务员考试研总人数为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据笔者调查,在2013年考生就读的某辅导班里,选择跨校考研的学员占到90%之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也达到了70%。跨校、跨专业考研无疑成了当今的一种趋势。事实上,跨校跨专业群体庞大的数字源自一些客观的招生条件。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有900余所具备研招资格,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更是仅有60余所,民办高校从2012年才开始有5所获得研招资格。这注定了大部分学子想要读研就需要跨 考,想要读好专业也需要跨 考。
据报道,早在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校考试报名的考生就占到考生总数的70%~80%;当年考试报名中国政法大学的7000多人中,本校的本科生也只有900多名;而考试报名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则占到84.9%;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大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500人左右,其中北大我们的本科生约占1/3,并且近几年一直维持这个比率。“跨校考试报名我校并录取的学生,大多数来自重点大学,特别是设立研究生院的55所高校,占了录取总数的70%。”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重点院校、重点研究院在研招时不再过分挑剔考生本科时的专业。中科院研招办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近些年招录的研究生中,有不少是跨专业录取的。有基础学科跨应用学科的,也有应用学科跨基础学科的。这类考生凭借自己对跨 考专业的浓厚兴趣与由此激起出的巨大学习热情,已经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了本专业出色考生的水平。“大家一贯的招生态度是,只须专业常识技能过硬,就没有本科专业歧视现象。”
传统热点专业与交叉学科成为跨 考热点
据调查,2012年跨 考的热点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管理软件、应用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等传统热点专业中。受市场需要的影响,财会、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等专业特别得到跨专业考生的喜爱,这类专业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吸引了很多本科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考生跨专业考试报名。
同时,很多非本专业的考生跨 考热点专业,使得传统热点专业的角逐门槛愈加高,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的热点专业的录取比率甚至低于5%。数学基础深厚让不少理科生扎堆跨 考商科,大大提升了考试角逐的困难程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年的报录比分别低至24∶1、30∶1、52∶1;而很多中文、历史、哲学专业考生的考试报名,更是让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2011年的报录比低至198∶1,角逐异常惨烈。
近年来,一些交叉学科也渐渐变成跨 考热点专业。譬如北京大学,自2005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来,以当下热门前沿的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中心,打造了以往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大门类横向联合的很多专业,如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因为这类学科跨度大,对考生的背景常识需要高,方向又多集中在前沿研究范围甚至超前研究范围,因此尽管这类专业考试报名困难程度大,但角逐重压相对较小,吸引了愈加多专业跨度之内的出色考生考试报名。
很多考生跨 考“交叉学科”专业主如果为了改变我们的学位属性,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譬如很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 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 考。
调查中记者获悉,有不少跨 考同学觉得,即便是要继续攻读,也不想让硕士阶段就把我们的专业限死,博士阶段还想继续观望,选择更符合自己特征的方向。如政治学的同学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研究等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矿业工程的同学选择数字矿山及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AI与仿真安全技术等方向,拉近与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距离。
兴趣和名校情结成跨 考两大动力
由于高考考试填报志愿时,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知道不充分,大多数学生高考考试服从调剂,不少人本科阶段读了自己本就不有兴趣的专业。对他们而言,跨专业考研也成了自主性更强的二次选择的机会。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伴随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对专业兴趣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不是单纯图有趣,而是更多地结合自己长远的理想,将对专业的兴趣进步成“志趣”。本刊记者调查采访了某考研培训机构的集训营,调查显示,有近半数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表示自己“出于对考试报名专业的兴趣”而选择跨 考。
同时“名校”成为跨 考的另一内在动力。据统计,近年来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跨校考研人数长期过万。
名校这样受宠,与当今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因用人单位学会的信息有限,所以多数只可以用学历背景衡量应届生的综合能力。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刘晓深有领会,刘晓因高考考试失利曾在某专科学校念书,后“升本”进入一家二本院校读法学专业,毕业求职时却在三个月内连在十家单位碰壁。眼看着一块面试的名校毕业生被一线律师事务所录用,刘晓燃起了继续深造学业的斗志,决定考试报名人大并最后顺利被录取。
事实上,相对于考生的名校情结,近些年来很多名校在对待跨校考生的态度上有了非常大的转变。伴随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进、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日趋规范、成熟,“本科出身”不再成为名校录取的要紧标准,甚至有些名校更偏爱从一般院校刻苦学习考进去的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这无疑给了跨校考生巨大的信心。
特殊研院和特殊专业为跨 考提供了势必性
跨 考形势的火热,还与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机构有关。一些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院,因为自己不招收本科生,所以所有被录取的研究生都是跨校考生。今年6月底,中科院大学在武汉举行了一场大型招生会,场面热门。参加这次招生会的小陈说,他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十分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中科院的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和科研设施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因此他做梦都想进入中科院深造。他觉得,考中科院的考生都是跨校考研,无需和“本校本科生”角逐,在公平性上要比考其他名校强一些。
同时,一些专业学位项目的兴办,譬如法律硕士,其招生对象就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这也导致了跨专业考试报名人数的增多。比如,法律硕士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考试报名,当年全国的考试报名人数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考试报名人数增加到3.9万人。
2009年依据教育部公告,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新增法律硕士专业,招生对象为法学本科,但法律硕士的招生对象依旧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当年仅北京法律硕士考试报名人数就达到749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