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助推力

点击数:329 | 发布时间:2025-05-15 | 来源:www.gzpyhg.com

    摘 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将来五年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离开金融业的服务和支持。“十二五”时期,金融业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配合产业结构调整节奏,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积极服务于实体经济,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本文从产业结构和金融的结合关系入手,分析了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金融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建议。

    关键字:产业结构 金融 调整 支持

    “十二五”规划纲要贯穿了“科学进步”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进步方法”的主线,提出“加大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进步策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进步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赖1、2、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一新目的,为国内转变经济进步方法,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赋予了深刻内涵,开启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序幕。目前中国的产业进步与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都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

    1、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目前国内优化产业结构主要指强化对农业的支持、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壮大第三产业,与此相对应,金融支持模式也需要有所革新。

    二是协调地区产业结构的金融支持。国内地区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矛盾,核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等。从金融角度出发,目前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不少着力点,比如:在中西部区域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采取地区差异的货币政策等。从产业与金融结合来看,东部区域的金融业比较发达,应该重点进步金融主导型的合作模式,而在中西部区域则应该进步产业主导型的合作模式。

    三是进步策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对于包含环保节能、信息技术等在内的各类策略性新兴产业,在现在国内的金融结构仍然以银行为主体的现实下,考虑到这种产业的市场风险特点,以后应着力进步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多种直接筹资模式,如通过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基金等进行筹资。从产业与金融结合来看,除去要进步股权型和债权性型结合的金融商品外,还应充分借助包含证券化在内的各类新型金融商品。

    2、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金融用途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金融改变储蓄和投资的比率,影响资金的流量变化,进而影响生产要点分配结构,致使产业资本的变化,最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因为金融为企业提供资金是有条件的,即具备进步前景的朝阳产业、维持常常盈利的企业等,而夕阳产业及经营不善、信誉不佳的企业非常难获得金融支持。这种选择使得资金流量对不同产业的投入不同,从而产生不同产业资金存量的差异。这虽是金融机构自己避免风险并获得不断进步的经营方法,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条件。因此,国家对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扶持或退出机制,都需要通过金融倾斜等方法来调控。并且,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用途于产业结构的传递过程就越明显、有效。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金融活动是相互用途、相互联系的。现在国内金融运作主要通过间接筹资为主的信贷市场和直接筹资为主的证券市场进行,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分别用途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引起各产业对金筹资源的需要不断提升和变化,需要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来满足其多样化。具体而言,金融主要通过以下机制改变资本的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从而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一是产业资本的形成机制。在经济进步中,产业资本的积累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尤为重要。产业资本包含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实物资本包含原材料、机器设施和技术等,是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的要紧原因。而货币资本是实物资本形成的重点。货币资本需要企业自己的累积,更需要外部筹资来达成企业的正常运作,健全的金融体系为企业壮大、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进步的空间。理论上,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国民储蓄和大规模的资金积累。金融机构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资金供应求购的重新安排,为企业的进步提供资金,提升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和要点投入的绝对水平,推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是资金的导向机制。资金的导向机制是指金融机构的资金根据肯定规律流向收益率较高的产业或者国家政策支持的产业,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在各产业、区域间合理流动,因此金融机构的资金导向机制有益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具体来讲,通过差别利率政策或信贷选择政策,引导资金投向,促进各种生产要点从夕阳部门向新兴产业转移,鼓励或限制不同产业的进步;除此之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向商业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与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促进重点产业的成长。总之,金融的资金导向机制能有效配合投资结构合理化和对重点产业的资产存量调整,从而达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是信用催化机制。金融的信用催化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在信用创造中,对产业进步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金融商品的革新,譬如证券化。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之所以可以影响和带动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调整,重要原因就是金融革新的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革新有益于动员储蓄、优化投资,扩大产业资本的流动性和支配范围,从而把潜在资源现实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四是减少风险的管理机制。高新技术产业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而风险管理机制是金融体系另一项主要功能。金融体系在全社会重新配置风险,使得那些风险更高但更具生产率的技术获得足够的资本投入,从而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风险投资,它可以通过对革新项目的分散化投资来减少风险,更要紧的是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其中包含兼并回收和破产清算规范,有效地分散和转嫁了风险投资基金积聚的风险,保护了风险投资主体的利益,鼓励了对革新活动的投资行为,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通过规划先行促进金融服务业进步

    转变经济进步方法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将对经济环境和条件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也对金融业产生很多新的需要。比如,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民生、扩大消费、中小微型企业进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进步、农村经济进步、地区经济协调进步,与支持企业“走出去”等各项政策手段的推行,会产生很多新的金融需要。金融业应参与编制或深入研究各地“十二五”规划,从优势资源、特点经济、产业转移、金融革新等方面出发,梳理和评估业务进步机会,拟定进步计划,改变金融服务,提升与国家进步策略的契合度,积极探索合适经济结构调整和进步方法转变的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进步方法转变中的促进用途,并达成自己健康进步。

    (二)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产组合

    一是在信贷投向上,要把信贷结构调整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对“两高中一年级剩”等行业的授信采取退出或限制性手段;要重点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中小微型企业、自主革新项目、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范围的支持力度。

    二是在地区进步方案上,要推行差异化地区进步方案,加大各类资源配置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对重点进步地区的资源和政策倾斜。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支持、资源倾斜、机构设置等综合方法,加强对全省规划重点进步地区乃至重点县域的投入和业务支持力度。其次应加大对地区经济的剖析和研究,依据地区的不同经济特征,拟定差异化的、更贴近地区市场的进步方案和业务管理模式。

    (三)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推进经济转型有哪些用途和功能

    第一,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的“吐故纳新”,帮助上市公司健全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商品升级与转型,延伸产业链,以增强行业地位,尽快形成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策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进步。

    第二,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经济转型。一方面要以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其次要积极推进科技革新。

    第三,加快债券市场进步节奏。推进公司债券品种和发行方法革新,优化债券审核步骤,提升审核效率,增加公司债筹资规模,渐渐改变股权筹资比率偏大的局面。

    (四)加强金融革新力度,增加筹资总量

    金融机构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重大项目资本金、配套资金搭桥贷款等信贷筹资方法,拓展贷款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信托、出租等其他直接筹资方法。为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筹资途径,增加筹资总量。同时,依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并购贷款、动产抵押等新型信贷商品,积极探索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提高农业生产范围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信贷投放。推进银行与保险、担保公司加大合作,不断推出适应中小微型企业、“三农”和个人需要的信贷商品。除此之外,还应加快进步风险投资主体,培育多样化商业投资主体,健全风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进步。[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胡鞍钢。经济转型根本任务是产业结构升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3-10.

    [3]胡彦殊。转型升级 四川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N].四川日报,2011-5-5.

    [4]陈佳贵。应处置好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的关系[EB/OL].中国新闻网,2011-4-25.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