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承办了'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展会的云南旅游业飞速发展,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初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达成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的,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进步,本文在剖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肯定对策和建议。
1、云南旅游资源的特点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观秀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海量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魔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水平及特点、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点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观秀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点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很多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海量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合;还有数目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架构,加上特殊的地点,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种类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与众不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内地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质
通过云南海量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相同种类景观比较,得出如此的结果:云南很多区域地学景观都具备奇特质,有些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比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种类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拥有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美国科罗拉大峡谷还要深,为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地处印度与欧亚国内两大板块边缘的腾冲火山群种类齐全,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建水燕子洞为特殊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亚洲最大、最壮观的溶洞之一。
3、地域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等区域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以外,在滇西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等广大区域旅游资源很多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构成景观区。全省各地、州、市、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点。但,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肯定地域限制,比如滇东、滇西旅游景观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点鲜明,多姿多彩。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日常,形成了风格各异、种类多样的民族文化、,风谷习惯、节日、服装、村舍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征和优势。
5、融合性
在全省,不一样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点不一样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具体到某一景区,组合特征较异亦大,便如,西山景观,便是借得滇池、城市、远山景观衬托源于身的雄奇;而大观楼更是以亭台楼阁、潭水、垂柳、远山、夕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而看上去古朴、神奇、令游人留连忘返。这样来看,有机的组合使各类景观旅游资源具备极高的可游性,构成群体价值。
6、外贸性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国家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外贸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情况,形成很大的区位优势,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好去处。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7、生态性
云南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之美誉,不少动植物种类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目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被誉?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包括五大展馆、6个专题园的昆明世博园更是集各国园林精品、奇花异草于一体的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坐落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云南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8、潜力性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借助。可借助和挖掘的潜力还非常大。比如:坐落于中甸德钦县境内的梅里雪山,冰峰相连,雪峦绵亘,势如刀劈剑削,气势非凡,到现在仍处于半开发状况,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云南最高点,迄今仍是无人登顶?处女峰";坐落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景物雄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素有"东方多瑙海"之称的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目前处于开发状况。另外,如石宝山、巍宝山、腾冲、滇东北等地,不少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处于藏于深山人未智的情况;而大理、西双版纳等很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2、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云南委、省政府于1995年作出了把旅游业进步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节奏。
现在,云南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量具备地方特点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个重点城市,构建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但在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已获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很多不容忽略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石林、溶洞、高原湖泊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导致资源特点的浪费,开发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水平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备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借助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导致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紧急。比如:
(1)云南大理古城是国内保护较好的古城,系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城原石板地面不利旅游车行驶,将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石城的特点;
(2)石林外围石柱及部分珍贵地质现象在采石活动中遭到破坏;
(3)泸沽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紧急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紧急,湖边常有泥石流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中甸区域部分草旬、沼泽因为人为活动的影响,景观水平减少;
(5)滇池、洱海等优质景区,遭到污染的影响和威胁,阳宗海、异龙湖、星云湖景观遭到人为活动的较严重干扰。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进步建设本身就具备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征。而现在云南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打造了进步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的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可以与飞速增长的游客需要相适应。另外,因为资金不足,合适套的交通、能源和自己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云南旅游业的进步。很多景观资源,因为地处边远区域,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致使这类颇有价值的景观不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很多景区,因为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云南旅游形象。虽然各地政府投入肯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效果不大。脏、乱、差损害了优质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导致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云南很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不为人知,导致旅游资源的很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进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云南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除此之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区域经济进步不平衡等原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进步的要紧原因。
3、对策及建议
针对云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开发力度。
"九五"是云南旅游业进步的关键时刻,必须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方位进步,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云南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肯定的倾斜,加强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云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面向东南亚,服务全国,辐射大西南,以深度开发为主,重点开发市场前途远大、环境水平好、容量大且可以满足游客观光、享受、访友、疗养、度假、探险、考察等不一样的旅游资源。
2、加大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
拟定和健全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主张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主张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大家的生活,并渐渐成为一种时髦,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进步,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大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借助,同时重视人文旅游资源的借助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途径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健全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筹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贯彻借助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块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打造旅游进步基金;改变投资环境,积极引进海外资金;以多形式、多途径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筹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点,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好的示范用途。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借助
开发云南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进步,创造一个好的存活空间和旅游地区,以首届昆明国际旅游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达成云南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4]沈安波主编:《新编云南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5]杨桂华:《突出特点,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云南大学旅游经济重点学科研究文集,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