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Education lnstitute of Anhui Normal Uni versity,Wuhu 241000 潘志琛 国家体委科教司,北京,100763 Science and Education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mmittee,Beijing 100763)
摘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导致完善的公民和 健康的民族。运动训练、保养维护、卫生预防、营养及休息是其健身的主要内容与方法。陶行知健身思想具备对象 的常见性、用途的基础性、推行的可行性、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关键字 陶行知,健身思想,特点
The Study of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Zhou Zhijun1) Pan Zhichen2)
Abstract Tao Xingz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 is anorganic part of his life-education theory.He advocated thatthe aim of physical fitness was to foster healthy citizens and robust na tionalities.Physical exercises,health maintenance,epidemic prevention,nutrition and rest are the
main contentsand means of his 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Tao's thinkingon physical fit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versality ofthe objects,functional fundamentality,operational feasibili tyand thinking liberality.
Key words Tao Xingzhi,thinking on physical fitness,character
* * *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值此纪念陶先生去世50周年之际,研究和探讨他 的健身思想,对大家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方位推行是很有益的。
1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基本内容
健身这一定义,陶行知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来了。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日常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是构成个生活活方法的一项要紧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方法,辅 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
纵观陶行知捐躯教育的一生,他健身思想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他曾用一系列相近的定义来表述我们的健 身观,如健康、康健、厚生、体健、保健、完善、身心两健、完善之身躯、训练体魄、养生而不杀生、打造健 康之堡垒、导致完善的民族,等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剖析个别的运动形式 或一系列互有关联的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类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些次序的 分类和排列”。据此,大家在研究陶行知健身思想时,把它放到与生活教育理论、与运动训练、卫生营养等广 泛的联系中加以剖析,进而探讨和把握陶行知健身思想的实质。
1.1 健身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与他的生活教育关系极为密切,大体历程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1927年以前,从批判传统的戕害身体的“残废教育”“杀人教育”中发现“活的教育”和“生活教育” 阶段。陶行知自幼生性活泼,少年时常与小伙伴在一块作踢足球游戏。据友人回忆,陶行知常常说:“健康之精 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训练体魄”。他目睹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病,针贬它是“吃人的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的烟虫,肩不可以挑手不可以提,面黄肌瘦,弱 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 ,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念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 吃自己。”他揭露中国旧教育是“教育等于念书,念书等于赶考”,结果是“拼命念书,始有近视,继而驼背 ,始而吐血,以至于夭折。”陶行知不只对传统教育予以无情的抨击,而且擅长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提出他的“活的教育”、“生活教育”倡导,五四运动后,在批判传统教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逐步萌 发起来。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生活的一个要紧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要紧目的。学生是学习 生活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后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生活第一要事 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并说过,“大家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大家深信健康是生活 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揭示健康与生活、与学问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他的生 活教育思想的先导,没健身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生活教育理论的问世。
第二阶段,1927年陶行知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交互用途,紧密结合和系统化阶段。1927年3月,陶行知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这是他的健身思想与生活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新阶段。从理论上看,这个时候的健 身思想已经与生活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水乳交融,成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第一表目前生活教育 的目的上,即: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他还多次将 康健和生活连起来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过康健 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他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批判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而倡导以生活为中心的新教科书,即以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改造社会生活为新教科书 的内容。从实践看,晓庄学校一直把健身运动贯穿于教学实践全过程。天天早晨五时半至六时半全体学生训练 “拳术”,依据各人体质和兴趣,分别学习刀、枪、剑、棍,进行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常常举办学校以 及联村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m赛跑等各项运动。正象他在《 萧场工学团一周年龄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的“踢的是@①子,打的是拳头,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 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类健身活动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精神。在这 一阶段,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继续给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深刻影响,在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和基础的 地位,在实践中他已将健身内容自觉地纳入了平民教育、普及教育运动之中。
第三阶段,1938年将来陶行知健身思想借用于生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进步阶段。一二九运动后,办学 条件异常艰苦,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健身倡导,在学校坚持拓展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手榴弹 、游泳、跳绳等体育健身活动。这一阶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步到时间上几乎关涉到人类古今将来、个体 之终身,空间上几乎覆盖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囊括了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样地,他的健身思想也相应地大大 拓展了。1942年7月,陶行知作了《每天四问》的要紧讲话,号召全体师生天天都要问一问我们的身体、学问、 工作、道德“有没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的这类可贵的思想倡导和大家今天正在推崇的终身教育、终 身体育是高度一致的。
1.2 健身与运动训练 陶行知早在1919年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曾在报告推行德、智、体的教育概 况中觉得“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应“以培养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保养维护所以培养元 气,训练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办法。具体推行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运动、 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后来在育才学校还拓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 健身活动。专聘有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需要要学生做的事,教员工须躬亲共做,他 自己常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各种健身活动,有时还和师生一块参加集体游戏和跑山竞 赛。
陶行知主张运动健身,强调教学做合一,使之融入到实质生活之中,看重追求健身的实质成效。如1932年 5月,他在《申报》自由谈专栏撰文描述拳术说“鹤子门的拳用力在臂;蛇子门的拳用力在腰;豹子门的拳用力 在胸;虎子门的拳用力在背;龙子门的拳用力在周身”。阐释不同拳法对训练身体有哪些用途。他还针对教师毛杏 秀溺水被淹死的事,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不是增加学生的体健 ,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强调健身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1.3 健身与卫生、营养 陶行知一贯倡导“以提升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大夫,保证健康”。他觉得健身 ,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守卫生命”也。他在《每天四问》中阐释:“卫生的最重要在预防疾病,卫 生教育就是教人预防疾病,降低疾病。卫生教育做得好,虽不可以说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生病的成效,但至少 是可以降低百分之九十的病痛”。为了“打造科学的健康堡垒”,他提出要筑起“三道防线”,一是制造扑灭 病菌绝除病菌及携带病毒者之工具,二是推行环境卫生,三是赤裸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同时陶行 知倡导防重于治,觉得“善战者不战而退敌之师,故一分预防胜于十个大夫”。他把“卫生教育之普及”列入 要紧议事日程,并拟定了一套较全方位的有关卫生教育管理的规章规范,使卫生工作常常化、规范化。
为达到健身的目的和成效,陶行知指出“营养要充足,环境要卫生”,二者皆不可忽略。由于:“用营养 来预防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强调卫生营养对健身的要紧用途。
陶行知一方面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其次又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休息、保养维护,他觉得“适合的休 息,是健身的主要诀窍之一,万不可忽视,忽视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 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 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越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 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可以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 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期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 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要紧的多”,他用通俗的语 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目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 系的独特理解。对大家全方位理解健身,打造科学的健身观具备启迪意义。
2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点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观其整个教育生涯,大家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备以下4个主要特点:
2.1 健身对象的常见性
2.1.1 健身主体具备终身性 陶行知倡导包含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 “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 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适合表述,由于存活和健身一直与生活一直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最重要要 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可以算是整个的人”。而 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完善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由于不只不 完善的人需要健身,而且因为人的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总是会导致人身体的不均衡进步,给本来完善的人带 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完善,需要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觉得,“矫正不规范动作的训练是通过体育 进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随着人终生。
2.1.2 健身的主体具备全员性 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要紧的事情,幼稚园教 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可以“把教师的健康忽视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需要,他说,“要维持每 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定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 ,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 到社会上的每一个分子,个个国民,具备大众性、全员性。
2.1.3 健身对象具备恒久性 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倡导。无论是健身主体的 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一直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生活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 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备了恒久性。
2.2 健身推行的可行性
健身不只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征之一,正在于他自己具备知行统一性,即推行的可行性 。具体表目前:
2.2.1 目的明确,有些放矢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生活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 “没了身体,所有都完了”。但他所倡导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览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 述,陶行知健身倡导具备更要紧的社会目的。大体可总结为:一是导致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常见的军事能力 ,守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止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 兴衰和人类的进步进步紧密联系在一块。
2.2.2 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 健身需要肯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需要从实质出发,量力而行。 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掌握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 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做法。他倡导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倡导学生选择一些未必花不少钱, 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训练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 不需要烧钱也能健身了。
2.2.3 学会规律,讲究办法,订立标准 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的与办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 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点的办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健全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 多样的运动项目,“打造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实行“学校卫生计划”,拟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 事”,引导师生“每天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除此之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大家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 健身用途的基础性
2.3.1 健身与生命水平 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需要。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 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进步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状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倡导要“训练 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觉得,“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 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讲求,以致出了问题,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需要对身 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方位而深刻的。
2.3.2 健身与全方位进步 第一,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倡导“以培养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 神为标准”。他觉得,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重要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商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成效也一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第二,陶行知觉得“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点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非常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最重要条件的怎么看是赞许的。陶 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好的生活习惯,陶治大家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 础。并且指出,个人好的心理状况、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备要紧的反用途。他关于健身与全方位进步关系的认 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 健身思想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目前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 放,向将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源自生活实践。比如,他倡导游泳运动,发起筹办“中华杏秀游泳社”, 就是根来自于日常发生了一位女教师溺水不可以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 。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有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有关。
关于向历史和将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觉得,大家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 大家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完善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 承过去与创造将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的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一定具备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 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效果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 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近况》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 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很多研究,可能是今年进行过非常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 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不是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常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大家觉得,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丰富的。从渊源看,陶行知健身思想是随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形成与进步的,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完善的人,同时 具备鲜明的社会目的。他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训练、卫生预防、营养、休息、保养维护等多种渠道予以推行。 训练、保养维护和医治结合是陶行知健身办法之精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有对象的常见性、用途的基础性、推行的可行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研究和借鉴 他的健身思想,对大家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方位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具 有要紧的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1~10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周志俊.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
3 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
(收稿日期:1996—06—14)
字库未存字注解:
@①原字毛勾上加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