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肯定意义上可以说,2001年是内地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的转轨年。从电子信箱的收费开始,引发了一系列互联网无偿服务变成收费服务的大行动。作为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的探索,这类作法无可非议。从法律上讲,这类作法或许无懈可击。其实也不尽然,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本文关注的是,互联网公司纷纷“背信弃义”,将各种先前承诺的无偿服务单方面地改为收费服务,或缩小服务范围,这对整个电商来讲将意味着什么?
从已知的后果来看,这加剧了互联网信赖危机,给本来就先天发育不足的电商人文环境导致紧急后果。在应付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缺少处置危机事件的思想筹备和实质能力。尽管一些互联网公司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最后没能将这种危机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没能从根本上挽回失地。
2001年十月中旬,被誉为内地电商的形象大使的某电商公司忽然崩溃,更是给互联网信赖危机雪上加霜。有关部门一周内接到数十起买家投诉,反映该公司收取买家订购产品的货款,却不予发货,买家打电话询问也无人接听,所欠提供商近千万货款也未能归还。11月15日,有关部门不能不向买家发布紧急警示,不要再向该公司汇款购物,假如已经对买家构成侵权,可以举报投诉;并郑重劝告大家最佳选择货到付款的方法进行买卖。[注一]
因为这家公司是国内电商的拓荒者,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它的崩溃给整个电商导致无可估量的影响,使电商网站遭遇了最紧急的创伤——互联网信赖危机。这个冬季无疑也是内地电商的冬季。有专家正确指出,此事件对行业的伤害超越了对企业自己的伤害。事实上,此事一出,提供商失去了对互联网销售企业的信赖,大多立即做出反应,提出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愿再赊货销售。这对现在主要靠赊货销售的电商公司来讲,不啻于晴天霹雳。
贰
曾几何时,“电商,商业机会无限”的“公益广告”充斥各种媒体。网络的确给新经济带来了无限期望,但无限商业机会并没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如期而至。个中缘由,与互联网缺少常见的信赖密切有关。大家可以将这种互联网信赖的“虚位”和困境称为“互联网信赖危机”。
具体而言,所谓互联网信赖危机是指计算机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信赖,大家对互联网安全、互联网信用体系缺少足够的信赖,从而致使互联网人际交往和电商进步的困境。现在,互联网信赖危机主要表目前如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技术安全的权威尚未打造起来。互联网病毒的肆虐、骇客及骇客行为的频频发生、互联网犯罪的侵袭,对互联网安全构成威胁,紧急危及互联网环境的安宁,加上互联网安全技术进步的滞后和互联网服务商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大家对互联网技术安全缺少必要的信赖,甚至有人把互联网技术视为不安全技术的代表。
(2)互联网公司信誉和网络推广营销体系的信誉尚未确立。互联网公司是一种新型公司,互联网买卖体系使用的也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因为博弈次数不够,或因为刚开始大家就有上当被骗的历程,商品水平、企业信誉和售后服务的好形象尚未确立起来,大家对这种新型的网络推广营销体系缺少起码的信赖,甚至有人极端地觉得互联网公司是皮包企业的代名词。
(3)电商信用工具的缺少和不健全。信用工具和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长期进步的产物,因为互联网经济进步时间不长,使电商赖以存活和进步的信用体系的不成熟。这一方面表现为缺少足够多的互联网信用工具,其次表现为这类信用工具的不健全,加上大家对互联网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心存疑虑,从而致使大家对电商信用工具的不信赖。
(4)互联网公民诚实信用的形象尚未树立起来。因为互联网中的大多数行为具备匿名性,“互联网中没人了解你是一只狗”的观念大行其道,网民自我角色意识淡化,良心计制在网民行为中的自我监督用途减弱,使互联网行为变得漂浮不定,很难保证确定性,从而网民互相之间缺少足够的信赖。
(5)互联网前途的不确定性。作为新经济的互联网经济一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吸引了海量的眼球和风险投资。因为其仍处于探索的进步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碰到了一些困难。现在,互联网经济正处于高潮过后的低谷时期。这是互联网经济的转折时期,对其前途大家众说纷纭,甚至出现一些所谓的“悲观主义”者,“互联网泡沫”的说法不绝于耳,这种人气的低迷使大家对互联网将来的信心大优惠扣。
叁
互联网信赖危机实质上是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危机,它反映了现阶段互联网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基本事实。因此,互联网信赖危机也可以归结为互联网信赖与互联网社会秩序耦合机制的危机。信赖与社会秩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通过一种所谓的耦合机制来达成。
第一,信赖是形成社会秩序的核心元素。社会秩序的保持和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依靠信赖。没信赖,大家没办法达成协议,而社会秩序正是共识的产物。互联网主体之间假如缺少信赖,就会产出离散互联网社会和互联网社区的因子,这类因子被渐渐放大,就可能危及互联网社会的存在。事实上,互联网社会或互联网文化的形成,正是基于大家在互联网进步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达成的共识越多,互联网社会就越稳定。
大家在行为互动中,为了减少买卖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渐渐形成了一些规则。这类规则可以使你预期其他人会做什么,其他人也可以据此预期你要做什么。当这类预期一旦趋于稳定,而成为一同信念,就能归结为一种文化。互联网文化就是互联网社会,它是基于互联网行为规范形成的一同信念。
假如大家相互之间没一同的行为规范,没一同的信念,那样,彼此就很难预期他们将干什么,而一旦彼此不可以预期他们的行为,那样彼此之间就会缺少必要的信赖,没信赖就会致使进一步的行为规范很难形成和确立,从而致使一种恶性循环。因此,“信赖”在文化形成中饰演了一个十分要紧的角色。在肯定意义上讲,没信赖就没真的的文化。同样,假如大家在互联网行为中不可以打造信赖,那样真的的互联网文化就不可能打造起来。
对市场经济而言,信赖更是须臾不可或缺。市场买卖事实上是一个不断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过程。没信赖,大家没办法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不可以预期买卖行为发生的确定性。缺少这种确定性,大家可能有买卖的需要,但缺少推行的动机。
第二,社会秩序是信赖产生的基础。没社会秩序,大家的行为缺少必要的指南,很难预测别人行为的结果。同时,信赖是对社会秩序的认可和同意,缺少这种认可和同意,大家的行为就会失去确定的框架,很难达成信赖。
一般而言,一个秩序的社会有一个主流的价值体系,信赖系于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没一个主流的价值体系,大家既没办法评判自己行为的价值,也没办法评判别人行为的价值。大家既没办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也很难预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别人行为价值的评判和对别人行为预期的确定性是信赖的内在需要。失去这种确定性,不可能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正如郑也夫所指出的,信赖从来依靠于社会的道德环境,当社会没在其日常为道德实践留下空间时,信赖几成无本之木。[注二]
因此,互联网信赖危机实质上是一种互联网文化危机、一种互联网伦理的危机。计算机互联网尚处于进步的初级阶段,互联网伦理和主流价值体系尚处于形成之中,互联网信赖缺少应有些互联网伦理和主流价值体系的支持,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现在互联网中缺少常见的信赖。这正是研究互联网信赖危机所要揭示的伦理意境。
肆
电子商业机会无限的困境使理性的大家陷入沉思检讨之中。大家从不同视角研究了这一问题,如技术的、经济的和法律的。经济学家、业内人士和法律界人士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剖析缘由,探寻对策。
关于现在电商的困境,大家讨论的不少。一般觉得电商之所以进步缓慢,第一是由于尚未找到比较适合的电商模式,B2B还是B2C,抑或其他模式,好像都缺少经济亲和力。第二,电商的基础建设跟不上。上网价格高、速度慢、职员少;网上结算体系不成熟,信用规范不健全;产品配套体系不完善。
毫无疑问,这类都是电商进步的主要障碍,但,大家也不可以忽略影响电商进步的社会伦理文化原因。互联网经济、电商给大家的工作方法、生活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次,大家的工作方法、生活消费习惯,特别价值观念对互联网经济、电商具备非常强的制约用途。这类原因与前述所谓的“三座大山”一块构成了电商进步所必需的环境。“三座大山”是硬环境,而社会伦理文化环境则是软环境。
大家曾撰文从伦理文化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觉得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伦理文化根源。[注三]在此,大家要强调的是,互联网信赖危机就是其伦理文化根源的一个要紧方面。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产品交换,具备快捷、便捷和常见等优点。但,交换活动本身所蕴涵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本质没改变,交换活动蕴涵的伦理特质依旧存在。假如缺少信赖机制,这种交换就很难常见化,因而很难发挥电商的优势。电商交换模式的一个要紧特征是要达成从看货付款“直接交换”过渡到以信用工具和信用体系为中介的“间接交换”。这种间接交换的常见性依靠于信用体系的有效性。因此,互联网信用体系就成为影响电商进步的瓶颈。这种信用体系既包含信用体系硬件的建设,也包含信用体系软件的建设;既包含信用工具的建设,也包含以信赖为基础的伦理文化环境的打造。
其次,互联网经济的进步势必需要达成从“熟人经济”向“陌生人经济”的过渡,或者说从“直接经济”到“间接经济”的过渡。这一转变需要大家的价值观念、购物方法跟着发生变化。转换的好无疑有益于电商的进步,不然,就可能成为进步电商的障碍。
电商的困境与大家长期以来在原子社会、传统经济中所形成的买卖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有着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电商的初级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已露端倪。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大家更喜欢与真实的人交际,所谓“眼见为实”,同时也依靠传统的信用工具和信用体系。而在互联网中,这两个方面现在都难以满足,既不可以“面对面”,也缺少相应的信用工具和信用机制。正如查克·马丁所指出的:“ATM刚问世时,有人说,不会有人用的,大家宁可跟‘真的的人’交际。目前,买家却烧钱用如此的机器。但,这需要时间和习惯的改变,一旦大家意识到它有哪些好处之后,用ATM的习惯就日渐融入了大家的平时生活之中。”[注四]
当传统经济中的信赖体系尚待健全,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危机尚未解决状况下,将传统经济与以“虚拟性”著称的网络结合起来,势必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信赖体系和信赖机制变得愈加飘浮不定,叫人很难适从。在这种环境下,推进电商的进步注定要遭受更多的磨难。因此,打造适应互联网经济进步以信赖为核心元素的伦理文化环境,已成为推进新经济进步的当务之急。
中国进步电商注定要经受更多的磨难,由于,大家除去要应付其他发达国家一同面临的电商中的难点,大家还需要解决因为自己市场经济先天发育不足和经济长期封闭带来的人文条件的欠缺等难点。比如,中国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信用风俗是适应少量的小规模的产品交换而形成的伦理文化状况,到了现在,它已明显不适应大规模全球化的产品交换。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不可以将信赖体系的建设等同于人际关系产品化。人际关系的产品化恰恰是缺少适应现代经济进步所需要的伦理文化环境的表现。人际关系产品化也表明缺少现代意义上的信用体系,由于,缺少中介性的信用体系,产品的交换不能不诉求人际关系,不能不拘泥于熟人经济。即便可以突破熟人经济,也常常会因信赖机制的缺少而支付额外的很多的买卖本钱。因此,缺少信赖机制很难达成真的的市场经济,很难产生高效率的经济效应。“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这正是大家研究互联网信赖危机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综上所述,为了电商的健康进步,大家不只要大力进步互联网安全技术、提升互联网企业的信誉和加大电商信用体系的建设,而且要着力培育合适电商进步的伦理文化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2C 电商进步到目前已经好几年了,因为互联网信赖危机问题没解决,电商的进步没像大家所期待的那样成功。只须想一想美国的邮购业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美国的邮购业可以有今天这么发达的局面,是与他们长期以来打造信赖和信用体系的努力分不开的。配送体系等电商的硬件建设,需要的或许是资金,而以信赖为核心的人文环境的打造则不止是一个资金的问题,它需要的或许是足够的时间和长期的努力。
注解:
注1、现在该公司已恢复营运,正在积极清退买家的款项,并与供货商达成了还款计划。
注2、郑也夫:信赖与社会秩序,《学术界》,2001年第4期。
注3、李伦,郭建国:鼠标下的德性——电商的伦理内涵,《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注4、查克·马丁:《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香港)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