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80-02
高等学历教育是高素质保险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其基础和主体[1]。保险业的进步为高校保险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了进步契机,而保险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水平也对保险业的进步影响深远。新正常状态下,国内保险业进步的节奏愈发稳健,保险业的合规化、集约化进步对人才的数目和水平需要更高:保险有效需要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保险买家权益保护意识的提升需要保险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这需要从业职员有较高的素质;同时,保险市场的国际化也对保险人才提出了高需要。目前,保险业的进步新正常状态从质和量两个层面对保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要。然而,新形势下,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尚存在人才培养规模与人才需要数目、人才培养水平与人才需要不完全相称的矛盾。
1、保险本科人才需要近况
(一)保险公司需要很多本科学历人才
国内保险行业现在处于飞速发展期和迅速转型期,对人才的需要处于旺盛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行业进步正从看重业务增长向提升内涵建设方向转型,对高素质职员的需要量在不断增加[2]。2014年底,全国保险公司从业人数为344.58万人,其中职工人数98.39万,推广职员255.48万(部分是职工)。从业职员中,具备学士学位的人数为60.41万,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约为17.53%,占职工人数的61.40%。相较于2013年,2014年保险从业人数、职工人数、具备学士学位人数、35岁以下人数分别增加了14.04%、34.09%、14.11%、5.56%,其中学士学位从业职员每年平均增加约8.3万人(见表1)。这充分说明了保险行业对本科学历人才有较高需要,保险专业是专门针对保险行业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人才培养具备保险行业针对性,可以直接满足保险行业的职位需要。以前文剖析可知,保险行业对保险学专业本科生有较高的现实和潜在需要。
(二)保险业转型升级需要很多高素质保险本科学历人才
国内保险业亟须从看重业务量增长调整到看重业务内涵提高、业务精细化进步、保险服务水平提升的转型升级道路上来。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虽经过多年人才培养,国内保险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亟须吸纳很多高学历保险专业人才来改变保险行业队伍水平。
保险业的优质进步亟须更多保险学本科人才。国内保险业从业人数达三百余万,其中职工人数近一百万,而包含推广员群体、保险公司职工群体等在内的从业职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仅为六十五万人左右(见表1)。低学历从业职员比率过高已经成为影响国内保险业顺利转型升级、向前进步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国内保险行业整体形象欠佳、保险诚信缺少的主要原因。本科人才总是视线更宽、更有活力、思路更广、做事更为认真,更高比率的保险本科从业职员可以提升保险队伍的总体水平,是保险业优质进步的人才队伍保证。
高素质的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推广、培训等经验型人才是队伍建设急切需要的[3]。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是受过高等教育通识教育及保险学专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好来源。从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角度考虑,是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和最好后备力量。
2、保险本科学历人才供给近况
第一,保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数目少。截至2014年底,国内举办保险学专业各层次学历教育的高校共125所,其中有99所开办了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保险学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3 706人,每年平均毕业人数约为5 900人。从数目对比看,保险专业本科年毕业人数与保险行业年增加本科从业人数之比约为1:14。即使考虑到保险公司所需本科人才不局限于保险专业,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供给与保险公司本科人才需要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有调查觉得该供需比约为1:4[4]。由此可知,国内目前保险本科学历人才需要旺盛,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数目远远达不到行业进步所需。
第二,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行业人才标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人才需要不匹配, 致使保险本科毕业生在保险行业的就业率较低。通过同行交流及对教师的电话访谈,笔者获悉,江苏内4所设有保险本科专业的高校近两年的保险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就业学生中约三分之一毕业生进入保险行业就业,即仅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保险行业工作。通过对江苏大学2015届保险专业毕业生访谈得知,部分学生有意愿而未能进入保险公司工作是什么原因大致有两点:第一,毕业生不拥有保险公司所需的综合能力。从知道状况看,保险公司较重视公众演讲水平、领导能力、外语水平等综合能力,而除去外语以外,本科生总是缺少上述其他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和练习。第二,保险公司需要的是经短期培训即能上岗具备较多实践经验的人才,而绝大部分学生总是只知道书本上的常识,实践能力不足保险公司不可以“拿来就用”。
以上剖析可知,保险本科教育存在量少质不合需要的供需错配现象。
3、保险专业本科生供需失衡现象剖析
如上所述,在国内保险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专业本科生供需错位突出。一方面,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数目远低于行业需要;其次,高校保险人才培养水平不符合行业人才标准。虽然专业和学历不是衡量人才标准的全部,但,客观而言,保险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更具备专业和行业针对性。保险本科毕业生供需失衡错配现象是什么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保险公司不愿投入长期本钱进行人才后续培养
对于“挖墙脚”和频繁跳槽现象非常普遍的保险业来讲,对新聘人才的长期培养具备过高的“外部性”,这种人才市场的失灵使得保险公司总是不想招聘刚毕业不可以“拿来就用”的大学毕业生,而更期望通过重金在行业内部“撬到人才”或探寻有从业历程的社会职员。同时,在较高的就业期望下,因为缺少较广的人脉基础和稳定的经济来源,毕业生总是不愿从事保险销售工作,这使得保险本科毕业生很难在保险行业谋得适合的职位,从而供给不可以得到有效释放。
(二)保险本科人才培养与需要脱节
高校是保险本科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其人才培养标准应尽量适应行业人才的需要。但,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保险本科生总是不符合保险公司“拿来就用”的人才标准。
第一,人才培养“专而不博”。专才是专业常识精通的人才,通才指通晓多学科常识、常识面广博的人才。国内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总是过于看重“窄口径,重专业”的专才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过于细化,但却忽略了保险人才所须知识的广博性、实用性、综合性。因为保险行业的实践性特征,尽管保险行业的分工愈加细化和专业化,但除去精算外的其他保险专门工作,从业者在拥有基本的保险专业基础及必要的综合素质以外,多无需特殊的常识铺垫而仅需经过后续职业的再教育即能较好地胜任相应工作[5]。保险业的实践性特征需要学生在“专”的基础上应拥有广博的常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而“专才”的培养总是使得学生“专而不博”。
第二,本科生教育的实践环节针对性差。传统的社会学科教育多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留给学生的考虑和革新空间较少,学生缺少革新实践的机会,教学侧重常识的传播而总是忽略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进行革新性工作的能力偏弱,从而很难与保险业实践性强的工作特征相容。目前国内保险本科学历教育常见比较看重保险专业常识的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总是缺少其他学科常识的储备,缺少实务操作能力[6]。加之保险专业教师队伍总是缺少保险从业经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空有理论而对保险企业的实务操作知道甚少。
4、优化保险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行业应积极参与“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
培养优质的保险本科人才对促进保险行业进步具备正效应。基于促进行业健康进步的考虑,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建议及督促用途,打造像医学生实践环节的保险实习规范,使得高校保险人才培养与保险行业人才需要充分对接,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充分满足行业人才的需要,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尽量被行业所吸纳,使高校成为保险行业人才大军培养的基地。
第一,保险监管部门督促保险行业设定勉励机制,将保险实习基地建设的数目和水平作为对保险公司进行考核和监管的一项内容来抓,在保险行业内形成竞相打造实习基地的环境和环境,使保险实践学习全程贯穿于专业入门知识学习及专业课程学习。在此过程中,保险协会、保险掌握等组织可充分发挥产学研纽带用途,促进该种机制的形成和健全。
第二,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打造交流协调机制,为保险公司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桥梁纽带用途。可以鼓励具备较高学术素养的保险公司管理职员担任专业课兼职讲师、兼职辅导员等,鼓励保险公司为高校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料或给予其他教学支持等。为形成勉励机制,可以督促保险企业在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有关职员肯定的政策倾斜,从而在微观上形成保险公司与高校保险专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险行业协会与掌握组织可以在其中起到勉励政策的助推用途与高校与行业之间关系互动的协调用途。
第三,形成“订单式”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与行业进步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关系。在保险人才供给远低于需要的状况下,仅需在供需之间形成无缝对接,即可在人才的优质培养和人才的有效需要之间打造有效流通途径,如此既能保证保险专业学生的高合意就业率,同时也满足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基于保险业经营分散性的特征,通过保险行业协会、保险掌握组织参与协调达成的“保险行业订单式”保险专业本科培养是达成保险人才培养充分贴合行业需要的有效举措。在看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部分放到保险公司来进行,如此,在强调本科教育“重基础、宽口径”的同时,又能充分达成保险行业“重实践”的需要。
(二)高校应优化“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法
受保险国际化及金融业混业趋势的影响,拥有较强的数理剖析能力、较高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素养、学会较多金融学理论的保险专业本科生总是具备更高的综合剖析与判断能力,更易被保险行业接纳。因此,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上应以“宽口径,重基础”作为理论基础教学的方向。
保险业的实践性需要保险本科人才培养在重基础的同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思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穿插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课与保险实践课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常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极为重点。通过专业课教学与专业课实践的同等看重和同步推进,可以促进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
保险学专业师资队伍缺少行业实践经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总是使得专业课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进步实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办法有效结合保险企业的实质做法传授有关的常识,导致保险学课堂教学的空洞,如此,学生总是疲于应对考试而缺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要改变这一近况,第一,学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培养规范的打造。通过积极与保险行业协会、保险掌握等组织的交流和联系,为专业课老师到保险行业挂职训练、调查等提供条件,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同意的就是与保险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常识。第二,积极主动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合格保险员工作为保险专业兼职师资力量,以充实保险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