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在校非法律专业学生知道法律有关常识及技能,内容涉及法律常识普及、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增加其法治意识可以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高校应当看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第一,针对大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益于依法治国这一治国策略的践行;第二,针对大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益于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第三,针对大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最后,针对大学生拓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益于促进德育教育的进步。
2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目的定位不清是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是法治教育的目的定位不清,高校中常见存在的问题是重视课堂法律常识传授,忽略学生法律素质提高。同时,遭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将法律常识的学习看做被动的思政教育,缺少对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法治教学的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没办法有效的辨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治理念、行为模式和应用能力等技能的提高。因此,法治教育应该由过去单纯的灌输式常识教育,转变到愈加强调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程度。
2.2 教育形式单一是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是法治教育形式的单一,高校的法治教育拘泥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教师枯燥地讲,学生单调地记,即便引入一些有关的案例教学,也存在案例陈旧、解说乏味等通病,法治教育在实质操作中变成学生死记硬背地应对考试。同时,法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质遇见的法律问题脱节紧急,致使学生缺少心理体验而没办法产生课堂共鸣。
2.3 重道德轻法律是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是现有教育重道德轻法律,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思想与品德”课程,却缺少法治课程的教育。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存在重道德品质教育轻法律法治教育的现象,教师更多关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为忽略法律素质与其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这就致使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律法治教育的协同用途不可以有效发挥。因为法治素质的欠缺,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弱点,对其求学、就业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2.4 教师素质不高是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是现有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资质及能力欠缺,法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都有非常高的需要,而现有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由一位老师执教,这就非常难保证其专业性和针对性。
3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建议建议
3.1 打造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
在现有些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要打造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从过去的以书面考试为主向能力考核转变。同时,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打造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协调机制,统筹各项社会资源打造好的高校法治教育环境;其次,要增加高校与父母的法治交流机制,把家庭法治教育纳入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中来。
3.2 进行有效的教育课程改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课程改革,第一应该改良现有些教程,增加教程中符合现有社会实质的案例部分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学会国内法治建设的近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能力。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热门事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拓展教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
3.3 打造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打造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有益于学生法治意识的习得和培养。因此,加快高校的依法治校进程将促进高校法治教育的拓展。同时,在高校内要增加法治文化建设,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拓展各项法治类竞赛活动,准时将学生学到的法治理论得以运用和实践。
3.4 加大源头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落地需要加大源头的师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水平的首要条件。教师自己的法治素质及教学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法治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法治素质,才能在教法、守法、使用方法、护法过程中以身作则,因此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及业务能力提升火烧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