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大学生革新计划组,项目编号:010338。
作者介绍:崔晓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刑事侦查;刘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0592(2014)06-206-02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市涌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势必结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备重大进步意义的历史趋势。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而探索出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办法,对预防流动人口犯罪和准确准时破获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具备要紧意义。
1、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是指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兴起,人口像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目增多,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在总人口数中的比率不断提升,这就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城市化过程。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的实质意义也不同: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流动人口是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流动人口是指游离于农业生产而在其他产业中没稳定职业的人;从流动的功能来看,流动人口是指背井离乡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为城市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一群人;另外,还可以从社会政治、流动的目的等多角度来看流动人口。 国内流动人口主如果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偏远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区域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域。大家为了能过获得更好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而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来到更大的城市来工作和居住是流动人口形成是什么原因。
2、 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犯罪
要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办法,大家需要剖析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和特征,下面就其状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流动人口犯罪成因
1.个人缘由。农民是国内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除去一些农业方法又没其他劳动技能,在城市激烈的角逐中处于劣势。另外在户籍、劳动就业、子女上学与医疗保障等方面遭到某些不公正待遇和歧视等等,其中一部分人会心理扭曲不可以排遣以致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在资金、物欲的魅惑下,甚至采取与法律规范和道德准绳相悖的方法,以达成迅速致富的愿望,进而致使违法犯罪的发生。
2.社会缘由。在城市激烈的角逐中处于劣势的流动人口总是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薪资却少得可怜,遭受不公平待遇,生活、就业、医疗等方面常常遭到限制、歧视和排挤,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事件频繁发生。目前国内有关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还不可以适应目前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需要。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心中不满无处宣泄,致使流动人口铤而走险,采取极端方法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发泄心中愤恨,达到报复的目的。
3.经济缘由。国内现存的城乡二元制使社会服务中一系列政策都倾向于城市人口,在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外来人口都遭到不平等对待。在城市中流动人口大多从事脏、累、重的工作,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半失业状况,沉重的城市生活本钱及农村家庭重担使之与城市人口产生相对剥夺感,成为刺激流动人口犯罪的要紧因素。
4.文化缘由。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进步的,社会文明也随之有所更新和进步,新的文明势必取代旧的文明成为主流,而在文明成长进步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文化冲突。现在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内容就是追求现代化。因此引起了不同群体亚文化的冲突、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二)流动人口犯罪特征
流动人口犯罪具备流窜性的特征,流动人口因为本身的属性就具备流动的特征。一部分居无定所的人总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游荡于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城镇乡村,探寻犯罪目的,捕捉犯罪机会。因为流动人口密集,临近区域的犯罪量也相应较大。这就需要犯罪的流窜性来提供支持,愈加便捷的交通工具也为他们的犯罪流窜性的特征提供了支撑。
流动人口犯罪具备团伙性的特征,城市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进入陌生的城市之后,生活地不熟,不能不投靠亲戚,这使得流动人口带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地域观念,这为团伙犯罪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很多如偷窃团伙、打劫团伙等种种的犯罪团伙。从沈阳的流动人口的结构来看,这种劳动人口来源的密集性也大大促进了犯罪的团伙性。
流动人口具备利欲性的特征,流动人口来到城市中打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一部分流动人口会为了赚钱而从事一些道德和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打劫、抢夺与故意伤害常发生于生活处于困境或报复性冲动的状况下,通常来讲,偷窃、打劫、诈骗这三类案件比重较大。
流动人口具备低龄化的趋势,流动人口本身就以青壮年人居多,他们当中又有很多未成年人。这批本应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适龄青少年总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闯荡,因为自己文化素质较低又不拥有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报酬低、工作条件差和工作时间长的劳动,这使本来就处在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强烈的欲望和不平衡心理的刺激下,比较容易感情用事,尤其是遭到社会不好的现象的影响,心智尚未成熟的他们很难分辨是非,丧失理智,不计后果,最后误入歧途走上犯罪。
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讯问
(一)交替式讯问法 1.交替式讯问法是指在一块案件侦查中,由两组或两组以上侦查员对同一名犯罪嫌疑人轮流讯问,最后以多组不同讯问力量的合力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获得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一种讯问办法。因为流动人口居无定所,熟知多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一旦被某地公安机关抓获后总是只供述当地案件,此时专案组可调集工作在当地而生源不一样的侦查员组成地区不一样的讯问小组,对号入座,依次讯问,且最好使用不同方言,打造不同环境,加深犯罪嫌疑人在不同作案地的作案印象,从而促进其供述。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方法――点而不破、宽严相济。(1)在初查尚未获得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推行犯罪的充分证据时,假如证据链条上出现缺口,客观上给犯罪嫌疑人翻供、证人翻供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讯问困难的局面。侦查职员在审讯中的引而不发可在犯罪嫌疑人充分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当令插话打乱其思路,借助其陈述中的事实矛盾,进行紧迫式讯问,步步紧逼,使其不可以自圆其说,让犯罪嫌疑人误觉得侦查职员已全部学会其犯罪事实和证据,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2)在审讯时,应采取以宽严相济的方案,所谓严,就是以进攻性的提问办法警告犯罪嫌疑人。所谓宽,就是采取启发、教育、争取、指明出路等比较缓和的审讯方法,使犯罪嫌疑人心甘情愿折服地交代犯罪事实。流动人口犯罪以年轻人人为主,犯罪嫌疑人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可塑性大,在审讯中应使用“情感催化和敲山震虎”法。
(二)复述讯问法
1.借助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团伙性、利欲性特征,逐个击破。这种讯问办法需要在精心研究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征的首要条件下并结合现场氛围,编造与案件一样的故事,即可以触动犯罪嫌疑人。流动人口犯罪利欲性特征决定他们总是具备互不信赖、互相猜忌的个性,在团伙内常常出现分赃不均的矛盾,在讯问中,应当擅长借助犯罪嫌疑人互不信赖的个性,达到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目的。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方法――借助矛盾,出奇致胜。(1)在流动犯罪嫌疑人总是自觉得作案方法高明,公安机关证据不足,抱有非常强的拒供心理。第一侦查职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通过对某一细节进行追问及反复讯问法,让犯罪嫌疑人自由表演,不要急于拆穿,等矛盾充分暴露,侦查职员把我重点问题给予犯罪分子致命一击,让其自乱阵脚;第二针于流动人口一同犯罪,可以借助犯罪团伙成员之间利益不均、互相猜忌等固有矛盾及各自立功赎罪的心理,进行分化瓦解打破其所谓的“攻守同盟”把握机会逐个击破。(2)办案职员需要准确判断嫌疑人负隅顽抗的客观条件,把握其心理情况,以便出奇获胜。应使用声东击西法指的是审问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时,侦查职员避开犯罪情节,以聊天的讯问方法让嫌疑人放松警惕,同时在暗中埋伏陷阱,诱导其进入侦查职员设下的圈套,犯罪嫌疑人一旦上套,侦查职员在告知其真实状况,打乱犯罪嫌疑人思路,使其自相矛盾,达到出奇获胜的成效。
(三)情感影响法
1.依据流动人口犯罪形成的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及流动人口犯罪低龄化趋势的特征。通过唤醒犯罪嫌疑人尚未泯灭的良知和恻隐之心,引发其负罪感和悔过之心,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论说办法。通过消除犯罪嫌疑人消极的负性的情感情绪原因的不好的影响,引导激起积极的正性的情感情绪原因来达成的好的道德感和理智感能促进供述动机的强化,尤其是那些有着强烈的道德意识,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剖析,知道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作案时的心理和讯问中的态度;对情感型嫌疑人较容易被讯问职员的言行所感动,所以可以通过行为特点来辨别。
2.讯问时重点把握心理方法――按部就班。在审讯时,办案职员不可刚开始就触及问题的核心与实质,而是先把案件有关状况讯问了解,由浅入深,逐步缩小包围圈。然后,依据讯问进展状况,当令讯问主要罪行和重点情节,导致一种使犯罪嫌疑人没办法掩盖已承认的事实,对核心问题又推脱不了的态势,迫使其在主要问题上彻底缴械。侦查职员对犯罪嫌疑人讯问必须要做到按部就班、一鼓作气,发问时言词要简洁,主要以回答“是”或者“不是”, “有”或者“没”的问句为主,不给犯罪嫌疑人丝毫回避问题的机会。同时择时进行施压,反复出示证据,打破其心理平衡,导致“兵临城下”之势,迫使犯罪嫌疑人供述其犯罪事实。
(四)用证据法
借助犯罪嫌疑人特有些作案方法,方法深挖余罪。流动人口犯罪方法总是带有某种行业的特点,通过技术鉴别或对犯罪工具等的同一认定,可以成为追讯与证实犯罪嫌疑人作案有力证据。借助犯罪嫌疑人特有些作案方法、方法,从侦查办案的全局出发,以人找案,做好串并案审理工作,以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犯罪事实,深挖犯罪。
讯问在侦破流动人口犯罪中起着没办法取代有哪些用途,讯问中注意灵活调整策略,有效发挥合力用途,使讯问办法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使审讯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大家相信依据实践工作的需要,对讯问办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健全,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呈明显上身趋势,能否控制和解决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火烧眉毛的问题。本文对于流动人口犯罪方面的询问办法进行了分类和比较,从而得出了讯问此类犯罪的多种办法,对于不相同种类型的流动犯罪问题能过进行不同类型的讯问办法,从而为此类犯罪的迅问办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