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考试概要
科目代码:F36
科目名字:农业气象学
第一部分 目的与基本需要
1、课程目的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应用气象学的要紧组成部分。本门课程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入手,主要介绍农业气象要点(光、热、水、气)对农业生物的成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气象条件调控技术及农业气象模式打造的基本办法。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合配以实习,以加深对课堂常识的理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拥有肯定的剖析与解决农业气象问题的能力。
2、基本需要
依据农业气象课程特征及实质状况,需要学生学会农业气象课程的基本定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办法,同时注意农业气象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加深对课堂常识的理解。
第二部分 内容与考核目的
第一章 绪 论
1、知道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知道“土壤—植物—大方”系统的机制、状况和过程;
3、学会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理解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质;
2、熟知光在群体中的垂直分布规律;
3、学会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和点与补偿点、光能借助率等定义;
4、熟知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学会光—光合用途关系理论及其剖析办法;
6、学会光能借助率的计算办法、限制作物光能借助率的原因及其提升渠道。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1、知道温度的农业意义;
2、学会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作物的感温性与温周期现象等基本定义;
3、学会积温学说及积温不稳定是什么原因;
4、学会积温的求算办法及表达形式的改进办法;
5、熟知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气温日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6、熟知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原理与技术。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1、知道水分的农业意义;
2、学会吸湿水、毛管水、凋萎湿度、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势、蒸散、作物需水量、作物水分临界期与重点期、土壤水分滞后现象等基本定义;
3、熟知土壤—植物—大方系统水分传输过程、渠道和规律;
4、学会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特点曲线、土壤水分有效性等剖析办法;
5、熟知水分条件与农作物成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6、熟知土壤水分调控原理和技术。
第五章 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1、知道大方中二氧化碳长期演变趋势和碳循环;
2、熟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学会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等基本定义;
4、学会二氧化碳与光合用途的关系及其影响原因;
5、熟知群体二氧化碳通量及浓度变化规律等剖析办法;
6、熟知二氧化碳调控原理及技术;
7、知道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六章 农业气象模式介绍
1、学会农业气象模式的定义、用途及其分类;
2、熟知农业气象系统的特点;
3、熟知农业气象模式的建模办法。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推行需要
1、考试目的:
较低需要——知道;
基本需要——理解、熟知;
较高需要——学会。
2、命题说明:
1、该课程的命题考试,依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确定。各章考试试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
第一章 约占5%; 第二章 约占25%;第三章 约占25%;
第四章 约占25%;第五章 约占 10%;第六章 约占10%。
2、考试试题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题中四种难易度考试试题所占比率一般为2:3:3:2。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需要的考试试题所占比率,大体上为“知道”占25%,“理解(熟知)”占35%,“学会”占40%。
3、考试试题主要题型为解释说明、问答卷等多种形式。
4、题型举例
解释说明:作物水分重点期
问 答 题:导致积温不稳定是什么原因什么?
3、参考书目:
申双和, 景元书. 农业气象学原理, 气象出版社, 2017
4、其它规定:
考试方法为闭卷考试。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试试题主要测验考生对本学科入门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办法的学会和理解程度与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