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大家去努力。年轻时,大家要努力训练我们的能力,学会常识、学会技能、学会必要的社会经验。机会,需要大家去探寻。让大家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大家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愈加精彩的生活。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2024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期望可以帮到你!
1、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红……”(《墨子》)农民这样兢兢业业主如果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产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己家里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中国古时候农业耕作方法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3.春秋战国时期,国内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和城市的进步D.铁器年代的到来
4.《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五耕五褥,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嗅域。”材料主要反映了
A.作技术的进步B.溉技术的进步C.作规范的变革D.产工具的进步
5.国内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革命早出目前
A.商周时期B.战国时期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
6.中国古时候传统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是小农经济,淇形成的条件有
①刀耕火种耕作方法的推进②牛耕技术的推广③铁农具的用法④秦朝时铁烨犁的推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下列符合汉代经济进步实质状况的是
①牛耕渐渐普及②铁制农具很多用③关中区域水利系统形成④江南区域农耕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直接反映了
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兵役和摇役沉重
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紧急
9.《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讲解:“从宀,猳(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国内古时候农耕文明的特征是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10.土地兼并给封建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激化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B.封建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C.农耕生产秩序遭到紧急破坏D.致使农民*频繁发生.
1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如此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未来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规范是()
A.汉代尚书台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12.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区域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A.巩固门阀士族统治B.加大中央集权C.保证选官的公正性D.重视门第家世
13.伏尔泰说:“大家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类衙门任职。中国的所有都通过这类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时候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B.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内阁制、科举制
1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能专制诸司。……嘉靖将来,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渠道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15.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直接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置411件事。材料中的“内外诸司”是指()①丞相②六部③内阁④三司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6.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A.“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是君”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17.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析国内世袭规范的创立者——黄帝》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谈谈清雍正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18.明代以前的王朝大多遵循“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明初则有廷杖之法“殿陛行杖,习为故事”,重者立毙,轻者杖毕仍督催照常工作,且有臣僚在节日朝贺时被“朝服予杖”,史谓“公卿之辱,前所未有”。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
A.内阁行政中枢地位遭受冲击B.传统君臣等级观念已经*
C.君主专制规范有了新的进步D.严刑峻法、重典御下现象常见
19.在古时候希腊、罗马,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促成了
A.全民民主政治的兴盛B.法律规范的缜密健全
C.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D.共和政体的终打造
20.古希腊在专制风靡的古时候世界率先打造了较为完善的民主政治。下列不可以作为其民主政治产生条件的是
A.健全完善的法律B.小国寡民的城邦C.宽松自由的环境D.公民素质较高
21.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具备十分要紧的地位,由于它
A.是近现代西办法律的先驱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22.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故事:一位不识字的农夫请人代写他感觉应该放逐的人的名字,代写者问农夫要写哪个的名字,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名字。代写者问为何,农夫答:都说他出色,所以他危险。该传闻反映了陶片放逐法
A.具备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B.具备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
C.操作程序粗陋让人借助的一面D.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23.“法律条文没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可以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让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需要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依据某某法律,我觉得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看重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每人平等
24.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终打造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B.1791年宪法C.《拿破伦法典》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5.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法是
A.革命B.改革C.王朝战争D.独立战争
26.英国历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沃尔波尔B.威廉c.汉诺威D.约翰弥尔顿
27、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主要意义在于
A、使议会获得选举国王的权利B、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
C、宣告封建专制统治的终结D、规定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8.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能拟定或推行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一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29.美国在政治进步过程中没打造英国的那种君主立宪制,而是选择了独具特点的、合适我们的政治进步道路。以下有关美国“合适我们的政治进步道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邦联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C.确立共和政体D.逐步形成了两党制
30.在世界近代,有个国家曾被叫做“各种政体的试验场”、“启蒙思想的试验田”。这个国家指的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2、材料题
31.(15分)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置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源于己的处置建议。皇帝只不过听取三人的状况汇报,当建议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觉得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第三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第三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雍正皇帝:军机大臣跪接旨意,整理下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省实行。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清朝雍正皇帝设立的处置国家大事的机构是什么?
(2)这种中央官制的进步变化说明了那些问题?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常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其他人在缺席时不能被判罪。同样,不能基于怀疑而惩罚其他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爸爸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可以玷污儿子的名声,由于每一方的命均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能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妇女不能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可以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起诉讼,或为别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未成年人也不能参与公务。
世代相传的风俗应遭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最佳选择方法。因此.第一应当求助于证据:假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假如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同意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需要,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一一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二“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之的规范。”“真的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完善的理性。为了防止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可以禁止或部分废止它,大家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大家自己不受约束。”
一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问题: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马法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
依据材料二,提炼自然法的观念,大家应该怎么样认识西塞罗自然法观念?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乡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2、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能避风尘,夏不能避暑热,秋不能避阴雨,冬不能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这样,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国内古时候哪种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法早出目前什么时间?出现是什么原因什么?原则或观念:无罪推定原则;重视证据的原则;罪名不继承的原则;尊重传统的观念:轻视妇女的观念:反对刑讯逼供的倾向:等等。
观念:自然法来自于自然,每人平等、公正至上,世俗和宗教都无权制约法律的公正。(4分)
认识:自然法观念只不过一种理想,在现实的司法实践和操作中不可能真的达成;任何法律都具备阶级局限性,存在肯定得缺点,不可能达成真的意义上的平等。但这丝毫不可以影响大家对自然法所提出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宗教不可以禁止,大家也不可以违背它
33.(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法早出目前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是什么原因。
(2)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很脆弱,常因水旱灾害急征暴敛或土地兼并而破产。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60分)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习历史教程《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规范下,周天子具备‘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需要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规范”在大家现行历史教程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规范C.君主专制规范D.中央集权规范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致使两人地位悬殊的重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父母的爱好
3.与宗法制适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一般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有过三次*,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发生于公元前22024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的“革命”主如果指
A.中央集权制打造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规范的形成D.世卿世禄制确立
5.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规范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规范的雏形”。下列选项中合适这一规范评说的是
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规范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一直逐步升,政府的权,一直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问题。”以下各项表述中,能体现钱穆这一看法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规范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7.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宋朝时期,官员上朝需要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需要跪着。这实质上表明了()
A.中央集权的加大B.专制主义的加大
C.行政效率的提升D.选官规范的成熟
8.据了解明太祖过去写诗一首描述我们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尺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与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9.《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可以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削弱王国权势B.恩泽贵族C.达成民族交融D.增加税收
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规范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预防地方权势膨胀
C.完善地方行政机构D.健全地方监察规范
1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规范下地方行政规范渐渐健全
B.中国古时候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规范渐渐瓦解
D.古时候中国的地方行政规范渐渐健全
12.“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A.汉代B.唐朝C.宋初D.元朝
1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加大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防止了地方官吏的贪污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力议和
14.宋太祖在各州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与汉武帝时期类似的官职是
A.尚书令B.侍中C.刺史D.郡守
15.阅读下列依据《中国古时候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规范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规范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进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达成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6.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因为非常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规范是()
A.军功爵制B.征辟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17.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不一样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那样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大的是()
A.君主制的风靡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风靡D.缺少稳定的文明基础
18.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大家每一个公民,在很多生活方面,可以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可以特别地表现文质斌斌和才艺双全。”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人民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些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数目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士
19.苏格拉底觉得雅典“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委之于缺少真知灼见的大家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A.看到了雅典民主规范的弊病B.倡导实行直接民主
C.对民主规范失去信心D.倡导恢复君主制
20.雅典城邦任何公职职员,无论地位多高,皆离不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常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觉得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时候雅典
A.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多数案件
C.从规范上预防专制以维护民主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第Ⅱ卷(综合题,共1题,共40分)
21.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以古时候中国、古时候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过去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图1所反映的中国古时候中央政治规范是什么?(2分)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规范有什么变化?(4分)三者基本的一同特点是什么?(2分)
(2)图2所示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分)有人觉得,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赞同这一看法吗?(2分)说明你的原因。(4分)
(3)结合所学常识,剖析中国古时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演变的趋势。(4分)
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实行之府矣
材料三公民大会要紧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觉得,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的时间,却可防止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4)依据材料2、三,说明古时候中国和古时候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法及其导致的结果的差异。(8分)
(5)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时候中国和古时候希腊政治规范有什么根本差异?(8分)
选择题:1-5ACAAC6-10DBAAB11-15DCBCC16-20BCDAC
21.(1)(共8分)三公九卿规范(2分)丞相规范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大(4分)皇权(权力)高度集中。(2分)
(2)(共12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实行(6分)不认可。(2分)理由:唐朝三省分权制约,终都要集权于皇帝,事实上是为加大君主专制。(4分)
(3)(共4分)中央权力不断加大,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大,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4分)
(4)(共8分)差异:古时候中国:个人决策(2分),结果:容易出现失误(2分)。
古时候雅典:集体决策(2分),结果:可以防止鲁莽行事,使决策正确(2分)。
(5)(共8分)根本差异:古时候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4分);
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