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工作,以充分体现高校的办学特点。而教育部将重点做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种类转变的工作。据有关统计,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高等本科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职位来对接。而对原来的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过硬的专业,鲜明的教学特点,深入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不会被目前的社会所淘汰。为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改进教学习管理,高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习管理改革,走出一条适应目前进步实质的校企合作的道路。
1 抓住校企合作机会,革新教学习管理
1.1 明确人才培养新定位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通过积极拓展实践探索,逐步打造起来的一套合作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企合作通过双方互动的方法,积极导求双方的需要结合点,以互利共赢为合作基础,解决了校企双方在人才目的上的不同的问题。因此,高校在拓展校企合作时,要充分把握好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社会进步的需要出发,坚持社会需要导向,依据人才培养的规律,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应企业进步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从源头上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
1.2 确立教学习管理新理念 高职院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构成比率,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保证教学水平的首要条件下,适合地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坚持开放性的办学风格,革新教学习管理理念,加大实践环节的管理。在改革时,学校要狠抓校外基地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增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1.3 探索教学习管理新机制 要想达成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高职院校就需要将企业的一些经营理念和管理要点引入教学环节,达成理论到实践的完美对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而高校要打造一套完整的教学习管理机制,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改革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将一些陈旧老化的课程适合删减,并增加一些新内容,以适应专业进步的需要;二是要加大专业课程建设,改革选课机制,分专业、主题、批量地进行。另外,高校还要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校企、校地、校内三方面拓展合作,全方位提升建设效果。三是积极拓展校园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密切学校和企业关系,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校外基地是学校拓展专业实践活动的要紧场合。学校通过安排教学实践活动补充和健全了理论常识的缺点与不足,训练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 适应校企合作需要,做细教学习管理
2.1 改变教学计划,使其适应培养企业人才需要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企业的人才标准、管理理念、行业规则等引入学校的教学习管理当中,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学校通过更新和健全人才培养策略,逐步提升了教学计划与社会实质需要的适应性,保障了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因此,学校要依据自己特征,聘请行业的专业职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建设、职业进步方向、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出发,综合考虑从而拟定出一套科学的适应高校专业进步特征的培养策略。
2.2 加速教务管理信息化过程,改变传统教务管理模式 近年来,伴随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进步,高校教学习管理工作也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不只要提升管理水平,更要讲求效率,提升有关员工的综合能力,准时处置工作中遇见的种种难点。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积极加大其信息化管理软件建设,推进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朝着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方向进步。
3 保障校企合作实效,做实教学习管理
3.1 夯实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学校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组织构架,有效推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习管理。第一,学校成立校企双方认同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学期工作计划、指导建议等形式下达校企合作总体任务与安排;打造校企合作践行单位,由其统筹专业与企业对接对社会服务,强调其外向功能即校企合作的功能,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校企合作双赢。
3.2 做实实践教学水平监控 学校要以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为重点,推行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的教学水平监控。第一要健全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水平评价标准,针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需要和工学结合推行需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为起点,突出行业企业监控指标,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拟定各环节水平评价标准,明确社会评价的地位和形式。第二是构建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督导队伍,同时在校外基地聘请兼职督导,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院、系两级教育督导队伍,实行两级督导。三是运用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拓展专项教学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