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奈达觉得,翻译不止是语言的转换,更应重视这一过程与文化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而德国功能学派在翻译时也看重研究文本的种类、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在中国,严复最早提出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文本的目的和中国的社会情况等。但直到近几年,随着着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的诞生,国内才形成了初步的文化翻译理论框架。说到旅游翻译,其重点在于怎么样最大限度达成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与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同意性上和谐统一。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少方案值得研究,下面将详细介绍。
2、翻译方案
2.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办法。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Guilin.
2.2音译+解释:结合这两种办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一些难译词在乎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表达累赘等弊病。如:天涯海角和鹿回头风景点 Tianya-Haijiao And Luhuitou scenic spots.
2.3增译:它是指增添适合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常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很多海外游客来华旅游的主要原因。但,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总是很难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讲解,努力将原文中的特点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杨贵妃”可译为Yang Guifei, favorite concubine of a Tang emperor;“黄帝陵”可译为the Tomb of Huangp ,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诸葛亮”可译为:Zhuge 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Kingdom. 如此一来,没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外国游客也可以了解地知道旅游资料中所传达的信息。
2.4减译:汉语常用修辞来润色从而看上去同义重复,这与英语的简练形成鲜明对比。在翻译旅游资料时,没必要将描写性词汇一一译出,可以适合删减,维持内容和意思完整准确即可。如: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Wonders of nature---hills, the sea and rocks present a splenpd sight. 原文用用了3个四字成语来描绘这儿的美景,如“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但在西方人眼里,这类四字格缺少实质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类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2.5类比:对于外国游客不知道的有关常识,使用英语文化中一样的内容来译。
纽马克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办法,即用译入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非常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类比法能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同意,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达成。如:济公劫富济穷,深受没钱人喜欢。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he was loved deeply by the poor.
类比其实是一种变通手法,可以更便利地向外国游客介绍旅游文本中中国文化所特有些年代、地名、人名或事件,可以使游客将陌生事物与自己文化中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交流。这一办法对于译本的可同意性非常有帮助,但假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类比淡化了中国文化特点,应该是在增译法行不通的状况下才采取的一种办法。
3、总结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该深究原文,剖析它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适合翻译旅游资料,招揽游客,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如火如荼。相信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会有愈加多的外国游客第一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中国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将会成为日益要紧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