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剖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点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的,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方法,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金融体系
FINANCE EVOLUTION THEORETICS AND OUR FINANCIAL SYSTEM'S REFORMATION
CHEN Liu_qi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inance control and its localization, finance deepen and its psfigurement inherently, finance restrain and its tropism on the policy, put forward that our financial system 's reformation should confirm the finance deepen as an ultimate goal of the reformation, take the finance restrain as an essential measure, and harmon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ency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nance control; Finance deepen; Finance restrain; Financial system;
1、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步骤和市场退出根据法律和货币政策推行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方法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法、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进银行等金融企业小心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进步和市场角逐机制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好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量以最小的代价维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伴随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飞速进步和金融革新,金融抑制困难程度不断增大,抑制本钱激增,在金融范围导致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筹资源的价格,导致不真实供应求购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实质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可以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应求购情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与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筹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致使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损伤市场对金筹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本钱是各项管理成本,间接本钱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用途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少角逐,金融效率低下。3、致使市场分割。市场分割第一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况: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互联网,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第二表现为与“二元”体系有关或不有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况: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拟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很多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以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致使政府不适合的资金投向干涉而累积很多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含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筹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方法,这种策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质规模或实质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倡导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致使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2、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点性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进步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进步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两人都以进步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初次指出进步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剖析了怎么样在进步中国家打造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进步的金融体制,即达成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进步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策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的放松或解除非必须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达成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样化与货币价格市场化,使利率真实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应求购变化,由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资金的供应求购变化和流向,刺激社会储蓄总供给水平的提升,从而便利资本的筹集和流动,有效地解决资本的合理配置问题,提升投资效益,促进经济进步。这样来看,金融深化理论为进步中国家促进资本形成,带动经济进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它既弥补一般货币理论忽视进步中国家货币特点的缺点,又克服了传统进步理论忽视货币金融原因的不足,突出强调了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在经济进步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进步中国家拟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及政策建议得到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积极支持和推广,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进步中国家的赞赏,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进步中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透过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大家可以发现金融深化暗含如此一个假设:金融市场是完全角逐的,市场中的信息是健全和公开的,并存在一个角逐完全不受任何妨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且市场中的主体是理性的。但现实经济使得金融深化理论假设存在着缺点,主要表现为:1、现实的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昂贵的信息搜寻本钱。尤其是进步中国家常见存在信息不完全问题,进步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面临两大约束,一是利率限制致使的利率约束,一是信息不完全致使的信息约束。金融深化理论只看重前者,而忽略后者。因为信息约束,放纵金融市场自由化会导致多方面的市场失灵,致使金融体系动荡。2、金融市场进步滞后对金融自由化存在制约。金融市场的落后是政府过度管制是什么原因,而过度管制又致使金融市场的愈加落后。忽略市场落后,取消政府管制,就会带来市场混乱。金融深化理论主要研究和强调的是后者,忽略前者对放松政府管制,即金融深化过程的制约。超越或滞后金融市场进步的金融自由化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混乱和不稳定。3、金融深化使得国际流动资本对开放资本项目国家货币的投机愈加容易,使小国经济或落后经济容易出现常常性的波动,它不只没起到稳定器有哪些用途,相反任何促进经济增长的努力都被非正常的波动所侵蚀,这类国家为了经济的稳定,不能不采取适合的官职手段或非完全的金融深化手段。4、金融深化理论对于进步中国家非常不适应。金融深化理论表面上研究的是进步中国家的金融问题,提出的政策倡导应该适用于进步中国家的金融改革,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以私有制基础的健全的市场经济,事实上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倡导和目的对于小国或经济落后国家而言并不是是美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明证。
3、 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
进入9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收获被广泛应用到每个范围,特别是应用到政府行为的剖析中。但不少经济学家剖析了在信息不完全的首要条件下金融范围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托马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于1996年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觉得政府对金融部门选择性地干涉能够帮助而不是妨碍了金融深化,提出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进步中国家应实行金融约束政策,在肯定的首要条件下(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预测的,正的实质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角逐加以限制与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手段,来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升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本人觉得它对国内拟定金融政策同样具备参考价值。
金融约束是一种选择性政策干涉政策,政府金融政策拟定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刺激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进步,并促进金融深化。金融约束是与金融抑制完全不同的政策。金融约束的首要条件条件是稳定的宏观环境、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正的实质利率。最重要的是金融抑制是政府从金融部门攫取租金,而“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而不是直接向民间部门提供补贴。”
租金创造并未必要靠利率限制来达到,政府也可以使用金融准入政策、定向信贷和政府直接干涉等创造租金,只须政府使银行和企业获得了超越角逐性市场合能得到的收益而政府并不瓜分利益,这就能说政府为它们创造了租金。通过创造经济租金,使银行和企业股本增加,从而产生勉励用途,增加社会利益。
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目前以下几方面:
1、 政府应控制存贷款利率。马上存款利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但要保证实质存款利率为正值),减低银行本钱,创造增加其“特许权价值”的租金机会,降低银行的道德风险,勉励其长期经营。只须存款利率控制适度,则金融约束是有好处的;假如控制力度过大,资源配置将遭到扭曲,金融约束将会蜕变为金融抑制。只须干涉程度较轻,金融约束就会与经济增长正有关。
2、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政策。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并不等于禁止所有的进入,而是指新的进入者不可以侵占市场先入者的租金机会,假如没市场准入的限制政策,银行数目的增加将使资金市场角逐加剧,租金降低,激烈的无序金融角逐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甚至还可以致使银行破产,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为保护这种租金不至于消散,一个要紧的保护方法就是限制进入者的进入,以保持一个暂时的垄断性存款市场,对现有存款市场的少数进入者进行专用保护。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可提升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对整个社会经济具备要紧的外部效应。
3、 限制资产替代性政策。即限制居民将正式金融部门中的存款化为其他资产,如证券、海外资产、非银行部门存款和实物资产等。金融约束论觉得进步中国家证券市场尚不规范,非正式银行部门的规范结构薄弱,存款若从正式银行角逐流向非正式银行部门会减低资金用效率,也不利于正式银行部门的进步。而资金若由居民部门移向海外,则会降低国内资金的提供,扩大国内资金的缺口,对国内经济尤为不利。
金融约束是进步中国家从金融压抑状况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进步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状况,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下有哪些用途,因此并非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相反是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进步。
4、 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考虑
现在,金融体系的最具备代表性的特点是金融体系的混合性,即政府限制行为与市场行为并存,管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伴随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府管制渐渐放松,相对独立的货币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用途日益显著,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要紧原因之一。因此,从上面对有关金融理论的初步剖析,大家至少可以考虑:
1、确定金融深化是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终极目的。
前面剖析到,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质金融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金融深化理论亦存在其内在缺点性,但这并不构成金融深化的客观需要,尽管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及欧美的一部分学者对金融深化产生了怀疑,觉得全球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和各国金融进步的明显差异使得金融深化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带来全球性的金融混乱和不和谐。但大家应该认识到:(1)从自由化的进程来看,在政府对贸易和金融的管制放松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的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体上维持了经济的增长,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强,表明自由化的收益是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2)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危机各国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不适合的金融深化手段致使的。推行金融深化的国家常常把放松金融管制等同于放松金融监管或放开不管,过分地追求金融深化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用途,而忽略了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协调的金融原因,忽略完全金融深化所需要拥有的内在规范刚性需要。譬如,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需要先有或者同步进行金融体系市场化或健全化,这是金融深化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首要条件。
因而,大家应客观的对待金融深化理论与实践,绝不可以因一些进步中国家在推行金融深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就觉得金融深化与金融危机二者之间有某种势必的因果关系。实践证明,有效、适当的金融深化实践会提升经济进步的绩效,还可以提升一个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一些进步中国家之所以在金融深化的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其根本缘由在于选择了过于激进、超前的金融深化策略。国内在推行金融体制改革时,不可以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简单的理解为完全取消政府干涉的金融自由化,应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关注市场的落后对放松管制的制约用途,重视金融深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持续性,“金融深化是随着着整体经济改革进步的一个渐进过程,金融深化的政策手段应依据经济进步的成熟程度和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做出适当的时序选择和安排,分阶段和有计划地进行。”在推进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国金融改革的现实条件和规范风险,加大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逐步打造与经济可持续进步相协调的金融体系。
2、金融约束成为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必要方法。
考虑到国内现在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很多的金融风险,因此在改革进程中,大家应客观的评价和估计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所可能带来的长期性风险,本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结合国内金融体系的实质状况,在经济转轨时期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与金融深化相结合的改革策略是显示可行的。
除去解决政府需不需干涉经济和金融活动的问题,国内还需要解决怎么样把握干涉力度,防止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1997年就曾指出,政府的不当干涉才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缘由:在危机中资产价值的猛跌使不少金融中介机构破产,从而暴露出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的破坏用途;而金融中介机构的借贷活动与资产价值之间存在着一种政治经济动力关系,政府对金融中介机构或明或暗提供的债务担保,是导致金融中介机构进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根本缘由。金融约束论从信息和勉励的角度,抓住知道决经济金融问题的两个基本点,一方面政府应创造条件使决策者学会信息,或让有信息能力的行为人成为决策者;其次政府可借助自己学会和拥有些信息能力,为金融中介机构创造持久有效经营的勉励机制。当然政府的职责不是直接提供担保和保护,而是促进金融体系市场约束机制发挥用途,积极促进信息的传播,增加市场上可供信息的公开化,并充分发挥学会内部信息的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优势,而非越俎代庖,过多干涉,防止金融约束政策蜕变为纯粹的金融干涉政策,严格的金融约束政策与金融抑制可能只相差须臾。“金融约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政策规范,应伴随经济的进步和向更具角逐性的金融市场这一大方向的迈进而进行调整。它不是自由放纵和政府干涉之间静态的政策权衡,与此有关的问题是金融市场进步的合理顺序。”
在金融约束政策框架下,政府有哪些用途不是“亲善市场论”强调的政府只能促进市场建设,不应干涉金融经济;更不是“国家推进进步论”所需要的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需要一直强力干涉金融经济;而应是“市场增进论”的看法,即政府的职能是促进民间部门的协调功能,发挥政府进行选择性控制的补充性功能,防止产生不利于社会大家的道德风险,使国内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稳步达成真的的金融深化。
另外,国内进行金融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要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现在,国内“经济货币化”趋势有所增强,货币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强度与日增强,广义货币(M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到130%左右,都充分说明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质的变化。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步加强。伴随国内开放程度的深化,外部的冲击已经开始影响本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说明开放经济中,货币金融政策一经济进步有相当强的关联。因此,在充分考虑世界经济进步的趋势的基础上,拟定与国内经济进步目的相协调的货币金融政策,防止金融业脱离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一个人繁衍。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肖:《经济进步中的金融深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进步》[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谈儒勇:《金融进步理论与中国金融进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 郑泽华等:《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与中国的金融改革》[J],《西南金融》,2000年第4期。
[5] 王松奇: 《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 陈柳钦:《风险之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J],《科学决策》,2001年第9期。
[7] 帅勇:《金融深化的第三条道路:金融约束》[J],《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