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
为了进一步促进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改革,国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诸如《“十五”期间加快进步服务业的若干建议的公告》等。这类文件指出,对于非国有经济以合作、参股等经营的方法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使其可以参与到建设公益事业项目等基础建设当中来。同时,为了让公用事业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更为具体化,建设部也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建议》。文件指出,要进一步促进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进步,将角逐机制积极引入其中,让政府特许经营规范切实打造起来,对管理体制和价格机制进行积极变革,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国内经济革新力和竞争优势。
中央先后颁布的政策和法规促进北、上、广等地加快了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节奏。在公用事业范围,江苏等地已对外资和民间资本打开怀抱。除此之外,已有部分城市颁布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相应的手段,并在行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新增的项目也获得了显著效果。
在公共交通、供水等范围,国内大多数区域已推行特殊经营办法。通过改革产权规范、改制公用企业与革新筹资体制等方法,拓宽了筹资的途径,达成了多样化的投资和筹资方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进步。国内公用事业由于私人资本的渐渐进入,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已呈现包含合作企业在内的多样化趋势。在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改革最快的范围即供水及城镇燃气。
2、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对社会的直接影响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覆盖社会公用服务的面积;二是公用事业商品在服务价格上有所改变,特别是收入不高的阶层。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公用事业服务的提供数目也有了显著的增加,公用事业的服务目的亦有所扩大。全国发电量由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增加到2016年的61425千瓦时,每年平均增长23.9%;在燃气的提供量上也从1980年的1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1390亿立方米。伴随提供给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的数目愈加多,受众群体与日俱增。以城市用水普及率为例,1957年用水率仅有56.6%;在改革?_放之初,已有将近一半的居民可以获得干净的自来水;而2016年城市用水普及率已全方位达成,城市供水已成为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公用事业的服务价格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肯定的上涨,这无形中增加了收入不高群体的负担。国内公用事业商品价格在改革开放前并不高,未能适应价值规律。大部分公用事业商品在改革开放后,价格有所提高,这在一定量上适应了市场需要,使价格规律得到充分体现,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重压。
3、国内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对社会的间接影响
第一,国内公用事业的市场化致使各区域公用事业的进步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因为各地在改革前财政收入等方面有所不同,公用事业水平也存在非常大差异。国内在改革开放之后,此不均衡的情形日益明显。东部区域政府具备较强的市场观念及应付市场化能力,因此改革市场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由此,在公用事业服务的数目还有水平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巨大不同。其次,东部区域较高的经济进步水平决定其可以较早应用到新技术,从而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进步规模上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吸引多种资本加入。
第二,于政府而言,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在一定量上能有效缓解财政负担,从而增加其他方面财政预算。公用事业部门在进行改革之前,大多使用政府直接投资的经营模式。在公用事业部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直接参与,能使投资风险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能更好地达成公用事业服务目的。
总而言之,于财政方面而言,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改革减轻了财政方面的负担,使政府在社会支出的比重得以增加,于社会范围而言,其可谓是政府预算改革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并且是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为华侨大学习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