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点击数:621 | 发布时间:2024-12-21 | 来源:www.sccdkb.com

    亲爱的高中一年级同学们,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每个年代的变迁都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奋斗。当大家踏入高中历史的常识殿堂,就好似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目前,智学网为大伙精心整理了20篇常识总结。它们好似明亮的火把,照亮你们在历史学习道路上前行的方向,叫你们愈加从容地探索历史的奥秘,汲取古人的智慧,为构建扎实的历史常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让大家携带对过去的敬畏之心,一同开启这场精彩的历史常识探索之旅吧!

    1.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一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国内处于离别隔绝状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内实行社会主义规范,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规范。

    “和平统1、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xx届全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年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一同纲领》具备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使用公元纪年。

    1949年十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进步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

    国内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一同兴盛;

    国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规范——人民代表大会规范;基本政治规范——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规范、民族地区自治规范。

    3.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三

    资本主义的飞速进步,促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愈加蓬勃地进步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打造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

    4.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四

    抗战胜利缘由:

    (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造,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缘由);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用途;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网盟的配合支持。

    5.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五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方位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中秋节,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获得胜利。

    6.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六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依据地——井冈山革命依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十月——1936年十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款》的主要内容及风险: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运销中国大陆免收中国大陆税。

    在《马关条款》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权势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8.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八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打造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打造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一流的中国人初次提出了在中国进步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规范》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商品的分配,依据“天下每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打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需要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紧急脱离实质,根本没办法达成。

    9.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九

    1、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缘由: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妨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去世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征:

    ①保留国王,事实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学会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10.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

    1、美国政府的打造: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事实上是13个州的松散网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2、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大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11.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一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的道路:

    1789年法国*和第一共和国的打造;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后确立

    12.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二

    1、德意志的统1、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打造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2、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征: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学会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监督权。

    13.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三

    1、罗马法的由来和进步经历: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叫做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常见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后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罗马法的拟定和推行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很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规范;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规范。

    14.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四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是什么原因:

    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

    ②国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点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经历: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益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打造民主政治提供了肯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

    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政治权力,真的可以享遭到民主的只不过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致使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15.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五

    鸦片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领导控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英国资本主义进步的需要,需要扩大国外市场和很多掠夺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款《南京条款》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款》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款》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款》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国内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国内领土香港区域(条款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款》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款》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行租借新界。

    16.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六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址、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剖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打造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规范,打造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权势。

    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17.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七

    中共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忙——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拓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024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024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失败是什么原因:

    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②中外反动权势联合绞杀;

    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8.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八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19.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十九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所有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讲解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如此,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打造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倡导,后来被叫做“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所有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20.高中一年级历史重点常识总结 篇二十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要紧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款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一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网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进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