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进步观

点击数:799 | 发布时间:2025-02-15 | 来源:www.sheijiao.com

    现在国内高等教育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盲目扩张、盲目扩招都带来了紧急的负面效应。应该树立科学的进步观,采取以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的进步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看重“精英”教育,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效益。

    科学的高等教育进步观 进步模式 内涵式进步

    面对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危机,大家需要认真反省大家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中国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应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危机关系到国家的兴亡盛衰。高等教育的危机是国家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要在这种危机感的感召下,充分看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认真进行教育改革,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进步观,克服危机,振兴中国的高等教育。

    1、具体进步模式: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

    高等教育进步模式,可以参考高等教育的进步是靠要点投入的进步还是靠资源借助率的提升,分为外延式进步和内涵式进步。所谓内涵式进步,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升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和水平来推进高等教育进步的模式;所谓外延式进步,则是指通过增设新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扩大学校面积等手段来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的进步模式。因为两种不一样的进步模式不只会干扰到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而且会干扰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学术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的进步模式是一个策略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兴衰成败,不可不察。

    外延式进步主如果通过进步数目、增加新校、扩大规模来达成。20世纪60年代将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都采取了外延扩展型的教育进步模式,呈现出高等教育的激增趋势。国内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高校合并和高校扩招与高校“圈地运动”均属外延式增长。

    内涵式进步需要通过办学方法和方法革新来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和健全学科及专业设置、开发借助教育要点的潜在优势,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提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高等院校整体的水平和水平。

    国内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紧急的水平问题。不论是在学术水平方面,还是在具体的应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紧急的问题。国内的高校近几十年来,在拥有和培养学术大师、思想家等方面,成绩很不乐观;在培养能工巧匠(指技术性、职业性方面的人才)方面,成绩也不理想。具备讽刺意味的是,在学习研究科学的高等院校,同样缺少科学的进步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的进步主如果通过高等学校的数目增长和规模扩大来达成的,是以外延式增长为主的进步模式。这种外延式进步模式的主要缺点,是高校、系科专业在各省区重复设置、平均用力、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效益不高、水平不高,等等。近期几年来,伴随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城建设”、“教育产业化”等等,这种外延式进步模式的弊病看上去更为紧急。外延式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很多弊病,需要通过改革,走内涵式进步的道路来解决。

    国内的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需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进步观,狠抓水平,采取以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的进步模式。

    外延式进步,对于国内高等教育的数目增长起到了积极有哪些用途,同时也缓解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重压。但,这种进步模式已经致使了一些紧急问题的产生。

    高等教育进步过快,不只占用教育经费的比率太多,并且大大超越了国家经济进步的速度。扩招幅度过大,致使了大学生的水平相对降低。学生水平降低,会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产生消极影响。

    高等院校的数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后果。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条件下,扩张引起了教育平均水平的降低。因为不好的勉励机制的存在,使得提升教师水平日益困难。与其他可选择的职业相比,教师的薪资常见较低。教师薪资的提升受制于官僚性的人事规范。在高等院校中,那种以奖励教师的出色营业额为导向的勉励机制,极少被用来作为分配报酬的依据。国内的高等院校在发扬学术自由传统方面做得很不够。常见存在的官僚政治和腐败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选择,同样也影响了教师的待遇和学生的水平。很多学生在同意高等教育之前,并未做好必要的学术筹备,甚至在他们同意高等教育之后,也很缺少基本的学术练习和较好的专业常识与文化水平。很多硕士研究生也是这样,他们缺少做学问的基础、能力、精神。因为师资筹备的不足,生源水平的较大差异和降低,对学生不同需要的迁就,与校舍、设施、资金的不足等,高校扩招后的水平势必有所降低。这与当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年代主流不太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二战后经过了大约30年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将来进入了以提升水平为中心目的的年代。法国在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觉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升教育水平”。1984年“美国优质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假如美国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进取的状况,假如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样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因此,“高等学校要竭尽全力地提升教育水平”。

    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已带来了紧急的水平降低问题。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缺少水平和效益意识,盲目追求数目目的和经济利益。一谈进步就是数目、规模的扩大,就是学校的升格,就是大兴土木、扩大占地面积,极少提及甚至不提水平,更有甚者有人鼓吹数目进步,水平就应该降低。效益、水平问题长期得不到看重,盲目上热点专业,导致非常大的浪费。以1995年为例,全国在校学生540万,其中掌握计学的居然有52万人之多,这固然反映了高等学校积极适应社会需要的好愿望,但也反映出盲目进步,导致重复建设,办学效益和水平降低的问题。[1]高等教育进步过快使本来就非常差的高校办学条件更显恶化。

    高校一方面在扩招,而近期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难,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2年国内高校毕业学生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或有338万人。2004年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2004年9月)。2005年的就业问题将愈加紧急。这说明国内的大学生已相对生产过剩,即供给大于需要,供需矛盾突出。这样的情况还会对农村区域的中、小学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相当一部农村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对考大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有所衰退。大学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魔力。尤其是当他们考虑到花了不少学费上大学而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时更是这样。

    大学毕业生相对生产过剩还会致使社会不稳定原因的增加。高鸿业曾提出过如此的警告:“大学毕业生过多总是会成为妨碍社会安定的一个原因:一部分人上不了大学和大学毕业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样都会感到不满,可能影响社会安定。但后者(一批自觉得是社会精英的分子——大学毕业生)的能量大得多,其不满的危险更大。要警惕盲目进步高等教育而培养出一批社会的反对者。”[2](P71-72)此话发人深省。历史上很多王朝的造反运动(如农民起义)大多有失意的或者不满近况的常识分子参与组织发动和领导。

    高等教育的盲目膨胀,势必致使水平降低,势必导致紧急的浪费,甚至会干扰到国内高等教育已经获得的成绩,破坏现有些基础。同时,高等教育的膨胀还会使已经紧张的经费更显不足。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进步高等教育,就不能不把经济负担转嫁到学生及其父母身上。很多没钱人家的子弟可能由于贫穷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或者由于贫穷使大学学习遭到严重干扰。高校的盲目扩招和高收费使高校的贫困学生激增。当然,这与广大底层民众的收入较低也是有关系的。贫困生问题已是高校一个不轻的伤痛。那种把高校扩招当作“扩大内需”的方法的理论和行为实在是误教、误民、误国!正是高校的盲目扩招和高收费缩小(减少)了很多大学生家庭的“内需”。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病的教训值得国内认真借鉴。国内应防止重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弊病之覆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非常长一段时间,增加教育机会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目的,这推进了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受高等教育者的数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种数目的扩张在一定量上是以忽略水平为代价的。以机会均等为原则的高等教育民主化的飞速进步致使了一些新矛盾: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增加数目与保证和提升水平、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扩大高等教育与政府的财政能力及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等等矛盾。进入20世纪70年代将来,教育水平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大家把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力素质降低同教育水平问题联系起来;加上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使扩充教育数目的重压减轻,这类原因促进发达国家把教育进步的重点转移到提升水平上来。尤其是到了70年代中期,因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政府常见开始削减高等教育支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日益紧急,从而使各国不能不调整高等教育的方针。如美国自1980年开始在强调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数目的同时,提出要“竭尽全力地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法国1981年提出高等教育在坚持民主化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贯彻现代化和职业化的原则,以提升水平。很多国家的历史都说明了高等教育历程了数目增长→水平降低→控制数目→提升水平如此的进步过程。[3]

    笔者觉得,西方的高等教育因为基础较好,经得起“水平降低”的折腾和冲击,但中国因为高等教育的水平本身就存在紧急问题,因此经不起“水平降低”的折腾和冲击。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进步中国家急于要改变落后面貌,竟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搞短期行为,不考虑本国客观条件进步教育事业。比如印度在1950—1957年间,教育支出增长了13.4倍,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增至2.8%,高等学校在校生从40万增至261万,增加5.5倍。然而在教育急剧进步的同时,印度的就业问题不但没缓解,反而日趋紧急,失业人数持续增长。据印度经济学家估算,在印度的失业者中,近2/3具备肯定文化教育水平。不只受教育者的失业率高于文盲,而且学历越高,失业率也越高。如1974年具备大学本科以下学历者失业率为13%,而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失业率却高达15%。这种急躁冒进的行为势必致使教育效益差、水平低的后果。印度的这一教训值得国内认真吸取。

    高等教育的水平是高等教育进步过程中的永恒主题。国内的高等教育在进步的过程中,切忌盲目冒进,违背教育规律,必须要看重水平,坚持以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的模式。

    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水平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水平进行监控,有必要准时确立科学的、具备年代特点的高等教育水平观并打造相应的水平评价体系,以此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水平。

    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近几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弊病,并预感到将出现的紧急问题,但为何一些人仍然还在盲目追求飞速发展呢?实在让人深思。坏的市场经济致使了教育被产业化、商业化。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正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大概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反叛者,而不大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近期几年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况。这是一个紧急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很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其次很多地方却人才紧缺。

    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的进步模式,也是一种有效进步模式。所谓有效进步,是一种着眼于进步的水平和有效性、强调进步过程平稳递进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进步模式。

    现在国内教育的实质状况表明,从提升高等教育资源用效率的角度看,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应该走一条“内涵式”的进步道路,即主要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升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和水平,适合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目来达成总体规模的扩张。但同时需要认识到,学校规模的扩张并不势必就带来内部效率的提升,在扩张规模时需要注意预防水平下滑。

    国内高等教育的重点问题是提升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教育水平是教育事业进步的生命线,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水平。办学需要讲究水平和效益,没水平和效益就是紧急的浪费和损失。水平与效益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与外延式进步模式重视进步的规模、数目、速度不同,内涵式进步模式重视进步的水平和有效性,即在肯定条件下,使进步产生最好的水平和效益。它的重点是水平和效益,而不是速度和规模。高速度增长可能不是有水平、有效的进步,低速度的增长也可能不是有水平、有效的进步,高低速度之间的平均速度,同样可能不是有水平、有效的进步。内涵式进步模式的立足点已超越了速度问题,它以更为适当的思路来把握进步与速度、数目与水平的关系。它把速度看作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并不是进步本身。速度是由进步的水平和有效性所决定的。没水平和效益的速度不可以致使进步,相反,只能致使倒退和某种破坏。有水平和效益的速度才是进步。内涵式进步模式追求的是水平和效益,并且是较高的水平和效益。它既能够节省高等教育投资,又可改变现有办学条件,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国内高等教育的内涵式进步模式应该贯彻国家提出的“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讲求效益”的方针,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应该采取内涵式进步模式,处置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保证国内高等教育在扩招后的教育水平,是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一同关心的问题。高校适合的扩招是有必要的,但盲目扩招势必致使教育水平降低,办学效益降低,并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因此,高校扩招需要适度,不可以盲目冒进,需要遵循教育规律。

    高等院校有着不同于经济或物质生产部门的很多特质。高等院校不可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规模并不等于有效益。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并未必致使水平和效益的提升,而只不过为这种提升提供了肯定的条件。假如扩大后的高等院校只是原有小规模、低水平的高等院校的简单合并或复制放大,高等院校的内部资源在分配和用上不合理,那样规模在改变办学条件上的积极推动作用将被抵消。

    高等教育的有效进步模式需要高等教育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即资源的配置要有益于提升效益。对于处在经费紧急短缺状况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讲,资源的有效配置看上去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拨款投资的时候,应该认真考虑拨款投资的效益问题,并采取适合方法,在拨款投资方法中引入勉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追求水平和效益,惩罚那些水平差、效益差的院校。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适合向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的高校倾斜。地方政府也应当加强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兴办教育比盖高楼大厦(宾馆、酒店之类)、修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火)电站更要紧。

    追求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效益,也不可以不考虑高等教育的规模问题。因为国内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巨大的适龄人口重压,因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及加入WTO后的形势,国内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相对于国内的人口和大国地位而言,还是比较小的,水平也是比较差的。因此,从长远的看法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只在水平方面,而且在规模方面都还需要有一个较大的进步,才能使国内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相对水平渐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产生出一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但,注意规模问题,并非高等院校要盲目扩地盘、盖大楼、争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比学生数目、比有多少博士、有多少硕士。现在和以后一段时间内,要采取以内涵式进步为主、外延式进步为辅的进步模式。

    高等院校也要树立科学的、理性的人才观,而不可以唯学历、唯文凭、唯职称、唯资历,要唯才唯德。根据今天某些大学使用教师的文凭需要,陈寅恪如此的人进不了清华大学,也进不了云南大学,梁漱溟如此的人进不了北京大学,也进不了云南大学。高校如持重文凭学历而不重学术学问的用人观,永远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期望。

    2、在“大众化”时尚中更要看重精英(英才)教育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随着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大众化”的时尚。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今天,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越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越19%。”[4](P3)中国高等教育在达成了“大众化”之后,依旧不可以舍弃“精英教育”,而是更要看重“精英教育”,也就是说,要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培养精英(英才)。

    所谓精英人才(英才),就是指在各自的专业、职业范围有突出建树,有革新、有创造的杰出人才。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几十年来正是在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看上去明显不足。正由于如此,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在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更要看重精英教育,扭转中国高等院校本身缺少精英、缺少学术大师,几十年来培养的精英、培养的大师甚少的局面。精英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就是培养具备崇高的创造精神和杰出的革新能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至少也要为如此的精英人才的产生提供基础条件。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世界上第一个达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欧洲国家大约在1970年左右开始步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

    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英才教育仍然遭到看重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进步。公立院校主要承担了提供更多的公平的教育机会的职能,而私立大学,尤其是一些老牌的私立大学则承担了“英才教育”的功能。

    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各类型型的高等学校相辅相成的、有美国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社区学院作为一种集大学基础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文教服务及成人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多元化教育需要方面发挥了要紧有哪些用途。比如,从1950年到1960年的10年间,美国2年制学院的学生数增加了1倍多,从1960年到1970年增加了2.6倍。可见,社区学院在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非常大有哪些用途。现在美国的3638所高等学校,从办学模式和层次上可分为以下几个种类:(1)研究型大学——学术水平非常高,看重教学和科学研究,看重精英教育,约有130余所;(2)拥有博士授与权的大学—— 一般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约有400余所;(3)综合型大学——学科比较齐全,拥有硕士授与权,约有600余所;(4)普通4年制学院——学校规模较小,以文理科为主,有学士授与权,约有500多所;(5)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 一般为2年制,社区学院部分学科可授与准学士学位,这种学校在美国有2000多所。[5]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迅速增长及教育的进步为国内高等教育达成“大众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伴随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伴随国内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国内对高级人才尤其是对精英人才的需要将持续扩大并愈加迫切。因此,在国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需要看重精英教育。大家不应当将“大众化”和“精英教育”对立起来,而应统一块儿。这二者是互动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能为“精英教育”扩大更广阔和深厚的基础,可以扩大选拔培养精英的范围。精英教育进步了,又可以提升“大众化”的水平。

    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国家的富强,需要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没精英人才,中国将飞速衰落。高等教育通过“大众化”,将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常识水平。但,因为在“大众化”过程中更多地是培养工具型、职业型、技术型等方面的普通实用型人才,国内要比在“精英教育阶段(时期)”更看重精英教育。

    加入WTO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自然会对国内的精英教育形成重压和挑战。大家需要积极迎接挑战,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英才教育经验,改革国内传统的英才教育模式,在“大众化”的浪潮中,构建新的英才教育模式,积极创造英才成长的好和谐环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造就大量英才。


    参考文献:

    [1]刘尧:新世纪高等教育评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2]转引自周贝隆: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3]房剑森:高等教育进步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周济:谋划改革的新突破 达成进步的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04,.
    [5]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