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目的正处于持续的变化和进步过程当中,会计环境的日新月异势必推进财务会计目的向前进步。财务会计的目的主如果通过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来达成的,企业财务报告是达成财务会计目的的载体,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财务会计目的与财务报告的要紧影响原因之一,文章将讨论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与对国内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与财务报告改革的启示。
1、公司治理结构与其主要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译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只规定了企业的每个参与者,比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有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包含股权结构、债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离别的条件下,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同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本钱,使所有者不干涉企业的平时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企业的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分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这两种模式无论在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外部治理机制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英美模式以股东主权加角逐性资本市场为特点,又称为“外部治理模式”或“市场控制模式”。
在英美国家,企业的资本主要源自资本市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等),但他们持有特定一个企业的股票量极少,对经理职员影响力有限,如此保护股东权益的机制就看上去尤为重要,而其他利益有关者参与治理的机制安排相对较少。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以“一股一票”的方法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对公司进行治理,一般没监事会,监管由非实行董事负责。
因为股权相对分散,个别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用手投票”进行治理存在紧急的“搭便车”问题。董事会也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遭到经理者操纵而被戏称为“橡皮图章”,内部治理结构的治理效率较低。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英美模式主要通过经理市场、兼备市场来约束经理。另外,在英美国家,银行被禁止持有企业的股票,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银行对公司治理参与的主要方法是贷款契约的限制性条约和破产机制。
德日模式,以主银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为主要特点,又被叫做“内部治理模式”或者“组织治理模式”。德日两国上市公司较少,资本市场也没英美活跃,这类公司由银行直接筹资得到的资本也较少,绝大部分企业的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公司要紧的资本来源,他们可以直接持有股票。而且德日在法律上对法人相互持股没限制,因此,公司法人相互持股现象十分常见。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德日模式都在股东大会以外设有监事会,并强调职工参与监督,在监事会中,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席位。
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德日两国公司治理对资本市场依靠相对较少,主要表目前德日的并购市场并不活跃,接管和破产相对较少,外部经理市场也不发达,大多数高级经理职员都是由内部职员提高上来。大股东会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营业额,假如企业的市场表现较差,大股东特别是银行便会通过内部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经营甚至撤换经理以维护其利益。
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更不是绝对的,比如目前英美国家也放松了银行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强化了非实行董事的监控权。德日则加速证券市场的进步,降低企业的交叉持股数目。两种模式正逐步取长补断,相互借鉴,体现了现在公司治理结构国际趋同的特征。
2、财务报告有哪些用途与财务报告的进步
财务会计目的定坐落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决定了财务报告在公司治理中有哪些用途主要体目前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二是契约实行,即受托责任。
决策有哪些用途在于帮助公司外部利益有关者(主如果投资者与债权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而契约的实行用途在于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营业额考核和营业额评价的依据,如决定管理层报酬、超级店长、股利和公益金分配,与所得税额的核定等。
另外,财务报告的数据还可以决定公司是不是应该破产,由于破产法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通用的企业契约。
财务报告的不同用途会致使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在决策用途中,因为投资和信贷等决策都有赖于将来的价值和现金流量,所以财务报告需要可以预测将来的价值和现金流量,所以财务报告需要可以预测将来的价值和现金流量,需要报告的信息尽量全方位,强调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原则。
1992年9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颁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营业额》中,增加了一张可以报告企业全部财务营业额的报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1997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30)《报告全方位收益》,也需要企业在收益表以外,还要有一张报告企业净收益和其他全方位收益的报表,即全方位收益表。
而假如财务报告更多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那样状况就有所不同。股利、红利、所得税都一般只取决于一个数字,因此,财务报告特别看重最后净收益数字的确定,并不十分强调对将来的预测用途,不讲究收益成分的详细列示与已确定未达成损益的报告。
3、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因为股权分散,直接治理的外部效应非常大,这使得企业的利益有关者主要依靠于企业的财务报告来帮助自己做出决策,维护自己利益,于是其财务报告更多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而契约实行有哪些用途则体现得不是非常明显,如在英美国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离别的;股利相对于收益也比较有弹性,股利可能不是收益的肯定成数;经营职员的薪资计算比较复杂,除去基本薪资以外,还有认股权、股票期权、营业额股份等多种形式。
在德日公司治理模式中,最大的股东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等)。银行直接向董事会派出代表,可以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内部信息,他们不必像外部投资者那样依靠于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因此,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外部利益有关者的决策需要总是得不到看重,所以在这类国家,财务报告有哪些用途就更倾向于契约实行。于是在德日国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一致的。为了减少稽查成本,税法一般会尽可能降低给公司管理层主观判断的空间,如计提坏帐筹备、存货减值等一般都有严格的限制。
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需要对这类帐项的处置给予判断的空间,财务报告才有决策价值,显然,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不支持投资决策。
股利、管理层薪资、职工红利等都取决于收益数字,每次的价值数额都是各方利益整理的结果,而收益的均饰致使了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大大减少,使得外部股东没办法借助财务报告来进行公司治理和进行投资决策。
4、对国内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与财务报告改革的启示
虽然这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中没什么国家的治理结构是尽善尽美的,但毕竟因为他们历程的市场经济、公司组建的时间比较长,对代理者监督、控制机制比较成熟,只不过因为各国历史演进的轨迹不同,具备不一样的监督、控制特征罢了。而国内现在股权结构还存在不少缺点。
国有股本主体缺位、非流通股过多妨碍资本流动、政府机构行使股东权利与真的的所有者目的不同、董事会成员独立性不够与证券市场不完善,使得委托人没办法对代理人推行有效的监督。
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遭到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而财务报告的信息水平也非常大程度上遭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两者是不可以孤立看待的。在国内,财务报告的进步却与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相脱节,国内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我们的特征和缺点,而财务报告却逐步向国际趋同(从这次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方位收益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看来,主如果向英美国家学习)。这让人不免产生困惑,在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产权结构不明确的背景下,新的财务报告可以发挥多少用途呢?
提升会计信息水平,健全财务报告并非仅仅通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增加全方位收益报告等能达到的,健全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使之拥有现代企业的特征,是防范会计舞弊、改变会计信息水平、健全财务报告的一条根本性出路。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现在的突破点有下面几个方面。
1、进一步推进国有股权减持
对于一般性角逐市场,国有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改变现在很多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的不合理情况。笔者觉得推进股权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对国内资本市场的进步和健全具备重大意义。
2、改变独立董事的数目和权限,提升其水平
改变现在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部分,董事会结构不合理致使权力失衡的情况并强化独立董事有哪些用途。
3、学习德日模式,设立监事会
同时需并使监事会具备独立性和足够的监督权力、吸收职工代表到监事会中,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4、加大外部监督机制,改革审计规范,加强处罚力度
虽然现在国内的《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皆对会计舞弊行为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但怎么样使得法规更有可行性,怎么样加大执法力度,怎么样使执法愈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给舞弊者更大的威慑,都值得考虑。
5、政府政策
国内债权市场,针对现在债务市场信用度不高,中小微型企业很难借款,缺少风险投资者等问题,政府应该加强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打造完善市场信用体系,扶持有进步潜力的风险投资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