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6考研人:命学会在自己手中

点击数:176 | 发布时间:2025-05-03 | 来源:www.zuowangjj.com

    一个人的命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 一位长者

    这周传媒大学复试结束,2014级的结果算是尘埃落定,晚上临睡了想想,已经是第四年了,立刻第五波萌新就要刷出来了。全人类的体例,一到第五年,第十年一直要说点什么的。这几天对于我而言,也是非常有波澜,早上重庆医改的互联网事件,一条微博传播了近8000条,当地新闻噤声比我小的第一批研究生生马上毕业,大伙工作各有好坏,每人各自揣着心事。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忽然见面,告诉我以前的同学的消息,一条京广线上,命的沉浮,生活的重压,已经开始在这批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身上展示出来。到目前,有的话想对新大家,包含已经考上的同学们,说说。

    回头看,第一年我做考研,就跟萌新一样,热爱的是打鸡血,谈情怀,谈梦想。这基本也是萌新们有时候。然而,生活却渐渐跟大家想的不同,甚至非常不同。我理解不少不少人的迷茫,焦虑,踌躇不定,在媒体传播的同学身上,这一点显示的特别明显。

    我以为,这种迷茫的一个重点在于:大家拥有满满的小确幸,却不幸存活于一个大年代。

    大家生于一个大年代––这个点,不少人都不了解,或者说毫无感觉。

    然而这确实是真的,这是一个很冷静或者说可怕的事实,我仅说技术这一点,我是九零后中最年长的一代,所以我小的时候家还有手摇电话机,我还记得,转动它的时候,那种弹簧和钢铁混合的微妙手感,那几乎是我对“科技”这个词最直观的第一认识。不到十年之后,手机忽然成为了人手一件的标准配置,在我大二大三的时候,N97还是机皇,仍然还是富二代的象征,仅仅五年之后,诺基亚倒台,IPHONE已经出6,Google眼镜从辉煌到陨落,小米、华为、锤子你方唱罢我亮相,智能硬件的希望已经到来,一批互联网+应用出现,彻底改变、颠覆、重构着大家对信息的认知,大家社会的结构。从手摇电话机到摇一摇,再到将来的穿着打扮设施,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不过一代人的青春。

    科技在一路狂奔。这种速度远远超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想象,古登堡创造印刷术二十年后,印刷机的奥秘尚未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在近三百年之后,它才得到了真的实质性的技术演进。相比之下,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的变革,不只在重要程度上不亚于甚至远胜于印刷术,更是在时间和密度上很大的浓缩。对于它释放的“势能”产生的巨大威力,我敢说,对于真的进行的媒介革命,人类仅仅只不过听到了声音,尚未触摸到火光,更别说真的感觉到爆心的光和热。相比之下,在人类历史上不少代人的生活,可能只可以用凝滞的幽灵来形容。

    再说科技以外的东西,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从第七大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高速发展,从一个半农业国渐渐变成一个完整工业国。城镇化进步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也掩盖了不少问题:最为明显的,应当是城乡之间的,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的分裂与断层。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污染、养老困境、阶层固化,滞后的社会治理结构。而在媒介上,在宣传性媒介向市场化媒介转型刚最初之时,自媒体异军突起,中立性和行业规范尚未建构即被新一代的自媒体人嘲笑为旧日恐龙。媒介既有现代性的启蒙任务要完成,又要经受后现代文化的嘲讽和挑战,甚至还有后后现代的时尚要追赶。相比之下,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传统媒介的转型和体制变革,甚至都不可以算是最复杂的任务了。

    假如大家肯睁眼看世界,对于媒体人来讲,这是真的的大年代,是一场媒介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那样,既然是这个年代的大,比较容易反衬出来的,却是不少人心态的小。

    说起小,大家会想起《小年代》,无论再如何去抨击郭敬明的怎么样,他对于小年代的判断是让我佩服的,这个看法却是抓得准的:这个年代的特征是去宏大叙事,碎片化,个人主义,个人视角。小年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家平时可见的心灵鸡汤: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梦想,最多再加上男女朋友,几个朋友,这就是大家的全世界了。小伙伴,小世界,小家庭,青春活力,小确幸。仿佛心灵鸡汤里面的主人公,他们好看,可爱,故事简单、漂亮。但如此的故事,如此的人,在生活世界里并没有。

    小年代并不是一无是处,在我妈妈年轻的时候,她过去被教育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吃苦人。小年代有哪些好处是把大家从这类英雄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重压中拯救出来,让大家专注我们的生活。但小年代也容易让一个人忘记,年代的时尚,一个生活活在年代之中,他的所见所得,乃至将来的生活,事实上与这个年代的时尚紧密相连。

    对于新闻媒介的人作为新闻传媒的人,乃至作为一个准社会人,假如不可以够理解自己所处的年代,假如没考虑过自己跟年代的关系,他可能非常难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生活是为了什么。更困难在这类事情中找到机会。更不需要说,作为一个信息的中介,他还要告知其他人,影响其他人。

    这里的东西说起来非常空洞。大家只能选择一些例子。大家来比较这两种逻辑,小年代的逻辑是,一个人努力,他竟争赢了不少周围的跟他一样的人,依赖朋友,最后获得了他想要的东西。这是不少小世界叙事的主题。

    但假如考虑到年代的原因,你会发现,在中国如此一个群体之间,区域之间差异很大,且存在种种利益壁垒的国家。现实生活的逻辑其实更像是你所属的社会群体之间的角逐,在优先级上要高于你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角逐––这里的社会群体,可以是公司,可以是家庭,可以是城市,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国家––这个角逐决定的是整个群体资源的分配。而后,是群体内部小群体之间角逐来影响利益分配,如此依次分下来,最后才是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一个例子,有两个女孩在复试前来找我,要我看看面试,一个是在北京读的高校,一个在湖南。一个的简历很充实,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去先进的单位实习,甚至拿了全国性的奖。另外一个女孩她只获得了院级的奖学金,校内的一个奖,还有在一个不知名的景点的旅游项目里面担任过策划。

    光从简历上看,后者的简历无疑比前者逊色不少。但前者出色吗?后者不出色吗?我想我非常难说,我想我能理解这种处境:我能理解她,我的本科是985,在某些院校排名中,它甚至能进全国前二十,是省内第一高校。但那时我的同学们为了去某家市级都市报实习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假如能去湖南卫视做个拿便当的实习生,那是可以堪比拿了一等奖学金普通的喜事。但我目前能理解为何有人会由于早上起不来就舍弃了央视或者中青报的实习机会,正如我目前能理解有人会做出一些并不值得的利益付出我感觉不可思议的代价。缘由非常简单,社会地方限制了社会资源,同样也在非常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规则与一个人所能采取的行为。

    这种事情让大家想起不少择校中的例子,不少人问我,学校怎么样?系怎么样?说到毕业和学校以外,地域并不多。我也看过几个不一样的经验贴,有的帖子里面说起地域,给出的建议居然是院校环境怎么样,植被多不多,漂亮的女孩/男孩多不多。不少人说到学校好坏,争论博士点的多少,甚至可以细分到某位导师的某篇论文水分有多大。但极少有人谈,一个区域的媒介种类,该区域传媒行业的平均进步水平和将来空间,这个地方市场的开放程度,距离经济中心的远近,户口福利文化等内容对外地人的容纳程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

    这里又要说明一点,跟个人努力的另外一个要紧变量是社会的供应求购关系。而社会的供应求购关系,又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演进、政策倾斜等多种原因下引导的利益分配。

    中国传媒大学中,有很多细分的专业,极其出色。每个考上的人,都可以说是这个细分专业中的顶尖人物。但事后看来,某些对口的专业就业并不好,甚至不如一些看起来更普通的专业。究其缘由,行业的分支进步不完全,人才缺口较小,资源分配不利。而导致这一缘由中国文化产业进步滞后,又有经济的政治的很多原因。有一些,短期内可以解决,有一些则不可以或非常难解决,而行业一旦很难形成规模,就非常难生产出足够的工作职位给未经练习的小白,至于成功机会则更是渺茫。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的梦想的达成与否,在他看来,是由于他的勤勉,认真,诚实等等原因,但从整个社会结构看,他正好完成了社会赋予他的任务。

    我目前的剖析是静态的,假如考虑到长期的动态的结构,那样大家最好理解的就是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考研的题目中重心和热门的变化。但只须稍微有点追求的人就了解绝对不止于此:技术的进步改变着工作的结构和内容,正如工业革命一般,在持续的创造新行业,也在重构甚至毁灭旧的行业。在这类创造和重构之中,会产生不少或真或假的机会,改变不少人的命。而理解和辨别这类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对技术的认知,对媒介的认知,对年代的认知。

    从这一点来讲,我对媒体传播学科的将来是乐观的,由于互联网+年代的到来实质驱使着人类进一步的媒介化。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媒介的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传播学学科现在看并不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可能因中国传播学在传统大众媒介框架尚没有完成的状况下,又要开始追逐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气喘吁吁。但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空白,中国互联网+的进步,或许对学科建构而言也是一种“弯道超车”的契机。

    归根结底,技术和政治,仍然是影响媒介进步的两大原因。也是大家理解这个大年代的两条基准线。当然,需要一个年轻人人立刻了解这类,一定是办不到的。然而,假如觉得自己身在学校,或者是还年轻,就将我们的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小年代的生活上,单纯的沉醉于心灵鸡汤话语塑造的小世界,这当然会在生活重大决策面前感到迷茫动摇。

    当然,谈到社会的宏观结构如此的东西,总叫人感觉陌生,它不如励志漫画一样存在在大家身边可摸可感。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且会经过一系列的细节表达出来。假如你想考媒体传播研究生,乃至学会我们的命,最重要的可能是意识到日常不只有爱、恨、友谊、人心、善恶、公平、梦想,也有政策、阶级、权力、意识形态、供应求购关系、技术的演进与改革,然后在日常一点一点去察看,去考虑,去积累。

    这几天在读米沃什《被禁锢的头脑》,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让我震动。“很多欧洲国家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痛苦地意识到,复杂而又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他们的命有着直接的影响。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吃的面包,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有赖于对某些原则争论的如此或那样的解决方法,而此前,他们对这类原则从未注意过。”

    大家感叹现实残酷,其达成实并不是残酷,也并不是不残酷,只不过只有残酷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现实存在。幸福的时候人类总是赞美戏剧和诗歌,当不平等的事情压迫到自己头上来,才会去考虑政治和社会学。大家目前要做的不是抨击现实,不是适应现实,更非无视现实,而是理解现实,现实不止是浮于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不止是逼着大家,大家才会去考虑的东西。作为大年代中的媒体传播人,可能特别这样。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