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飞速发展形势下,国内统计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上世纪末期,国内主要借助SNA的社会经济核算体制,而在2002年期间,国内加入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打造的数据公布有关通用系统,从而在一定量上改进了国内的统计工作,可是现阶段国内统计数据的水平依旧存在肯定问题。
1、国内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统计方法、指标体系的差异和一些数据失真与全方位统计工作体系不完善。在部分数据失真方面而言,由于国内的基础统计机构的专业性相对比较薄弱,在记录上存在缺失或是常有造假现象发生,致使统计数据出现很难修复的误差。在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方面而言,大多数地方与行业与机构所选取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存在差异,同时统计口径也不同,导致统计数据发生了肯定的系统偏差。在统计工作体系方面而言,由于全方位的统计工作组织和拓展相对较晚,同时体系也不完善,致使国内统计数据在保存方面欠缺[1]。另外,在进步过程中统计体制也发生了肯定的变化,在非常大程度上减小了国内统计数据运用性。上述问题在一定量上加强了国内固定资本存在的估算困难程度。笔者通过对永续盘存法的运用剖析,以公开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完成了国内的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同时对计算结果完成有效性评估。
2、固定资本存量估计的永续盘存法理论模型剖析
(一)永续盘存法理论
现在,永续盘存法的理论模型形式为:
因为考虑到有关基础数据应该有连续性与可得性,核算的时间应该选择1990-2011年,然后借助上式进行估计。
(二)折旧率。严格意义上来讲,折旧率不能满足固定资本存量的有关估计需要,其常识会计核算内容中的一项账户处置理念,为虚拟的。而永续盘存法δ如果现实生产效率的损耗率或是综合损耗率,一般情况下称之为折旧率[2]。另外在固定资本存量的估计研究过程中,针对折旧率的选取一般情况下是两种,其中一种是选取拥有代表性的有关折旧率数值,比如廖远?经过两种实验性标准对折旧率进行验证,一种是5%,另一种是10%,最后选取了10%当作折旧率。另外一种是把社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分成建筑安全工程项目和设施的购置及其他的有关成本,比如张军等以相对效率的几何模型作为基础,运用各自有关平均寿命计算出上述的折旧率,然后经过加权获得总的折旧率,最后获得的折旧率也接近10%。
3、中国经济固定资本存量估计与结果剖析
将1990年作为基期,或有关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而所获得的固定资本存量和有关研究学者所估计的结果要偏小一些。要运用资本的产出比率有关变化趋势完成国内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有关初步检验。设定K是所估算出的有关固定资本存量,而Y是相应年份的GDP数值。经过计算获得的K/Y资本的产出比可以见图1.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1990年之后国内的资本产出比呈现出相对明显的上升趋势[3]。国内资本的产出比所发生的变化可以分成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1978年至1993年间,该时期的资本产出比主要呈现降低趋势,第二个时期是在1993年至2007年,此时期国内的资本产出比主要呈现上升趋势。
宏观资本的产出比呈现的变化趋势和经济进步时期与进步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发达国家的资本产出比变化趋势是长期处于降低趋势,而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可是,此种发展势头并未固定不变。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国内原有些统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相关需求。因此,需要对体系进行革新与改进。而宏观固定资本存量估计法的引进,在国内统计方面的运用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有关研究职员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地健全和改进,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真实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