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上册地理科目要点

点击数:339 | 发布时间:2024-11-23 | 来源:www.quagic.com

    高中一年级上册地理科目要点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地理是高中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那样高中一年级上的地理要点你都学会了吗?

    1.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一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天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指的是冬季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国内广大区域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天成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

    谷雨:

    4月20近日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成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成长,欣欣向荣。

    小满:

    网络情人节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近日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珍藏种子。

    夏至:

    6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近日后,入暑,标志着国内大多数区域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近日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国内广大区域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长期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成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马上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因为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近日后,因为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降低非常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十月8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降低,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十月23近日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十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成长中的农作物风险非常大。

    立冬:

    每年11月7近日后。

    小雪:

    11月22近日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权势增强,气温飞速降低,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近日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将来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降低,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近日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近日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2.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二


    1.判断南北极

    一般用于俯瞰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区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3.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三


    土壤

    土壤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备肯定肥力,可以成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具备肥力,可以成长植物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用途: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用途

    4.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四


    光照图的判读办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5.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五


    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交替产生是什么原因——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6.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六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日前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天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7.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七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合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水平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方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成长发育

    8.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八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办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天,6、7、8月为夏天,9、10、11月为秋天,12、1、2月为冬天。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9.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九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点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点。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有哪些用途,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用途。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有哪些用途: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方圈,使原始大方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方;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国内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形成干旱的国内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用途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用途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10.高中一年级上册物理要点笔记总结 篇十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比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借助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比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应该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