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化学教材

点击数:673 | 发布时间:2024-12-03 | 来源:www.bingpou.com

    高中一年级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筹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规范。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由于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智学网为你收拾的《高一上册化学教材》,期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上册化学教材


    教学设计

    1、学习计划

    1.掌握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可以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策略探究某些容易见到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策略设计、实验现象剖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掌握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掌握主动交流。逐步形成好的实验习惯。

    2、教学重点及难题

    容易见到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策略。

    3、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大家常常依据某些特点性质、特点反应、特点现象和特点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学会了肯定的物质检验常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容易见到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常识,学习容易见到物质的检验办法,介绍现代剖析测试办法,从而让学生知道物质检验办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预防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策略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第一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方案,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第二,依据教学目的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4、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要紧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开心剂测试;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商品水平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怎么样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察看到的现象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每个实验中,依次察看到什么现象?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使用的试剂和办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XX银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于稀XX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有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有关元素化合物常识,剖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什么要润湿?实验2:为什么要加稀硝X?实验3:为何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XX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XX是为了防止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依据物质独有些特质,需要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结论靠谱。

    你还能回忆出什么物质的检验办法呢?

    需要:可以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办法,尽量多地总结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办法。

    学生回忆容易见到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怎么样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怎么样确证某食盐是不是已加碘?怎么样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不是含碘单质;依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策略。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一般使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程,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什么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怎么样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与日常有要紧的作用,在化学学习中也有要紧有哪些用途。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学会容易见到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掌握用多种办法设计简单的实验策略,探究某些容易见到物质的组成成份。

    1.大家常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概括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检验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高一上册化学教材

    物质的分散系

    1、学习计划

    1.知道分散系的意思,掌握依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容易见到的分散系,知道胶体的重要程度质和应用,了解胶体不同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点和辨别办法。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缘由,可以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况,初步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领会分类研究的办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2、教学重点

    胶体不同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点和辨别办法;电离方程式。

    3、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还没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胶体的常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些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况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范围,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察看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目前方方面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质,加深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要紧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只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况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线。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与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4、教学过程

    [导入]初中大家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大家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什么差异?它们为何会有如此的差异?它们的本质有什么不同?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不同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样,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干什么呢?它又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大家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氢氧化铁胶体对光有哪些用途(丁达尔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察看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有哪些用途是不一样的。

    应用:怎么样用简单的办法辨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胶体的净水用途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一会儿,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一会儿。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可以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借助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日常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大家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因为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一样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的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的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何呢?

    [实验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可以导电。

    剖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何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有哪些用途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备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况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况下均不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况下电离成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训练]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