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文录及潮州音乐的源起和演化
韩愈在潮州当了八个月的刺史,他兴教育,除民害,做了不少好事。他在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上也给大家留下几条实证。在他的多篇祭文中,如《鳄鱼文》《祭止雨文》《祭界石文》《祭大湖神文》等,有关潮州音乐的文字记载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之”、“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从中大家可以了解,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是与宗教祭祀活动紧紧联系在一块的,而其中的吹击管鼓即是武乐,奏音声则是文乐,而文乐应该就是大家今天所说的庙堂音乐。这类文录是仅有而宝贵的,它?C明了韩愈莅潮之后,已接触到潮州音乐,且有肯定的印象,这类对大家知道唐代潮州音乐的流播有肯定的帮忙。本文拟就唐代以来潮州音乐(主如果锣鼓乐和庙堂音乐)的演化与流播谈点怎么看。
韩愈文录所记载的唐代潮州音乐与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的状况,突出说明了潮州宗教音乐(主如果佛教音乐,即目前所谓的庙堂音乐)在潮州已相当普及,佛教音乐已成为潮州音乐的要紧组成部分。除去佛教音乐以外,潮州孔庙祭祀音乐也是唐代雅乐的生动遗存。
(一)潮州音乐的由来
宋代潮州曾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据饶宗颐先生在国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罄十六枚、琴自一弦至九弦共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至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可见演奏阵容之庞大与合法。这是当时儒学文化所倡导的礼乐,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乐,原名叫“大晟乐”,也是当时宗庙祭典用之雅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汕传播的明证,但孔庙祭祀音乐到近代已消亡。
流传到今天的庙堂音乐,是寺院、善堂做法事时(如颂佛、拜忏等)唱奏的音乐。基本分为“祥和腔”、“香花板”两类。除此之外尚有“外江板”等其它流派。用的乐器有法器经鼓、鼓脚钹、双音、引磬等, 以唢呐(有些则用大横笛)领奏,并配以其它的弹拨、弦索乐器。曲调玄奇古朴,别具一格,但在流播过程中没太大的变化,在潮州音乐中也没占据要紧的地方。
至于韩愈文录中所提到的“吹击管鼓”,则在韩愈未来的漫长岁月中得到非常大的进步,形成了在潮州音乐中占有要紧地位的潮州锣鼓乐。
(二)潮乐与潮剧的关系
来自于宋元南戏的潮剧,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潮剧的舞台艺术,前辈老艺人称为“三股索”,三股索是指演员、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的伴乐,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意即舞台的步伐有如三股索合成一条绳,松紧应一致,才既美观又有力,若松紧不一,便既难看又乏力,强调舞台的步伐要整齐划一,艺术才有感染力。潮剧的打击乐称为潮剧锣鼓,明清时期的潮剧锣鼓应该是潮州锣鼓乐的雏形,而韩愈文录中所说的“击鼓”,其实只不过极其简单的敲打乐。
(三)潮乐与大锣鼓的融合
值得探究的倒是韩愈为什么将“吹管”与“击鼓”连在一块?“吹管”与“击鼓”就是吹奏乐与锣鼓敲击在一块演奏,这是潮州锣鼓乐的一种鲜明的独特的演奏形式,进步至今,这种形式的潮州锣鼓乐已经被誉为“东方交响乐”,格调绮丽清朗的管弦乐与雄浑粗犷的大锣鼓奇妙融合,正如韩江之融入大海,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值得称奇的是远在一千多年前,为什么便有如此虽简单却又奇妙的结合?这是韩愈文录留给大家的一个最有意思的记录。
在锣鼓敲击乐与管弦乐结合演奏的多种形式的潮州锣鼓乐中,最具群众性的就是潮州大锣鼓。
潮州大锣鼓的演化流播也非常有意思。明、清时期,潮州城楼的差役以锣鼓敲击简单的鼓点取乐。差役们试以小鼓、小锣敲击简单的鼓点取乐,其形式仿自江湖卖艺班”(潮州人称为“做把戏”)的敲击办法,鼓点只有快、慢之分,后尝试吸收一些戏班中家喻户晓的过场锣鼓和烘托舞台表演动作的锣鼓,如:快、慢抠槌、招诗、行兵和武科锣鼓等,使演奏有了较多的变化,演奏成效完全不同,初步形成了潮州锣鼓的快三板和慢二板鼓点。经过历代艺人持续的改造和革新,愈加丰富了鼓点内容与对乐器的改革和组合。
另外,潮州锣鼓乐的演化和流播与其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潮州一向有游神赛会的习惯,每年的阴历正月至3月之间,各神庙周围的民众自择“吉日”,聚众将庙里的神像抬上路去巡游,以求百姓来年平安、吉祥。为烘托游神活动的喜庆、热闹氛围,各社群纷纷把锣鼓击班引用到神像巡游的队伍前面演奏,意在于为“神灵”鸣锣开道;同时,也将唢呐鼓首班置于神像后面的巡游队伍跟随演奏,表示为“神灵”歌功颂德。
2、潮州音乐的流播
(一)潮州音乐的民俗性
“这种随着游神的演奏模式非常快被广大民众认同而得以保留下来,也促进了演奏形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演奏套路的进一步健全,故在此间的二板、三板套式已基本形成。其所演奏的乐曲主如果一些歌唱性较强的快、慢速度的民间小调,这类民间小调既通俗又悦耳,加上小锣鼓的和伴,使民众更为喜欢。另外,为了适应这种长期的游行演奏,锣鼓敲击与吹奏乐使用轮流演奏、轮流休息的做法,演奏者依据这种做法结合戏班中的分工名字而称锣鼓敲击部分为‘前棚’,称吹奏乐部分为‘后棚’。这种前、后棚的相互配合模式为其渐渐溶为一体奠定了基础。
“时至清朝时期,南戏流入潮州府城,潮腔、潮调等地方戏的形成,特别是清代中期,伴随西秦、外江、弋阳、昆腔诸声腔的传入,这类戏曲音乐与潮州民间小调音乐互为影响,融合嫁接而产生了一批锣鼓敲击乐与管弦乐结合得更完美的演奏的类型。潮州大锣鼓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引自黄唯奇、黄义孝:《潮州大锣鼓的演变和进步》) 潮州大锣鼓经数代鼓师的不断革新,从乐谱资料到司鼓演奏技术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锣鼓组合方面,从原来的几面斗锣扩展到目前的几十面,同时使用了潮剧击乐专用的“击锣”、“京锣”、“风锣”,在乐曲演奏中获得非常不错的演奏成效,司鼓的演奏技法除去继承传统的“挑”、“拔”、“扬”、“刮”等姿势,还借鉴交响乐的一些指挥手势,运用到大锣鼓的司鼓表演中,依据乐曲的情绪氛围给予编配,尤其是在舒展乐段,用柔和的手势指挥着打击乐的合奏,如此,提升司鼓的表演方法和年代气息,也使打击乐在演奏中起到更好的烘托用途。
潮州锣鼓乐,自唐代滥觞,历经前辈先贤的继承进步,至明代与戏曲融合,清代至民国不断革新,新中国建国到今天,飞跃进步,与时俱进,走向辉煌。其中的潮州大锣鼓以形式丰富、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归结于潮州音乐而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潮州音乐流播传说正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