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影响及国内的对策剖析

点击数:455 | 发布时间:2025-01-13 | 来源:www.huiguohuo.com

    [中图分类号]17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04-0001-05

    1、引言

    世界正处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之中,危机来源于美国华尔街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并逐步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信贷危机。自2007年4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遭到了剧烈的冲击。华尔街的巨头陷入了困境,从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资产损失共达1750亿USD。过去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已遭破产;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筹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被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收归国有;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也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雷曼兄弟公司被迫申请破产保护,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回收,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吞并,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已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因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开始蔓延。随着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市场上的不安情绪也打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心。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而新兴经济体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索罗斯将这次危机称为自大萧条以来最为紧急的金融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若不可以有效应付,也大概致使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面临着大幅下滑的风险。

    为了应付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7 000亿USD的不好的资产纾困计划,欧洲也相应颁布援助计划,全球联手降息。而最近,国内也推出了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用以提振经济。然而,这类纾困计划是不是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危机如今处在什么阶段,是不是已完全显目前大家面前,将进步到何种程度,种种谜团尚未揭开。全球经济的将来走向依旧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剖析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国内应付危机的政策。

    2、金融危机的根源

    回顾整个危机由爆发到进步到今天的局面,可以看到,这一由次级抵押债券而引发的危机,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根源,而这一根源就是美国扭曲的经济增长方法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为了揭示这一缘由,先来认识次级抵押债券及其涉及到的一系列证券化商品的风险结构问题。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为了向较高风险的借贷者提供住房所有权机会而设计的一种金融商品。与优级贷款相比,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平均信用评分较低,而“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较高。次级贷款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大部分是“2/28”或“3/27”这种的复式结构。这种复式结构的抵押贷款一般是在30年期内分期偿还,在前2年中使用固定利率,而之后则使用在Libor基础上加上肯定的溢价调整利率。因为这种浮动的结构,借款人对于利率和房子价格的波动十分敏锐。因此,次级抵押贷款具备相对更高的信用风险。次级贷款发放机构大部分不可以吸收公共存款,而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的筹资方法。一般情况下,次级贷款金融机构将借款者的个人住房抵押债权转给特殊目的机构,这类住房抵押品汇聚成资产池,SPV就将这类资产打包,以债券的形式供应,即所谓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与传统的证券化不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一般具备XS/OC结构,这种结构具备对房价十分敏锐的特点。为了获得更高的资产收益,金融机构在RMBS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证券化。证券化链条的这一环节即所谓的“担保债务凭证”。CDO是以中间段的RMBS和其他债券,如其他资产支持证券和各种公司债作为资产池发行的证券化商品。而CDO的中间段又可以不断注入另一个CDO资产组合中去,形成所谓CDO平方、CDO立方等衍生品。如此,通过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及其衍生品,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在整个金融部门分摊开。证券化中的MBS、ABS、CBO等商品,最后都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因此,次级贷款的运行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决定这类商品的市场运行。但因为过度衍生致使证券化商品的复杂性,而形成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市场,购买者看不到违约的风险,即便坏账发生,在二级市场中的传导也非常缓慢,因此过多的金融商品被购买,使得次级贷市场愈加膨胀。

    尽管次级贷在风险结构上存在着天生的缺点,但令其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的直接缘由是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2001年以来,为了弥补IT泡沫破灭对美国经济导致的损失,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1%,创45年来最低水平。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直接致使市场中流动性过多,多余的流动性注入房市,从而使房产价格被拉升,作为次级贷抵押品的住房不断升值。如此,信用评级非常低的借款人,也可以凭着不断升值的房产,获得新的贷款,来偿还旧债,并且可以用富余的贷款来支付超额的消费开支。在低利率、高房价的状况下,次级贷的信用级别不断被调高。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养老金等机构也将多余的流动性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些兴盛,而次级贷市场也飞速扩张。2003-2005年,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步最为飞速的阶段,美国次级贷款余额从2003年的4000亿USD增长到2005年的14000亿USD,占房子抵押贷款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5.4%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接近14%。但房价不可能永远持续地增长,势必会回落。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预防通货膨胀反弹,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美联储不断升息致使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如此,在房市上涨阶段进入的借款者,多数并不拥有偿债能力,而在利率升高、房价降低时,抵押品也随之贬值,从而信用级别也不断调低,违约率提升,信贷的链条开始出现断裂,从而引起危机爆发。

    然而究其本质,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扭曲的经济增长方法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依靠于其过度的消费。美国GDP中占比最大的是消费支出,约占GDP的70%,而生产部门所占比重不大。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消费渐渐成为推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2000年将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八成左右。200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达到120%。至2008年底,消费贡献率较80年代初期提升了近20%。在以消费驱动增长的经济中,政府势必会鼓励消费,扩大信 的影响,也会推迟购买,房产市场进入观望状况。因为近年来房产增长一直是GDP的主要增长点之一,房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4左右,假如房产市场迅速下滑,必然在短期内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而房产有关的行业,如建筑行业、钢铁行业等也将遭到直接的冲击。

    第四,金融危机对国内产生的最为强烈的影响在于对出口的不利影响。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十分要紧。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流向国家,美国经济放缓、信贷缩短而致使的消费降低,将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总量。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十月份国内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2%,增速低于9月份的21.5%和2007年全年的25.7%;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月份和2月份,国内的出口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降低了17.5%和25.7%,形势很严峻。若剔除价格上涨等原因,国内出口增速下滑会更紧急。出口下滑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比如,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仅6.8%;其次,出口导向型企业投资减缓,也会通过产业链条,最后用途于整个宏观经济。

    第五,金融危机对国内产生的最为明显的影响体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据国务院进步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国内或有1 0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其中包含610万应届毕业生和400万往届毕业生。另据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非正式估算,现在,失业和返乡农民工达2 000万人之多。这不只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关系到经济社会进步全局。因此,当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促进就业的重中之重。

    5、国内的相应付策

    金融危机爆发,国内面临的最主要的重压在于出口。这也暴露出国内过于依靠出口,而内需不足,在经济结构上存在的缺点。面对危机,国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其次,也应当令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国内消费。

    财政政策需在政策调整中起要紧用途。政府应增加资本性支出,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投人,从而直接提高国内需要,刺激经济。同时,政府投资建设,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也将缓解因为房产市场低迷而导致的的失业重压。另外,应增加社会保障、医疗及教育开支,使居民降低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税收政策方面也可适度放宽,提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减少企业税负,促进投资;调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型企业的重压,以免出口过快降低。

    货币政策应保证相对稳健、适度宽松。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面临紧急下滑的风险和对潜在通货紧缩的忧虑,与全球低利率政策的影响,因此利率可能进一步调低,信贷政策也大概进一步松动。但,应该看到,目前通胀重压虽然有所缓解,但这主如果受短期内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信心原因影响,及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而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而引起的,将来通胀重压仍大概浮现。在通胀重压与通缩重压同时存在的状况下,应维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