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面向非国际贸易的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手段、贸易实务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理论剖析能力、革新性思维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肯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操作性。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进步,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外贸电商等新型贸易模式飞速展开,市场对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需要也不断提高,学会肯定外贸常识成为经管类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会计、市场推广、金融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有些教学中一般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识解说,应用研讨式、案例剖析等新型教学办法进行师生互动,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效欠佳的问题。而现阶段该课程的讲课对象绝大多数是95后,相比往些年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很鲜明的个性特征,自我认可感非常强,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只对自己负责。对于学习,兴趣是唯一的驱动要点,想学就听一下,不想学就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干脆逃课,怎么样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职员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基于课时限制是什么原因,总是没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因此,革新教学办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点要素。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讲课课时限制严格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且通常都是专业必学课,也有部分专业开设成专业选修课。以我校为例,面向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推广、电商专业是专业必学课,课时量设置为40学时;金融学、经济学开设的是专业选修课,课时为32学时。而国际贸易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较多,即便是40学时的课时量,也不能满足讲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课堂内也不可以很多用比较耗时的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一定量上减弱了对学生革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成效。
2.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影响教学成效
该课程的实务部分的内容具备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是不是有实践经验对教学水平有决定性有哪些用途。但目前的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人教师,都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历程,没过国际贸易操作的实战经验,因而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时看上去非常空洞,案例教学也只能使用源于教程或者参考书本的现成案例,而这类案例中有的比较陈旧,有些明显脱离了显示背景,水平常见不高,因此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要点的讲解力度也不够,教学成效大优惠扣。
3.实践性培养环节缺失影响了学生常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基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征,实践操作是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常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在专业培养策略安排中,因为学分或其他原因的限制,总是不可以设置相对应的实践课时,致使学生对课程的学生都限于书本而没落到实质应用中去,教学就像纸上谈兵。以本校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除去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该课程设置了10学时的上机实践操作外,其他专业均没设置实践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提高,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技巧也难以满足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关常识的学习需要。
以上这类问题,均会干扰到学生革新思维、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办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本课程教学成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达成教学目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建议
1.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方法拓展教学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慕课正在突破时空与规模的限制,达成着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慕课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应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征,借鉴慕课平台和教学技术,以精品化的微课程为教学单元,设计健全的融合慕课的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借助学生的课后时间,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工作量,而在课堂上则更多使用案例剖析、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互动较强的多元化教学办法。如此不只变相扩大教学课时,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也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内容解说中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安排有针对性的案例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常识的理解,且能把书本上的理论常识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案例教学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案例尽可能是实质发生过的真实案例。真实的案例是最易吸引学生的,也能充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然而,不少教程上的案例为了举例而创造的案例,有明显的脱离实质的状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案例,通过多途径采集真实案例,如保险实务的案例,可以去保险公司找相应的职员进行咨询、交流,以获得支持。
第二,案例需要能紧密联系主题,最好能做到贯穿多个教学内容。一个案例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学生会感觉课程更系统更有条理,也降低了学生熟知案例的时间。除此之外,贯穿全教学内容的案例也能全方位的检验学生对所学常识的系统学会状况,也能通过学生回答状况学会学生的剖析、常识应用、表达等能力,能使教师在以后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当学生对案例进行较为准确的剖析并在课堂上公开陈述自己看法时,假如获得老师的一定,学生会获得肯定的收获感,自信心会得到很大增强,将来课堂发言会愈加积极踊跃。在案例剖析中,教师也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特别对于不常发言的同学,可以点名回答,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教师外出参与实践,增强教学的实践经验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征,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然而,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面对一些贸易实务的问题时自己也感觉无可奈何,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想方法丰富我们的的实践历程,增加对外贸的亲身感受,知道贸易的实质操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如此才能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提升专业教师素质: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各方面资源,打造与外贸企业的长期联系,借助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见习,或者在其某个具体职位上进行短期实践,甚至争取支持长期挂职训练;第二,可以邀请有较强实质操作能力的外贸从业职员任兼职教师,按期来学校给教师或学生做专题讲坛,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安排部分内容给兼职教师教学。第三,与货代公司、保险公司等专业性业务机构打造合作关系,按期派教师去这类机构咨询、走访,以增强对这类业务的亲身体验并采集案例材料。
4.拓展课堂模拟实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务部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常识的实质应用能力。为解决部分专业没开设实验课程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拓展模拟实习法,可以将日常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单调的理论常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模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达成对常识的学会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设计一套完整的涵盖全部教学要点的系列模拟实习步骤,让学生分别饰演进口商、出口商的角色,拓展价格核算、商务谈判、合同签订、报关等实质操作步骤,让学生知道外贸业务的实质操作步骤,同时通过实质运用加大对国际贸易术语、价格构成、价格核算等常识内容的理解,全方位学会国际贸易实务的有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