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考研复习的时候,遇见陌生的研友,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总是是:第一,你考哪儿?第二,你复习多长时间了?第三,你天天复习几个小时?
前两个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最好回答,问一次也就不会再问。但第三个问题因为灵活性大,答案多样而且总是带有某种攀比和角逐的味道,所以基本上是研友们的常用语。有答六个小时的,这是“懒人”考研派八个小时的,这是中规中矩派,十到十一小时的,这是奋力拼搏派。十二时辰以上,总是就是那种早上来他已在、晚上走他未走的“钉子户”了。当然逸闻趣事也是层出不穷的,我所听到的每天复习时间高纪录是十六小时,而且是相当怪异的中午十二点睡傍晚六点起然后通宵加一上午,这应该已经是传闻中的级别,叫人自然地产生敬意料之外加倒抽一口凉气。
假如你刚好是这类,或者坚定地筹备向着这个方向努力,那样本文是不需要过目的。但对于那些听说过太多前辈高人“羽化登仙”式的复习时间,结果由敬而畏、产生消极情绪的同学来讲,可能本文对你来讲并不是全无用处。
平心而论,我一个人是中规中矩到奋力拼搏之间。虽然自觉也不甚轻松,但每次让人问起,一直非常惭愧,总感觉自己没凑够十二时辰的复习时间,没把自己“榨干”。而且回忆那段日子,总会记得那些天光还早,云雾初开时分,在校园的僻静处,草坪上、水池边、树荫下,早已苦读多时的身影而夜幕已深,繁星满天,在自习室、图书馆,苍白的日光灯下,还有一群对着桌面危乎高哉的习题精解不愿放下的“钢铁侠们”甚至星月西斜,虫鸣不再,自习室里仍然能见到奋斗不息的身影。回忆复习的历程时,这类片段是时常让人感动的。
但,诚实地说,除去某些个别精力确实特别旺盛、生物钟确实和普通人不同的“考研怪杰”外,大家真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那种“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复习方法吗?未。
虽然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正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但人的精力毕竟不是无限的。关于人类为何需要睡眠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但现在公认的是,假如长期缺少睡眠,则会严重干扰人的健康。特别是考研复习阶段,白天脑力消耗非常大,再长期早起晚睡,会加重脑的负担,并不利于精神的恢复。4、五点钟起床复习,到了8、九点钟已经非常疲倦了,因此总是上午还要补上一觉。且不论上午的时间和清晨的时间什么更适于复习,但用清晨的时间来补上午的时间,人困马乏,其实总的算起来并不比那些正常起床的同学的时间安排来得更合理。起得太早,睡得太晚,一天之内复习的时间拉得太长,比较容易使平均时间内的精力分散,想要维持长期的精力集中,就非常困难了。再者,把复习时间拉长,除去给自己一个虚幻的安慰感,好像也看不出效率上的优势。
考研复习时总是一头扎进书山,身体训练一般“退居二线”。缺少训练本来就容易导致身体的调节能力减弱,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再长期缺少睡眠,甚至可能导致神经衰弱之类的后遗症,真是得不偿失。
对于某些体质出色,精力的调节和恢复都特别有优势的同学,自我安排长期的复习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一般而言,试图通过早起晚睡的方法加长复习时间的同学,却总是并不比正常作息的同学看上去更有自信。一味增加时长,不惜试图通过时间上的优势来获得复习上的优势,本身就是一种缺少信心的表现。考研的确是高考考试[微博]之后又一次“跳龙门”,是“第二次决定前途”的选择。有重压,或者说重压大,都是正常的。但和高考考试不一样的是,它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同样,由此产生的重压也更多地需要自己去排遣。且不论正常作息的同学在学习基础上是不是真的具备优势,但可以在这种重压下维持一种平时的心态,就已经胜出了一筹。重压太大而不懂排遣,天天“苦大仇深”,恨不能真的买把锥子来“锥刺股”一番,难保最后不会产生点什么心理疾病。有时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之类的情景来激起我们的心气是可取的,有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复习回来,看着满屋子室友DOTA依然时自然地产生的一种骄傲感也是可以有些。用乐观的心情去面对重压才是解决的方法,毕竟重压只有转化成动力才能够帮助复习。
对于大家筹备或者已经踏上考研复习的道路的同学来讲,决定考研,应该是我们的选择,是为了去追求我们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无论这个目的是获得学术上的收获,延长求学的历程,抑或只是拿到一纸文凭而在就业的浪潮中站得更稳一些。高考考试的时候大家的专业未能自行其是,但考研则多半是大家完全自主地对生活完成的一次要紧规划,倘若大家不是跟风而走上这条路的话。这个选择也只不过大家很多选择中的一种,所以大家能看到愈加多的同学在考研复习的同时也在做出国筹备,也有愈加多的同学边复习考研边复习公务员[微博]考试或者各种行业资格考试,等等。竭尽全力做成一件事固然需要,但也不因此给自己设定一种先入为主的定义,仿佛“非考研不可以体现生活价值”或者“非这样不可以叫做考研”等等。选择多得非常,何设置那样多的条条框框呢?
第二,大家在前十余年的教育历程中,备受高考考试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坦白说,考研既然是一种考试,那样大家的复习就无疑是一种“应试”。这两个字让大家每一个人都倍感不快,但“应试”是不是就应该把自己折腾得越苦越好,对此想法我是有点疑问的。而本文的目的就是提醒那些觉得复制高考考试的“题海战术”和“拼命战术”就能在考研中成功的人。由于无数人的经验都证明,考研的“应试”和高考考试的“应试”不是一个路数,机械地套用高考考试的经验并不适合。
之前有消息说,北大的几个教授集体反对今年在某专业考研排名靠前的山东某“考研大户”高校上来的考生,觉得他们的能力“纯属书本常识”。在这里我没任何贬低这类同学努力的意思。刻苦学习有哪些不对?没任何不对。只不过大家面临的对象变了,不再是“做遍模拟题,高考考试没问题”了,考研面对的真的是常识的海洋,面临的是实质的学科所真的提出的学术问题,总是不是在“指定教程”中记下“参考答案”就能大获全胜的,常常甚至全无“标准答案”可循。
但事实上,“苦大仇深”考研复习的同学并非欠缺学习力,只不过长期只了解“苦熬”而不了解调节,总想一口气憋下去就能游到底,“熬过头就是晴天”,却不知这是把大海当成了游泳池,在海里游泳,不会正确的游泳方法如何行呢?既然天天复习十几个小时的“苦大仇深”式的复习方法并非合适的游泳方法,那样“懒人”的复习办法可能是大家应该学习的,当然,这种“懒人”并不是是鼓吹不学习的真懒,而是通过“懒人大[微博]法”高效复习的那群人。他们高度自信,他们快乐地高效学习。因此,使用“懒人大法”进而修炼成“懒人”掌握平衡学业与生活,培养一种积极健康而又不失轻松活泼的心态和学习技巧,不只对考研复习的几个月不可少,对以后的研究生阶段或者其他的工作,其实更为要紧。
祝愿每一个同学不只把考研复习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更能当做一次训练心态和调节自我的机会。期望每一个人通过自己几个月的复习的道路,可以学得“懒人”一二,可以对考研甚至是未来的生活都有所助益,那样此文的目的便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