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历学期必学1月考考试试题

点击数:396 | 发布时间:2024-11-26 | 来源:www.zg091.com

    大家孤独的,不是缺少知己,而是在心途中迷失了自己,忘了来时的方向与去时的路;大家痛苦的,不是失去了过去的珍惜,而是灵魂中少了一方宁静的空间,慢慢在浮躁中丢弃了那些宝贵的精神;大家需要的,不是其他人的怜悯或关怀,而是一种顽强不屈的自助。你若不喜欢自己,没哪个可以助你。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中一年级历学期必学1月考考试试题》期望可以帮到你!

    1、选择题

    1.孙中山评论某历史事件:“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让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了解,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该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五四运动前后,社会进步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大家的思想历程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某*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需要每一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觉得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大的应是

    A陈独秀B蔡元培C胡适D李大钊

    3.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即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进步。”下列对这一倡导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B.体现了符合年代时尚的改革精神

    C.试图调和新旧文化的矛盾D.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4.“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送我代表赴北京,质问大总统!……保护我山东。”歌词反映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

    5.吴佩孚曾于民国13年11月写信给冯玉祥道:“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此处吴提到的被冯“暗算”是指

    A.在第直奉战争中反戈攻打吴佩孚B.在北伐战争中进攻河南

    C.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动北京政变D.联合国民革命军夹击吴佩孚

    6.“革命军队需要与无产阶级一块*资产阶级的政权,需要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别消除的时候……”。该材料源于

    A.中共“一大”纲领B.旧三民主义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D.新三民主义

    7.192024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方法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所有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重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B.工农运动的进步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中共的影响

    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看法。此看法主要觉得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规范与思想文化由古时候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9.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加快了侵略中国的节奏,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日寇在中国不断挑起事变,进而发动全方位侵华战争。下列事变发生在上海的是

    A.“一二八”事变和“七七”事变B.“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和“九一八”事变

    1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了三次**。其中,为险恶、影响大、*面目也暴露彻底的事件发生在

    A.1939年底B.1940年秋C.1941年初D.1943年夏

    11.中共提出全方位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一同努力作战B.在所有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抗战

    C.国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D.动员全民族所有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12.抗日依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提升农民的抗日积极性②促进经济的进步③实行精兵简政④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④

    13.下列有关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②英美支持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

    ③中共果断回击顽固派的进攻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14.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大的变化是

    A.领导抗战的不是腐朽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升袁广大将士具备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袁决定了战争的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袁形成了全民族抗战

    15.中共为团结开明地主一同抗战而采取的手段是

    ①“三三制”原则;②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③精兵简政;④大生产运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下列对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剖析,不正确的是

    A.由国共两党特征和合作方法所决定B.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积极抗战

    C.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D.两战场相辅相成一同完成抗战任务

    17.中共中央在1939年提出“三坚持三反对”口号和1945年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都是为了

    A.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击国民党反动权势进攻,维护国共合作

    C.尽量预防统一战线的破裂

    D.打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

    18.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依据地制定了不少政策和手段,其中较能反映出富民思想的是

    ①“三三制原则”②“双减双交”的政策③大生产运动④精兵简政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

    19.1945年4月,*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只有这个规范,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置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置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所有事务,并保障人民的所有必要的民主活动。”*的一生写了很多理论著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在()

    A.《中国革命和中共》B.《共产党人发刊词》

    C.《论联合政府》D.《新民主主义论》

    2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初步打造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规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将来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目前。然而,国民政府不知道帝国的真意,居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以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打造与进步,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帮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武汉三镇,平定中国要紧区域。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绝不收兵,一直*它崩溃为止。……假如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获得新生的成就,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3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一直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备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说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知道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一同目的而联合起来,共谋达成善邻友好、一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声明》

    请完成:

    依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材料二中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什么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其缘由。

    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22.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要紧方法,大家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一样的材料:

    材料一“在马群镇警戒的时候,大家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每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

    材料二《南京*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边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假如以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爸爸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大家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看房屋。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史料证据根据获得的渠道和保存状况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在《南京*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忌讳,就是绝对不可以以传说为证据写作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材料1、二同样源于日本人,但对南京*一事为什么有不一样的论断?这说明了什么?

    若想证实余美红老*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结合下图,请你谈谈大家应该怎么样正确对待历史?

    1972年9月28日,周总理和田中角荣举杯庆祝中日建交

    3、综合题

    23.察看下列图片

    图一签订《马关条款》图2日本骑兵进入沈阳

    图三关东军司令部图四受降仪式

    请回答:

    哪次战争致使图一所示事件的发生为何说该条款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图2、图三说明为完成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怎么样

    依据图1、图四,结合所学常识剖析致使二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国际国内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依据有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激励。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24.(12分)今年又是甲午年,历史安排海洋民族的日本对中国进行残忍的虐杀和羞辱,真是别有内涵。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具备多重意义的战争,其中之一是:对中华民族忽略海洋的惩罚。

    阅读上图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传统中国社会海权意识相对薄弱是什么原因,讲解现代中国建设强大海权的必要性。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春对儿子说:倘若没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打下澳洲、印度,打*等。

    (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出了什么事重大变化。

    (2)请从中国两战场(各举两例)与太平洋区域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缘由。

    1、选择题

    1、B2、D3、C4、C5、C6、A7、C8、B9、B10、C11、D12、D13、C14.D15.A16、C17、C

    18、B19、D20、B

    2、材料分析题

    21、日本采取了否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日本改变了否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因为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因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进步,紧急威胁日军后方,日本*改变原来的方针。

    日本提出所谓的“善邻友好、一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的政策也发生了转变,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

    22、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1、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传说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能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不是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翻案;这种不可以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

    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这说明了持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一样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权势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材料三中的1、三幅图片。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3、综合题

    23、甲午战争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需要。

    “国内政策”;九一八事变;日军非常快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并打造了殖民统治

    国际上:甲午战争时列强放纵、勾结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打造反法西斯网盟(或答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日、或美苏英的支持均可得分)。国内: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妥协投降;抗日战争时全民族抗战。

    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中*民奋起抗击,因此是14年抗战;第二种说法: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方位侵华战争,中国全方位抗战。因此是8年。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获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一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24、缘由:中国地形的特征是西边是喜马拉雅山、昆仑山,东部整个被大海包围着。在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远程航海出现之前,征服大海远比征服中国困难,因此大海也成为古时候中国天然的保护屏障;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洋流系统变化复杂,出海本钱和风险较大;中国式是依靠土地存活的农耕文明,社会管理体制的运作依靠这种人与土地的紧密结合。海权是对海上自由贸易保护而派生的。海军是农耕经济社会的额外负担,比较容易把国家拖垮。

    必要性:海上有公海,但陆地上却没“公地”,中国陆上进步的天然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世界上陆地是分割开的,而海洋是相连的。只有通过走向海洋,才能走向世界。中国正历程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向“依靠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演变,世界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世界大国一方面为了永久的和平大伙互相协作,其次,大伙又磨刀霍霍大搞军事演习。维护适当的国家海洋利益的需要;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海洋作为一个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为国家安全带来了优势海洋,为国家的进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海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25、以前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因此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

    (2)中国两个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大捷等;解放区战场(或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1-1942年粉碎日军的扫荡、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战斗,沉重打击日军。太平洋区域形势:日本的南进直接威胁英、美在亚太区域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已对日本宣战。

    第Ⅰ卷(选择题75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计75分)

    1、商朝是国内早期政治规范进步的要紧阶段,其特征不包含

    A、商朝是商部族坐落于中心的内外服网盟B、主要政治规范是内服外服规范

    C、弥漫着神权色彩D、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来源于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有哪些用途,在后期则导致了*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致使这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的进步B、生产关系的进步C、诸侯争权夺利D、井田制的破坏

    4、《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讲解:周武王克商灭纣,打造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打造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姓宋的。从上述讲解中不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重要原因

    D、反映了国内古时候政治规范的基本特征

    5、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遭到了史学界的高度看重,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要紧的资料来源。家谱获得这一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点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类型数目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有哪些用途

    6、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7、“这是一个划年代的突破和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封国封爵,没公侯伯子男。……特别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年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目前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益于皇帝集权

    C、规范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9、“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不对的,缘由在于

    A、没看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功绩B、觉得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缘由归于郡县制D、没指出秦的*

    10、*善读史书,对嬴政非常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规范被后世使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11、有学者指出:第一遇见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可以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规范是

    A、中外朝规范B、刺史规范C、郡县规范D、郡国并行规范

    12、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规范,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如果指周代的

    A、分封规范B、井田规范C、宗法规范D、礼乐规范

    1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规范是

    A、什伍连坐B、郡县规范C、刺史规范D、皇权独尊

    14、在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中,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平定七国之乱②颁布"推恩今"③分封同姓王④削夺王国封地

    A、③①②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

    15、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导致“国破”的直接缘由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五代十国混战D、陈桥兵变

    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推行涉及海量机构,按规范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17、宋太祖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加大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18、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精神或许稍微差一些;但,今天的状况却正好相反。”下列可以反映引文“今天的状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规范B、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规范

    C、清朝设置军机处D、唐朝确立并健全了三省六部制

    19、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手段是

    A、设“三衙”,收精兵B、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C、派文臣做州郡长官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0、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大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加大皇权而设立中朝B、宋代设立枢密使管投资理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D、元朝废除三省制,只设中书省

    21、地方权势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一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置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平时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决策权C、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3、万历初年,内阁首府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这件事反映的是

    A、说明张居正擅权专恣B、说明明朝中期宰相规范“借尸还魂”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地位提升,权利日益增大

    24、以下关于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并开始参与决策②内阁规范是明成祖时正式形成的

    ③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④内阁在一定量上起到了制约皇权有哪些用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5、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是由于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B、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皇帝完全学会军政大权

    第Ⅱ卷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计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成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第二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需要服从大宗。

    请考虑:

    第一节材料1、二反映了西周的哪种规范?依据两段材料指出为何“周天子先贬其爵”后“削其地”?(3分)

    第二节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规范?由材料看出,该规范的大特点有哪些?(3分)

    第三节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规范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各有什么积极推动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

    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部部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所有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3、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区域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4、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用途?(2分)

    (2)材料二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手段指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什么不同?元朝为何实行行省制?(4分)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设置起到了什么用途?(2分)

    (5)上述材料反映了国内*主义中央集权制进步的趋势是什么?(2分)

    (2)手段:收精兵,打造禁军、离别统兵权和调兵权;(3分)

    削实权,派文臣做州郡长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高行政机构。(2分)

    元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

    (4)用途是简化处置政务的手续,提升清王朝行政效率,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大,是*皇权高度进步的要紧标志。(2分)

    (5)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大,*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2分)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