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69-06
引言
地方投筹资平台是地方政府金融革新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筹资的代理(Remy, 2001)。自2008年以来,为应付并缓解国内面临的全球性经济下行重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和方法,其中地方投筹资平台作为一种债务性筹资工具,在弥补地方资金缺口、推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要紧用途(万剑,2013)。
到了现在,这种巨额债务对地方经济可持续进步导致困扰。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政府行政债务余额约为30万亿元,日趋紧急的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已经成为影响国内将来经济平稳发展的隐患。其次,国内商业银行顺势承接地方政府投筹资平台类贷款,虽然扩充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学界却不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断定商业银行是不是处于高效率状况。基于“经济理性”假设,商业银行在拓展中间业务等新的市场空间的过程中变得“懒惰”,在无形中减少了商业银行业务革新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商业银行综合竞争优势的提高(王建旭,2015)。
通过动态地研究商业银行承接地方投筹资平台类贷款的经营效率,海外学者觉得商业银行中的政府债务筹资会“挤出”私人部门贷款,增加银行的“懒惰”效应。Li(2005)通过32个国家政府公共贷款数据的实证检验,觉得存在公共资本挤出私人投资的可能性。Bartels(2009)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察看了包含中国在内的32个进步中国家的政府贷款数据,觉得政府贷款会挤出私人贷款。
较海外实证研究而言,国内关于政府公共贷款对金融市场进步,特别是商业商业银行效率的文献相对不足。张志艳(2012)等学者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视角出发,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种维度观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觉得进入21世纪以来,商业银行寻求收益不可以只以赚取利息差为主,应倡导金融改革与革新。唐雪松(2012)对中日两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比较性研究,觉得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于日本商业银行,其重要原因在于日本商业银行源于中间业务和金融市场革新能力的非利息收入与净利差水平较高。
然而,国内学者多以案例剖析的定性视角研究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的市场风险,没将政府公共贷款与银行效率的关系纳入实证研究范畴,缺少衡量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类贷款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经验证据。因此,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类贷款的扩张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研究视角,构建了观测国内商业银行在新年代背景下,纳入地方政府投筹资贷款业务后经营效率的测度模型。
1、理论剖析与研究假设
(一)地方政府筹资与国内商业银行
在国内,因为金融体制的原因,决定了商业银行贷款是公司筹资所需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而大部分金筹资源受政府所控制,其表现形式为国有性质的商业银行站到金融业界的半数以上(万剑,2013)。基于这一国情,政府政策和资源更为倾向于国资背景的企业、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则较难筹资。Brandt(2003)觉得,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企业但款式存在一定量上的信贷歧视,国有银行更倾向于贷款给具备政府信用担保的国有企业。陆正飞(2009)将这种现象同宏观经济背景进行匹配,发现信贷歧视在信贷政策收紧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国内的国企特别是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企业具备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现代企业需要进行公司化管理,参与市场角逐并达成公司价值最大化;其次,一定量地服从于政府的治理意愿,与海外市场环境相比较多地参与了非市场行为,埋下了非理性经济行为的隐患(李娟娟,2011)。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筹资的代理人,“?H政府”的意识和行为,使得商业银行投放很多银行信贷资金到地方政府筹资平台贷款业务当中,商业银行遭到的政府机构直接或间接行政干涉致使了大规模的平台类贷款。鉴于上述剖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类贷款较其他中间业务更容易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喜爱。
(二)地方政府贷款与中间业务“挤占”
基于海外的长期经验证据视角,商业银行承接地方投筹资平台类贷款的经营效率遭到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分布的影响。Bartels(2009)等海外学者觉得,商业银行中的政府债务筹资会“挤出”私人部门贷款,增加银行的“懒惰”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正处于经济转型和调整期,国内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营业额评价与绩效考核政策仍处在以量定效的初级层面,对于贷款水平的后续评价和追踪评估缺少相应的联动机制(唐雪松,2010)。地方投筹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筹资的代理人,商业银行在“亲政府”的意识下较多地涉入平台资源分配角逐,弱化了中间业务的市场空间,不利于商业银行综合竞争优势的提高。鉴于上述剖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受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类贷款影响,承接有此类业务的商业银行更容易发生过度投放贷款。
综合以上两点假设,下面本文将对地方政府筹资平台类贷款与国内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两步实证研究,探求此类贷款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进步的影响。 2、商业银行效率的测度
(一)数据包络剖析模型的构建
数据包络剖析,即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它是线性规划办法的其中之一,基于相对效率的定义,将拥有多个相同投入指标和多个产出指标的相同种类型单位或单元进行剖析,评价单位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得出一个投入与产出效率的综合性结论。
假设市场有N家商业银行,每家银行包括p项投入与q项产出。其经济效率的第一取决于每家银行的最低实质产出本钱,通过下列线性规划计算得出。
MinMCi=mi xi ( i = 1,2,…,n)
s. t. xi ≥αX
yi ≤αY
上式中,mi 代表由第 i 家商业银行各种投入的经济价值所组成的 p维向量; xi 、yi 分别表示第 i 家商业银行每种投入量及产出量所形成的向量; X、Y分别表示n 家银行的投入及产出构成的矩阵。
假设第 i 家银行的产出 yi需要的实质生产本钱为 Ci ,则:
E=MinMCi /Ci
式中,E 为经济效率,是最小本钱占实质生产本钱的比重。若 E = 1 ,则银行的实质生产本钱正好等于最小本钱,此时银行可以最低的本钱达成资源最佳配置,即银行的经营是有效率的;若 E<1,则银行的实际生产成本大于最低成本,说明银行的资源配置不处于最优状态,即银行的经营是低效率的。
(二)模型中指标与样本数据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