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述
自2004年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启动推行以来,依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收益状况和自己特征,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
完全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职员经费、离退休职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工程平时修理保养维护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更新改造成本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可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借助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法进步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等。
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拥有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职员经费、离退休职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与公益性部分的工程平时修理保养维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成本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平时修理保养维护经费由经营收入支出,更新改造成本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他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准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状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当令调整财政补贴额度。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借助自己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可以拓展诸如种植、养殖、旅游等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拥有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现在已转制为企业的,保持企业性质不变。
2 存在问题剖析
2.1 水管单位经营创收机制不活 水管体制改革后,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任务的水管单位被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拟定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建议》需要,全额财政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但,就现在的推行状况来看,水管单位尚未达到财政全额拨款,经费缺口问题突出,加之受经营性项目缺少,水管单位职工薪资偏低,直接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水管单位的经营创收工作成为一个焦点和难题问题。对此,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表示,水管单位可以充分借助水利工程及其水土资源优势拓展多种经营,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等的
问题。
2.2 基层农村水费收入不足 农业水费计收难、收取率降低、水费收入递减,导致很多水管单位存活面临困境,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很难正常运行。导致水费收入递减是什么原因。
因为末级渠系不配套,计量方法和量、测水设施不健全,很难实行计量收费,致使很多区域现在仍是通过行政方法,按耕地面积收取农业水费。农民反映,按亩计收水费,用水多少一个样,用和不需要一个样,既然没得到供水服务,交水费就不合理,从而出现收费难问题。
因为途径损毁,水损大,有些尾水灌区输水损失高达80%。对损失的水资源没办法通过提升水费收入来弥补,导致管理本钱增加,收入降低。
因为大部分水管单位均属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和水利工程维护完全依赖收取的水费来保持。伴随水费收取率不断减少,很多水管单位职工薪资很难保障,导致职工队伍不稳,管理服务不到位,农民群众的建议也非常大等问题。
管养经费紧急不足,水利工程情况日趋不善。据统计剖析,通常情况下,水费收入的70-80%左右用于供养职员,20-30%左右用于工程修理。在收入降低的状况下,水费优先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用于工程修理保养维护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致使水利工程渠系管理维护差,工程情况降低。
2.3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 部分区域终端水价偏低,不利于提升用水户节水意识。水利工程农业水价远低于供水本钱,导致工程老化失修。推行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的地方极少,地下水超采紧急。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薄弱,大多数区域的末级渠系水价没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畴,乱加价、乱收费的问题突出,既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助长了水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加快水利工程良性运行节奏,促进节省用水,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3 对策手段
3.1 加强水管单位营利性创收工作 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建议》对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活动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据此觉得水管单位以后不可以再从事多种经营活动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假如处置不当,将会干扰水管单位的稳定,乃至整个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对财政全额拨款的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在财政资金到位后,不能从事经营性活动。但为了保障堤防安全,改变生态环境,预防水土资源闲置和浪费,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借助水土资源优势,采取多种方法进步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种植业、养殖业,是允许继续拓展的。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的状况下,不能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但水管单位借助自己的水土资源、电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拓展的诸如种植、养殖、旅游、餐饮、加工制造、技术咨询、房产等均应视作是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不在限制之内。而遭到限制的只不过那些在异地投资兴办的、与水利工程毫无关系的项目。对定性为企业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水管单位应当继续充分借助自己优势,以市场为主导,大力拓展经营活动,努力壮大自己
实力。
要擅长发挥职员专长。既然经济创收是水管单位现在面临的工作任务,就要有强有力的经济管理组织。要擅长发挥职员专长,讲究不相同种类型职员的最好组合,以便合理搭配协调拓展好工作。同时,重视学习,通过参观、阅读等各种方法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和提升,将它精华之处应用到本单位的实质工作中,促进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3)水管单位可以拟定招商引资和促进经济进步的打折政策,鼓励和勉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在多途径投资的项目上,应该注意确保投资人和管理人的一致性,把风险与责任挂钩,切实提升项目效益。
3.2 强化水费征收工作 逐步推广和规范用水者协会等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自己负责末级渠系的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和途径修理等工作。
要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规范改革,对乡村输水途径进行公开出租或承包,将农业灌溉管理经营权移交给农民,通过管理权限、职责和利益的挂钩,调动农民修理途径、节省用水的积极性。
3.3 健全水价管理机制 适当的水价形成机制是水管单位存活和进步的要紧保证。
积极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要加快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地位和用途,延伸供水服务范围,有条件的要直接供水用户,降低管理级次和收费环节。
规范末级渠系的水价管理,推行终端水价制。推广实行“一价到户”和“一票收费”。“一价到户”,即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延伸定价范围,拟定到农民地头的水价标准,其构成包含国有水电费、基层管理费、村组浇地管理费三个部分,包括了供水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成本。“一票收费”,即在确定终端水价的基础上,水管单位开票、送票、收费到用水户,农民仅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终端水价交纳水费。
逐步健全农业供水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国内农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分散用水的生产特征和供水计量设施落后的近况,致使农业水费常见实行的是按亩收费。供水无计量,致使农业用水浪费紧急,农民没节水积极性。打造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是水利工程供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额累进加价的基础。需要加强供水计量设施的建设,逐步实行用水计量收费。鉴于目前农民承包的田块分散,面积较小,常见安装水表既不经济也不便于管理,可引导农民用量水堰或标准口门的方法进行用水计量。便于充分发挥农村水利工作的有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