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严格化、精准化,演变为图灵机定义,伴随第一台电脑诞生,图灵机的物理达成,人类认知和智能活动被认知科学家们乐观地觉得可以转换成计算程序用机器进行模拟。认知科学就形成了“认知可计算主义”的研究纲领,对这种“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人脑计算机都不过是操作、处置符号的形式系统的总怎么看,大家的中国学者在各自的有关范围都作出了应答:洪定国教授用“显析序”与“隐缠序”定义、金吾伦教授用“构成论”与“生成论”哲学范畴、刘粤生教授用“结构信息”与“交换信息”的广义信息范型重新讲解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关系,这对认知逻辑的本质、人类认知活动经编码成为符号的过程作出了深刻说明并提出了理论限度。
认知科学现在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难就是它业已形成的图灵意义下的算法定义只能模拟认知和智能活动中的显序部分、形成构成论的原子抽象,或者按大家的说法叫经典的“结构信息”,它不可以完全讲解人类心智活动的内在机制及其体现出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涌现性。
吴学谋的泛系理论不是简单地依赖逻辑和图灵机算法,而是把结构信息作为要点的集合与关系的集合(交换信息:五互八筹)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以冲破现在所做的只求系统的局部一致性的狭隘渠道;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物理的渠道和黄展骥的舍弃逻辑的人工方法寻求大逻辑的自然机制,与周礼全先生在语境和隐涵等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图式(《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都反映了中国学者们力图形解析决认知科学的深层问题的阶段性成就。大家相信,沿着这一系列探索,结合近年来人工生命、进化计算某范围的新成就,将会产生认知科学新的研究纲领。
关键字:认知科学 可能世界 交换信息 新的研究纲领(信息范型)
1、引论:历史之谜
20世纪的逻辑学家依据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念,再进一步严格化、精准化,打造起完整的模态逻辑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学。使大家可以从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和探讨逻辑问题,也包含大家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去探讨逻辑问题并打造各种认知逻辑系统。
与上述过程极为一样的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三百年前用两个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来评注和讲解中国古时候伏羲图的意义过程中,终于发现“六十四卦图中的64个六爻排列恰好与从0到63的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这一发现使他异常开心,立即使用方法文修改和补充1679年的文章原稿,并将这一法文文稿送交法国科学院院报。”(朱伯--主编的《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第201页)在某种意义上,莱布尼茨是把易图的“可能世界”严格化,精准化了。但他怎么样把卦变图和爻变图演变成二进制算术、在走向符号化的同时,又不能不丢失易图的生生之易却是极少为人深究的。
董光璧先生在《易学与科技》的“易卦分类原理”中指出:“易图中的两仪、四象、八卦……就是阴爻和阳爻两个元素的无限重集的排列数。”(第85页)这里对卦变图所蕴含的卦变理论,早被莱布尼茨所揭示:“让人惊奇之处,是这种用0和1进行的算术居然包括着一个叫做伏羲的古时候的国王和哲人所作的线段的奥秘……中国人丢失了卦或伏羲的线形的意义可能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他们对(卦)作了很多评注,却找到了我不了解离得多远的意义。最后它的真的讲解居然是从欧洲人那里来的。事情是如此的:大约两年多前,我写信告诉了当时住在北京的著名法国耶苏会士、尊敬的白晋神父,我的用0和1的计算办法,他立即就看出这便是解开伏羲图的钥匙。于是,他于1701年11月14日写信给我,并给我寄来了这位哲学君王的伟大图形,一直到64;这使人对大家的讲解的真理性毫无怀疑空间,以至于可以说,这位神父借用于大家告诉他的解开了伏羲之谜。由于这类图形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经过这么长期后,又重新找回它们的意义,确是看上去稀奇无比。”(转引自朱伯--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第205页)
但为何被外国学者视为稀世瑰宝的卦变图,却为国内古时候的一些学者视之为臆说呢?明董守谕说:“变卦之例,杂而不一者,各持师说也。愚之言变必欲与卦辞相符,此非愚臆也。”(董守谕,《卦变考略》卷上,第660页)清胡渭觉得“李、邵为先天之学”,“既失《参同》之旨,又非《彖传》之意。”(胡渭,《易图明辨》卷九,第778页)。其实,董、胡的怎么看是透露了承接莱布尼茨思想而打造起来的现代认知逻辑系统固有弊病的征兆有哪些。
1、莱氏用0和1 的计算办法是不是解开了伏羲图的钥匙。
伏羲图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丰碑,假如只是六十四卦图的数字结构,或者说“二元算术”(后人称二进制数字)即数字是用0和1两个基本符号组合去表示任意数字的办法,更具体说,它是满2进1的数系。那样它流传中国几千年也就不会成为众经之首。
2、六十四卦可用来表征六十四种可能出现的事或物。
古时候中国,大家用它去预测自己在生产活动与日常将要发生的事情。从数学的概率论看法说,假如64卦代表对预测事物可能出现的64个答案,而每卦又有6爻,这就又出现了六类不同答案,根据概率独立事件出现的概率公式知,预测的命中概率应为1/64或1/64×6 = 1/384,这是近代概率论的数学理论。
3、中国宋代邵雍曾对八卦顺序进行量化:“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这一八卦量化顺序,表明邵氏已给出了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办法,但没达到莱氏的显化阶段,更没办法像莱氏那样应用于计算机的设计,今天的高速电子计算机,与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机器人、AI理论,或许大家只想到莱氏的“可能世界”,但却忘记了这也是间接应用和进步了《易经》中八卦进位原理。
4、莱氏解开伏羲图的钥匙,只打开了一个数字化的现实世界,却留下了可能世界的历史困惑。其实《易经》之精华还在于“道”和“阴阳”对立变化的道理。应该把《易经》看成是发现并应用相对现象与相对原理的一部古老巨著——应将六十四卦作相对表示。西方科技与精神文明中间之所以鸿沟日益加强,不可以相称,无非是缺少相对之理,走极性思维所致。“按八卦阴阳(隐显)之律动,即可与数位值同步作无限之延伸,(这里的数位值指的是位数排列)。然,阴(黑)阳(白)隐显之设定,本随性象而论,任取其一为显,则无穷大等于无限小,且太极八卦本属对应之零壹同位!可析可分,可背可向,可来可去,故单一逻辑,可获得最高旁通率!宇宙时、空??无无之数,因切割而兼寓‘有、无’,此一来去自如之逻辑壁合率,称零壹同位。”(陈子斌:《文明的生产力——河洛八卦开革新年代的新智慧》)。
这种去极性的相对观,使卦变图的卦变理论成为组合革新生生不息的源泉,但历史假如没叫人类历程一次数字化的现实世界,大家是不会向可能世界再作艰难的历险的。(参见邓球柏:爻变与卦变,组合革新《哲学研究》2003第2期)可能世界一旦以某种形式的现实世界出现时,就使大家重演历史的困惑。
2、正论:质疑与突破的道路
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设想,是构建一种理想化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把所有些推理都化归为计算,让所有推理的错误都成为计算的错误,以至最后可以通过计算解决各种争论的问题,经过弗雷格、罗素等几代人的努力,直到哥德尔证明一阶谓词演算的完全性时,终于打造了“一阶逻辑”的经典逻辑,部分地达成了莱布尼茨的理想。这种逻辑明显地是以二值原则(即没任何命题不具备真伪值)和实质蕴涵为假定的,而多值逻辑除去取真、假二值以外,还可取很多其他的值,由此,量子逻辑、模糊逻辑等都舍弃了二值原则;模态逻辑则以其违反大家的知识的直觉用其它蕴涵取代了实质蕴涵。这类新的逻辑学分支就形成了与经典逻辑有别的非经典逻辑。
从语义学角度看,公理化、形式化系统的讲解历程了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演变。现实世界模型亦称单世界假定,是指把形式系统内的所有符号和公式都讲解为现实世界中的对象与关于这类对象的命题,并觉得大家可以在形式系统中适合地谈论其存在的所有都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某处,只是所关注的是这个世界的更为抽象和普通的方面或特质。可能世界模型亦称多世界假定,是指形式系统的讲解框架除现实世界外,还有多个不一样的可能世界,逻辑真理并不仅与现实世界有关,而是与所有些可能世界有关,逻辑真就是在所有些可能世界中都真。
随着着语义考虑从现实世界模型到可能世界模型的进步,逻辑研究的重点也历程了从语形学(证明论)到语义学(模型论)的变化。
这在洪定国教授近期的论文(见参考文献6)中有哲学的升华。他觉得:古往今来,破碎性的人类意识产生破碎性的人类实在,——尽管这种实在又对象化的以心理的、生理的、文化的和物质的形式集蓄于每一个人的大脑和所有非生命的人造物之中。从现代物理学来看,现实世界是由离别而独立存在的粒子构成的。这种观念充其量是一种只在肯定有限范围内近似有效的抽象。由各种可能世界生成的整个宇宙,需要被理解为一个单一的不可以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剖析(剖析为独立存在的部分)不具备基本的地位。
故洪定国教授总结玻姆的看法是:任何一个显析序结构(大家称之为结构信息)一直相对的,暂时的,它早晚会消解于隐缠序的背景(大家又称其为交换信息的背景为广义信息范型)之中;在更深、更广袤的层面上这无限的实在又会拓展出新的显析序结构来,这样无穷。这样着眼,凡由破碎性的显析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一直要碰壁的。
假如说持传统观念的思想家、科学家所代表的一直破碎性的人类意识(或曰:极性思维,它只代表部分群体的利益,或对于事物深层整体性线索的无知或不敏锐)在试图形解析决已表面化的种种冲突(包含人与自然的冲突)面前,总是不可以吸取碰壁的教训,那样认知科学的近况是不是把莱布尼茨的严格化、精准化思想推至极限,重演着——试图由破碎性的观念去解决带整体性的问题呢?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3、余论:哲学的深思
莱布尼茨在发表《关于只用两个记号0和1 的二进制算术的讲解和古时候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1703年5月5日)之前,已打造了我们的哲学体系:两种实体学说。
这一学说自1686年他在《形而上学论》和致阿尔诺的信里明确提出“有形实体”(“substance corporelle”)的定义就正式出现。
而在1689年就在关于腊尔夫.库德华斯的《真的理智体系》的念书笔记中曾考虑过“单子”定义的物质性。至迟也在1695年莱氏就在我们的严格哲学的意义上用了“单子”这一术语,并明确宣布“单子”亦即“实在的单元”。大家不可以因此而把突出“物体哲学”的莱布尼茨同所谓信守“单子主义”的晚年莱布尼茨对立。
正是他发表“古时候伏羲图意义”这一年——1703年,9月致阿尔诺的一封信的“边注”上,他提出两种物质学说的。莱氏在这封信中区别了三种意义的物质:(1)“作为有形团块本身的物质”;(2)“次级物质”(3)“原初的被动的力”即“原初物质”。其中,第一种“物质”,是笛卡尔的,后两种则是莱氏我们的。
而在1703年6月20日致沃尔德的信中提出著名的“实体结构”(五层面)的讲解框架,重点是提出“单子”即简单实体(第三层面)同“有形实体”(第五层面)有什么区别与关联,后来一直坚持,实体有“简单实体”和“复合实体”(“有形实体”)两种。
这里莱氏的“次级物质”学说,便自然地充当了他的“物体哲学”或“现象主义”与他的“实体哲学”或“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中介”。“中介”功能表目前:“有形实体”既是“有形”的实体,又是有形“实体”:因为是“有形”实体,便必然同具备部剖析可分的有广延的作为“现象”而存在的“物体”有内在关联;因为是有形“实体”,便又必然同“绝对没部分”的,没广延的作为“本体”而存在的“构成事物的绝对的刚开始本原”的“单元”即“单子”或“简单实体”有内在关联。
看来,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实质上是五层次的实体结构的两个层面,大家不可以把“现象主义”(“物体哲学”)和单子主义(“实体哲学”)这不同层次的东西放到一个层次来,只须不从平面思想来看莱氏的两种实体学说,就势必会得出如此的结论:他的简单实体或单子关涉的是他的实体学说的逻辑的和本质的层次,而他的有形实体关涉的则是他的实体学说的现实的、现象的层次。(参见: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2002.9)
纵览西方哲学史,尽管有一系列转换以摆脱认知困境,如:西方的实证主义、剖析哲学通过保持格斯坦、哥德尔作了逻辑到哲学的转换,西方欧陆的现象学,存在主义经海德格尔开始了从现象学的“认识论”到存在的广义“本体论”的转换,而库恩晚期科学哲学的认知范式又从现象学回到了心理学,无论西方哲学整体有多么复杂的层次,源头都在莱布尼茨的两种实体学说——归根在于很难完成从实体到关系的大转换。这种没有完成转换过程的哲学妨碍了认知科学的进步,因此,认知科学的突破,无疑还需要一场哲学的大革命!
4、出路 :拔动生命和宇宙的琴弦
认知科学不是清谈,正如能生娃娃并未必就能干;由于人类与动物不同,还讲人伦,乱伦能生娃娃,但并不文明。与此相似,认知科学也存在球面与环面的界面,这是依据高能物理的空间破裂和拓扑学的环面与球面不同伦,进步出的三旋理论才揭示的。三旋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面旋、体旋、线旋、转座子、类圈体等定义群,并以有关数学模型为支撑,对如今自然科学前沿、宇观—宏观—微观世界的海量科学难点给予了统一的“三旋”解,并且还将它革新定义引伸、应用于认知科学和科技哲学等范围;其成就超越了当代物理学最前沿——超旋理论探索的视线,其科学思路给予了大家以深刻的启示。它的成功最根本之处在于其是一种新的、适当的、“能—形结合”的办法,它使传统的欧氏几何和拓扑学的办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它较欧几里德几何学更明确地回答了物质基本的空间存在形式和运动方法,弥补了自毕达哥拉斯年代以来研究物质世界所忽略了的物质“最基本的运动方法”的缺点,这更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看法。现举两个拨动生命和宇宙琴弦的例子来讲明:
1.在量子计算机与双螺旋结构的三旋联系中,它提出量子计算机是借用类圈体的三旋转动及“受控非门”的操作,从而为中国科学家的量子点研究拓开了思路。莱布尼茨认识中国古时候易学64种卦爻的二进制办法,是将认知己科学引上物化的道路,因此有后来以0和1计数的电子计算机(电脑)的出现。但0和1的二相性,只是2的倍数办法,这太线性太不平凡了。这是认知科学处在球面阶段的特点。由于取类似球体为相,只有正、反转两个自旋和轴向朝上朝下等两个单共轭编码。然而取类似圈态为相,就有62种自旋,并有单共轭、双共轭、多共轭编码,这为制造量子计算机打开了大门。由于一个类圈体的量子位可同时以0和1的状况存在,构成类似电脑0与0、0与1、1与0、1与1等4种不同状况,但量子位不需像电脑里那样移动,而是这四种尝试只用一步就能打开。联系DNA双螺旋演示链的弧波模拟,从而为生命是计算进行了重新的解析。
2.弦理论的振动模式,在三旋理论的水平谱计算公式里,相应为模数、基角和参数。这是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的波函数、几率、量子隧道、不停歇的真空能量涨落、空间和时间的融合、同时性的相对性、时空结构的弯曲、黑洞、大爆炸等等,用一组方程式归总起来的。有的中国学者困惑,他们讲类圈体的自旋不止面旋、体旋、线旋这三种,瞎说《理论力学》教程的进动、章动、定点转动、定轴转动等等都是类圈体的自旋,真像乱伦的人不了解有道德和文明。当然不要以为只是中国学者是如此,像西方搞量子计算机理论的专家Neil Gershenfeld也没把类圈体和类球体自旋的进动分辨了解。由于球面认知科学,从莱布尼茨到图灵,到哥德尔,到盖尔曼、霍兰、霍金、威滕,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并非不可以打破西方科学的话语权,比如整体与破碎,沿袭西方的中国学者觉得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定义,其实从拓扑学上讲,这种整体破碎为部分的东西,如仍是相似整体的球面,并没实质性有什么区别。易学的阴阳、泛系、序构,并非球面的特点,而更多是误入乱伦。宏观中的进化与熵增正是一种不确定性。球面更多可能世界;不确定性更多与环面相联,单值与多值都能统一在环线赛博空间中,所以盼当代认知科学早日扔掉球面的头盔,戴上新认知的光环。
参考文献
1、洪定国:物理实在论〔M〕商务印书馆 2001.11
2、金吾伦:生成哲学〔M〕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
3、洪定国:意识本性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4)
4、洪定国:再探意识本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7)
5、洪定国:复探意识本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9)
6、洪定国、容青艳、戴维?玻姆的对话观是对人类传统思想文化的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2)
7、吴学谋:泛系,万悖痴梦〔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7
8、黄展骥等:思维与智慧??大众逻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9
9、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2.5
10、〔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商务印书馆 1992
11、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2、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广西科技出版社 2001.5
13、张建军:逻辑全能问题与动态认知逻辑〔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增刊
14、李小5、现在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几个误区〔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增刊
15、刘晓力: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16、周燕:科学理论评价的计算模型〔J〕哲学研究 2002(9)
17、邹崇理:信息流逻辑〔J〕哲学研究 2002(9)
18、刘粤生:“信息增殖进化论”,载信息革命在中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9、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0、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