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点击数:328 | 发布时间:2024-12-21 | 来源:www.kouyuyingyu.com

    高中二年级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每个学科都有了初步知道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将来的进步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帮你金榜题名!

    1.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教学目的

    常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定义,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架构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种类。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办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剖析地质架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3.通过剖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进步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法。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质的看法,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题

    1.山地的种类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大家了解了内力用途和外力用途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用途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用途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情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大家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用途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1、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请大伙认真阅读教程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剖析考虑下列问题

    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进步与内力有关。

    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2、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请察看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出了什么事变化?有几个种类?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用途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3、地球岩石圈板块架构学说

    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说出板块名字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褶曲的判断办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那几个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是什么原因什么?

    总结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用途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重压用途岩性较坚实,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褶皱的实践意义

    1.借助向斜架构找水,借助背斜找油。向斜架构有益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好的储油架构,因为气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借助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地方。假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总是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架构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非常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断块山

    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重压和张力,超越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架构地貌

    汾河谷地

    坐落于山西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要紧的粮、棉产地。

    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架构平原。坐落于陕西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时候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早被叫做“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断层的实践意义

    1.借助断层找水。断层因为岩层破碎,总是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地址选择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好的后果,导致建筑物塌陷。向斜架构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由于假如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强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区域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大家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点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知道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点。

    2.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教学目的常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办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掌握从地图上学地理常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大家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好情感,激起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常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国内亚洲的地点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剖析法、对比剖析法学会亚洲和欧洲地点及特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家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好情感,激起学生的自评价办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地点。教学难题掌握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地点。

    教学重点

    运用引导法、读图剖析法、对比剖析法掌握剖析某个未知地区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地区的地理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大伙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示的景观在哪儿?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字的起源

    2.亚欧国内

    亚洲和欧洲的国内部分连在一块,合称亚欧国内,是世界上的国内。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点怎么样呢?

    板书:亚洲的地点

    经纬度地方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坐落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陆地方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大家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点应该从经纬度地方和海陆地方两方面来讲明。

    承接通过大家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点,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点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建议,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总结知道一个大洲的地点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地方、海陆地方两方面。

    3.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1、教学目的

    1、常识目的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知道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重压,理解人口是如何对环境产生重压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借助的表现和怎么样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

    (5)理解人口、资源、进步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质问题。

    2、能力目的

    (1)提升学生借助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剖析问题的能力。

    (2)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的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借助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我们的行为,培养爱惜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的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缘由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惜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2、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重压不只体目前人口增长的绝对数目对环境的重压,同时也体目前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借助而致使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水平关系剖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导致紧急的环境问题。

    3、教学难题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4、教学办法

    1、借助C人工智能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剖析法。

    5、案例剖析法。

    5、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考虑。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程学习本课常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是什么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复习资料,准时反馈学生常识的学会状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漂亮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6、教学过程

    播放环境问题的有关影片和漫画赏析,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步骤图,学生上台演示调查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大全,得出初步结论。

    学生阅读教程,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1、人口重压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进步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重压。

    2、人口重压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要和消耗增多,超越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2、资源的不合理借助

    1、资源的过度借助——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借助——环境的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进步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进步问题。

    4.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1、学情剖析:

    在高中二年级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中二年级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态度不好,不喜欢学习。怎么样让他们培养高效学习习惯与加大他们的入门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所有都需要老师加大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2、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步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知道学生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3、学生基本状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也很特殊,不喜欢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讲,学生的状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4、教学目的和需要: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入门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进步有益的地理;主张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采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得新常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5、教程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题。

    教程除去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类案例来自于实质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步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考虑、剖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去察看、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题。

    6、教学手段:

    中学习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质主要体目前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第一应充分培养地图的看法,包含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结实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依据教程特征使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量在课堂上达成。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7、具体手段:

    1、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规范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教学目的,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需要,为会考和高考考试打下结实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程

    在教学中既要看重教程中学科要点的落实,也要看重学科常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看重教程的整理,树立“用教程教”的新的教程用价值观,使教程真的成为学生学习的要紧资料来源,依据《课标》需要选取适合的案例,弥补教程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程观,由单一教程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靠教程向主动构建教程转化。

    3、看重课堂教学中“过程与办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的中的“过程与办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重点性目的。要在教学中主张勤于动手、培养学生采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得新常识的能力、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看重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看重入门知识的学会,能力是打造在稳定的学科入门知识之上的。

    4、看重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程,在备课的过程中第一解析《课程标准》,依据《课标》需要和学情拟定教学目的。处置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理教程,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大校内备课组的活动,拓展校际交流,寻求一同进步。

    5.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1、教学目的

    能说出火山的定义、组成及其形成;

    通过察看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以领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2、教学重难题

    火山的组成与火山的形成。

    火山的形成过程。

    3、教学办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4、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伙展示一组图片,大伙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儿?我听到不少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非常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是否知道,富士山是是大家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种类中的哪一类?对,是火山。这节课,我就一块儿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当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伴随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察看实验过程,察看时注意维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察看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习化学常识——酸碱中和反应,讲解这一现象产生是什么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是什么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后,教师总结总结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此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假如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总是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况,学生考虑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一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什么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国内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有关小常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有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推荐。

    5、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重压用途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6.高二必学一地理教材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掌握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办法;

    2.掌握提取考试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剖析、推理其他特点;

    3.使学生学会联系常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剖析国内地区地理要点分布状况的办法。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地方。

    2.依据地形单元的地区特点,结合具体地区剖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1课时

    1、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文综高考考试的第37题是中国地理,面对26分,地区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点明确了,就能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试考查地区地理的一般办法,也是以后愈加重视考查的方向。那样怎么样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2、办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点分布应从国内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点分布应从国内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什么地方: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地方和范围,事先需要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哪些:即自然和人文特点的剖析;

    4、为何:即成因剖析和联系比较。

    5、如何解决:即手段和进步方向。

    3、例题剖析:

    深秋天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地区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地区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字

    2、答案是什么?为何?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尤其是它们的地方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图12为国内某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农业土地借助种类。你觉得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问:1、图12在什么地方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地区特点是什么?

    总结:该地区事实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假如没找到区别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点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如果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不少同学由于没区别这两个地形单元,致使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国内要紧中药材基地之一。依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地点、地形原因剖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点。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点。

    简述A地进步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问:1、该图在什么地方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地点包括什么?

    4、该省的东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单元;

    5、指出相应的气候特点。

    6、请说出第二问的解题思路。

    4、总结答卷思路:略

    5、总结地区定位的办法:略

    6、板书设计:略

    7、作业布置:

    第三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