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中国学生进步核心素养》框架中指出“进步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拥有的可以适应终身进步和社会进步需要必须具备的品格和重点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进步和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掌握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革新六大素养。”在这六大素养中,学生的学习力、获得信息的能力将影响他们的终身进步,这就需要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及自主获得常识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决定他们将来在科学实践道路上能走多远。
1、生物学阅读近况的调分数查询析
笔者在本校高二拓展了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学阅读的调查研究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为高二学生,共计11个班级,约500人。问卷调查中涉及的问题有“你感觉生物课需要阅读吗”“错别字的出现与阅读的认真程度是不是有关”“平常你会主动阅读生物教程中的内容吗”“你感觉阅读与你的生物成绩有关系吗”。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分别有47%的学生觉得生物课需要阅读,33.3%的学生觉得错别字的出现与阅读的认真程度有关,只有18.3%的学生平常会主动阅读,但只不过浏览层次的阅读,71% 的学生觉得阅读与生物成绩的好坏有关。而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察看发现,15节高中二年级生物的课中,只有2节课是教师主动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生物教程的内容,有7节课是借用多媒体教学,其中翻阅教程的总次数仅4次,而有些课学生甚至都没机会阅读教程,只不过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文字材料。这类材料的内容有些是新颖的信息,而有些却是教程内容的照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点评者,都一致觉得生物阅读是生物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遭到课时等原因的影响,不能不用其他渠道代替生物教程的阅读。
2、问题驱动下的生物学阅读方案
2014年、2015年、2016年这三年的生物高考考试试题连续体现了考查学生生物学阅读能力的特质。这让一线生物教师不能不重新考虑“怎么样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个老问题。破尔达斯概念“问题”是有目的性的存在,为了获得什么而产生的疑问,说明问题有驱动力。因此“问题驱动”教学是有驱动力的教学,而“基于问题驱动的阅读”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复强调的学习认知活动需要与情境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生的阅读是一种对自然科学的内在渴望,一种主动建构自己常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经验的相互用途,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常识与能力。本校在教学中推行“问题驱动,主体活动,交流助动”的教学模式,而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学阅读方案研究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基于问题驱动的生物学阅读围绕“What”、“Why”和“How”三个核心拓展,简称“WWH式”阅读。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学生携带问题进行阅读,能培养学生从海量内容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阅读的指向性和有效性。这种阅读方案在新讲课中实践较多。在实践这种阅读方案时,第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己面对的是那些问题(What);第二是让学生考虑为何如此(Why);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How),在阅读的过程中逐层推进,自主获得 新 问 题 的 答 案。比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学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大家应让学生了解推断的问题是什么,什么物质是遗传物质,为何觉得是蛋白质(DNA),如何才能证明这类推论。在学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面对教程中很多的文字,就可引导学生采取“ WWH 式”?读方案。这种基于问题驱动的阅读方案以获得资料中的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样适用于科学史的学习。阅读有关科学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与体验生物常识在“猜测――证伪――建构”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走向健全的经历,有益于学生亲近科学,同意科学文化的熏陶,遭到科学办法与科学思想的启迪。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就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提出了一系列供学生自我提问的问题,其中包含回顾步骤的提问: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我能检验推理过程吗?我能在其他问题上运用这个结果或办法吗?学生和教师就双方各自的拓展,大概选择“追问”“反问”“互问”等方法继续交流,从而使得常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单个学习认知任务会进步成“疑问――求索――释问――反问”的模式。有些问题一出现,学生立刻就有了答案;有些问题出现后,学生没能立刻回答,此时对教程的阅读和分析就变得水到渠成。比如,在学习“细胞器”这一部分内容时,首次提问:线粒体有哪些功能?学生在脱离书本的状况下几乎无人能答出,当教师提供情景资料让学生结合教程的图像和文字进行阅读时,学生轻松获得了“动力工厂”的定义并补充了对其的讲解,且比较容易反问:为何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有95%来自线粒体?那还有5%来源哪儿呢?基于问题驱动的阅读,愈加容易触及学生的细节性疑惑,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如此,学生就能从浏览层次的阅读转入到理解创作的状况,构建常识框架,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了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