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2025考研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概要:711中国文学基础

点击数:413 | 发布时间:2024-11-22 | 来源:www.y69sj.com

    科目名字 中国文学基础 编号 711

    考试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1、考试性质

    《中国文学基础》是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考试目的是需要考生学会中国古时候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定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运用有关常识剖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并拥有初步的研究与革新能力。合格考生应当达到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有关专业出色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学基础。

    考生的复习范围和考试的命题范围以研究生处在本考试概要中公布的关于本门课程考试的参考书目为据。

    2、考核目的

    《中国文学基础》试题旨在考查入门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这类入门知识的能力和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需要如下:

    1.学生应系统学会中国文学的有关常识,建构完整的学科常识体系;

    2.对于经典的中国文学名著、经典作家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能进行准确地剖析与阐释。

    3.拥有宽广的学术视线和基于文学本位的史学思维,拥有较强的理论整理与革新能力。

    3、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

    2.试题满分:本试题满分为150分。

    3.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4.试题题型结构:

    简答卷 30分

    论述题 60分

    文学鉴赏题 60分

    5.试题内容结构:

    考试将在“识记”“理解”“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四个层面上对考生的常识体系和剖析能力做出考察和评估

    4、考试内容

    《中国文学基础》主要涉及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方面内容。

    中国古时候文学

    1.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多学科视角

    文学本位:

    古时候文学自己的特质;古时候文学史研究的三层面:政治经济背景、创作主体、文学作品;文学鉴赏;文学传媒;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古时候史书对文学史的叙述;古时候诗文评论著作对文学史的论述;20世纪初,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现;

    史学思维:

    知道古时候文学传承流变的过程;寻绎文学进步史的规律;

    文化学视角:

    知道结合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综合研究古时候文学史的研究成就。

    2.古时候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内部原因的复杂性;

    古时候文学进步的不平衡:

    文体进步的不平衡;朝代的不平衡;地域的不平衡;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

    诗与赋的渗透与交融;诗与词、曲的渗透与交融;赋与词的渗透与交融;诗与文的渗透与交融;史传与小说渗透与交融;

    复古与改革:

    表面的复古与实质的改革;文与道的离合;文学与儒家思想;文学与佛道思想。

    3.古时候文学史的分期及基本内容

    三古、七段的划分:

    上古期:先秦、秦汉 ;

    中古期:魏晋至唐中叶、唐中叶至南宋末、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各阶段的基本内容:

    各阶段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表现、文学批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先秦、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诗文与小说等;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进步与兴盛、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宋传奇等;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文学史常识

    这一部分需要考生熟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史实,拥有文学史知识性常识和文献学常识。

    2.文学思潮

    这一部分需要考生对晚清以降到今天的各种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思潮具备初步知道,并能大致对应不同文学现象后面的思潮背景。

    3.文学社团和流派

    社团和流派是代中国现当文学史上极要紧的文学现象,需要考生对各种社团和流派形成是什么原因、它们各自的性质、形态、特点,与它们的影响等有肯定的认知,并能在肯定的层面上展开综合原因剖析。

    4.要紧作家和作品

    这一部分需要考生具备经典意识,对文学史上那些产生广泛、持久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可以在思想、艺术上有较全方位、深入的把握与理解。

    5.出版和传播

    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步、变化,必须要联系中国现代出版业和传播方法的进步、变化,因此,需要考生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的主要传播方法有肯定知道,并考虑其中蕴含的某些规律。

    5、参考书目

    [1]袁世硕主编:《中国古时候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第2版。

    [2]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