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推广,教育愈加看重对学生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重视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进步”。“应用、审美、探究”随之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革新精神的培养,而革新精神的培养,又与探究能力密切有关。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重视研究的语文课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应是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需要大家全身心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提升。下面,试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组织拓展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一些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1、以教程为基础,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人教版新教程中的很多篇章闪耀着作者探究的发现之光,探究的睿智之光。在教程的教授过程中,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首要条件,以现行教程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质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常识应用于解决实质问题。探究中的合作、推荐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很难完成的复杂任务。让探究的方法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使探究性学习成?橛镂慕萄У闹饕?方法,使语文教学真的从“以常识为核心”转变为“以革新能力为核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进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出色,追求高品位。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剖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风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如此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其它的意境?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里,自主学习是“本”,但教师的引导也必不可少。教师应循循善诱,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从而可以解决问题。
2、立足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点。课堂上仅需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更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备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哪些用途,拥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点。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需要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直,要符合语文学习的目的、特质和规律,让学生掌握探讨学习资料中负载的信息,掌握探讨语文系统常识,掌握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理想化的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提问中的难题,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一同探究的新问题。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提出:自古文人逢秋即寂寞,作者笔下的秋也同样是凄清落寞的,为什么作者却想用生命去换取秋季呢?怎么样理解这里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我们的理解。
3、看重学生的主体用途,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拓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按部就班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题,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不只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激起学生探究兴趣。从一个角度透视,势必所见有限,而且这条路走惯了,也丧失了另辟蹊径的勇气。所以,引导学生剖析文章,可以做多维透视,既见花,又见刺;既见树木,也见森林,认识会随之走向个性化,走向深刻。如剖析《项链》一文,很多同学依据提示,觉得“文章批判了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玛蒂尔德遭到享乐主义的惩罚”,“结尾打击了她的虚荣心,加深了讽刺意味……”但从人性论的角度看,漂亮的玛蒂尔德梦想有精美的装饰品,过上优裕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大家不应去指责她,相反她为还项链不惜以十年青春为代价,她的诚实品德让人敬佩,她的意料之外遭遇让人同情。从进步论的角度看,生活改变了个人,人物性格伴随情节进步而变化,并走向深刻。偶然事件改变了她,也重塑了她,作者对此进行了生活化的描写而非定义化的描写。教师需要树立如此一种观念,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进步的潜能,而教程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一直处于主动激活的状况,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进而提高学生自我进步的潜能素质。
总之,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坛、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方位进步教育与个性进步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途径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