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1《矛盾论》的内容、产生背景及历史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的一部专题性著作,内容针对上世纪三十年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及教条主义,是对建党将来十六年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为了从思想理论上彻底清算王明一伙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1937年8月于延安写了《矛盾论》这部要紧著作,系统地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着重地论证了矛盾的常见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从而雄辩地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矛盾的常见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贯穿矛盾学说的每个方面,是全文的一条红线。为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常见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科学的办法论。毛泽东后来回顾写作《矛盾论》时的状况,曾表明:“在民主革命时期, 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 两次比较, 大家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这类都是适应当时的需要不可以不写的。”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写作“两论”的历史背景。《矛盾论》追根溯源,通过重申马克思主义的真的内涵,批判了党内存在的错误的教条主义,纠正了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知,统一了全党思想,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再树新风,是党抗战和革命胜利的思想保障。
2《矛盾论》与“群众路线”的哲学内在统一
2.1“群众路线”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根源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矛盾论》是讲思想路线问题,也就是讲群众路线问题,既是世界观也是办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法办法。群众路线作为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维持了高度一致。在《关于领导办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说,“凡属正确的领导建议都是从群众中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基本的领导办法,需要将群众的建议集中起来,通过科学决策,再放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类建议是不是正确,这样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所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又是维持正确领导的首要条件。亲身走到群众中去,过百姓的日子,想百姓之所想,先行后知,把群众的建议集中起来,这类对群众生活的认识,就是大家工作的方向。仅有了认识尚且不够,更需要将它作为党执政的原动力转化成实质行动,实践到大家的日常去,切实改变人民生活。实践、认识、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的坚持,看上去圆环周始,实则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新认识,都会发现新问题,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实践上的巨大进步。群众路线即便领导办法,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二者的相通之处就是深入群众实质调查研究。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办法”,在党内需要广泛深入的倡导。
2.2“群众路线”中的“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论根源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群众――领导――群众”的过程,同人的认识“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人类的认识一直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升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毛泽东同志把认识论的这一原理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提出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建议,这是基本的领导办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需要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这是前一个办法的组织部分。从很多个别指导中形成一般建议(一般号召),又拿这一般建议到很多个别单位中去考验(不但自己如此做,而且告诉其他人也如此做),然后集中新的经验(总结经验),做成新的指示去常见地指导群众。”《矛盾论》讲,“他们也不会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里指的就是那些教条主义者。大体说来,从个别指导到一般号召,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从一般号召到个别指导,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不断反复循环,才能使大家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扩大,使大家的政策不断丰富和健全。这就需要大家的领导者,不可以只不过发号施令,需要脚踏实地地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抓住典型,加以解剖,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一般建议或一般号召,也只有如此才能进行正确的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