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点击数:725 | 发布时间:2025-02-10 | 来源:www.mrwzdq.cn

    1、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5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八卦是国内古时候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侧“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侧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侧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地方。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学会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八卦只用于计算季节和时间 B.八卦起来自于象形文字
    C.八卦代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D.八卦与农耕文明有关
    2. “以诸侯为郡县,每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之威德。”历史的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
    A.书生之见,荒诞无稽 B.不合时宜,很难实践
    C.符合时情,迎合帝王 D.敌人阴谋,离间君臣
    3.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时候就已失传。中国古时候传统工艺失传是什么原因大概是由于
    A.国家对技术传承看重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市场缺少对传统工艺品的需要
    4.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肯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本质的特征。导致上述“分散性、松散性”是什么原因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5.桑弘羊说:“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侈,绝并兼的道路也。”材料反映了西汉政府“盐铁官营”的主要为了
    ①与商人争盐铁之利 ②加大对人民的控制
    ③打击地方分裂权势 ④提供便宜铁制农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1973年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口口3月辛卯中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二。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非前谒。病,不可以者罚日卅……”这张侍约一定量上说明
    A.西汉出现了国内早的商业贩运贸易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理念和职业道德的打造 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
    7.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进步的能人,能提升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8.对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学习研究中探索自然界万物进步变化的道理
    B.通过实质接触研究认识事物的客观真理
    C.通过接触事物体认常识、感知理并融会贯通
    D.通过实践得出真知
    9.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时尚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如果由于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10.张之洞说:“西法善者,上下议院相互保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以下史事,与张之洞的看法一脉相承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1.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可以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营运管理之。”下列哪一倡导与上述看法相一致
    A.没收大企业扶助农工 B.节制资本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基
    C.与时俱进健全民生主义 D.积累资金以利于驱除鞑虏
    12.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合适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13.《井冈山土地法》颁布推行后,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没或者极少占有土地的贫农占有了土地总数的28.26%,中农、贫农所占有些土地总数达到85.34%。由此剖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 B.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C.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 D.抗日依据地得以巩固14.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所有现象之网罗,进步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冲决封建网罗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根本目的
    C.毛泽东深受维新派的思想熏陶 D.中共人的救国的道路已日渐明确
    15.《长沙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所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门店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国内传统商业遭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进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16.下表为国内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
    年份 原粮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出现上表变化状况的重要原因是
    A.“左”倾错误紧急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B.尚未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1957至1960年国内出现紧急的自然灾害
    D.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直接影响人民收入
    17.右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步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处于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18.历史总是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9.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倡导是看重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进步。中国政府早事实上舍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是在
    A.南宋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0.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将来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西方的启蒙思想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早期维新思想
    21.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常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这是因为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什么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进步的主要影响是
    A.崇洋之风风靡 B.有益于服饰的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2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规范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觉醒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推进民主法制社会规范的打造 D.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24.“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愈加增大了。在今天,是在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已经一天一天把世界拖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是在中国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常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的时候。在今天,大家是处在这种时候,那末,应该不应该估计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是愈加增大了呢?我想是应该的。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这段论述源于
    A.《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何能存在》 D.《论十大关系》
    25.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状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打造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涨了一倍。材料表明中国
    A.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B.重点打造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C.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切实推进新型地区外交合作
    2、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26题31分,27题19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掌握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有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多数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重压,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中国大陆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特别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讲解说:“大概山之阳宜于苞谷,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3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很多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很多地方遭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区域及川北部分区域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或许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历,中国没遇见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重压的要紧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中国获得如此的收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到今天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看法没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可以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什么影响。
    你觉得材料中的“棚民”含义是什么?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有什么消极影响
    你是不是赞同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缘由的讲解?请简要剖析
    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缘由是什么。
    怎么样理解材料二中“中国获得如此的收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什么?为何何先生的看法没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一个国家只须能立宪,皇帝有无是不重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大家不一定要革命废皇帝,大家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看了解,他以为只须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打造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将来发生的历次革命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由于这样,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改革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改革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起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法,是所有变革与革命的首要条件。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考虑》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倡导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觉得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材料二是基于什么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根据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材料三的看法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高中三年级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C A D D A C D D C B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A D B B C B C D B C
    26.粮食总产量;人口;经济作物与产品化;生态、人口二与社会的不稳定。
    破产的自耕农为主,作为垦荒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中。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获递减。
    赞同:农民丧失基本存活条件,对清朝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不认可:应该还有其他更要紧更复杂是什么原因,如阶级压迫,政治腐败等等。
    流向城市工业。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
    环境破坏。缘由:小农经济,统治者的理念和政策。缘由:受意识形态制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
    27.君主立宪。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进步。只依赖一个没实权的皇帝,没认识到封建权势的强大。
    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打造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促成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起到思想启蒙用途。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