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3-01
1、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
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企业肯定时期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人力或劳动力。人力资源对企业进步有哪些用途不容忽略,会计职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该以适合的方法,当令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本来源和人力资源占用的有关信息以便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美国会计学家弗兰姆霍尔茨觉得人力资源会计即是把人的能力的本钱和价值作为企业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报告,包含人力上的投资和其重置本钱与人堆企业经济价值计量的会计。对于人力资源的计量主要包含人力资源本钱即人力资源本钱的计量和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2、国内人力资源会计的近况
有关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与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经过短暂的兴盛后又沉寂下去。虽然现在国内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形似健全,但在实质中的运用程度却非常低。结合国内实质状况的革新性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缺少指导性。依据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的看法,国内人力资源会计之所以停滞不前,究其缘由,可能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传统会计和如今的会计学理论框架中并没纳入人力资源会计的有关内容,人力资源在计量和确认方面存在困难、人力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性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框架
现在财务会计的权益理论主要以物质资本为中心,觉得没实体形式的人力不可以计量和确认,而人力资源是不是这个范畴,但人力资源可以致使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正渐渐显现出它的稀缺性,并需要推荐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范围,要使人力资源会计真的的进步起来,还需要足够的理论基础的支撑。
(二)确认和计量的困难
在确认和计量上,人力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很难用货币进行靠谱的计量。物质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全部归是企业,只须物质资源没报废就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源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所有权归劳动者所有,企业很难对其进行控制,而且其带来的将来经济利益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受人力资源个体主观条件影响较大,很难明确地将某项将来的经济利益和特定的人力资源相联系。因此很难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确认计量。现在国内人力资源计量模式主要有货币性计量(包含人力资源的本钱计量模型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包含行为矩阵法等)两类。而人力资源的本钱计量中的历史本钱计量法不可以反映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很多本钱和人力资源将来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源传统的价值计量办法也没办法讲解人力资源价值的本质。两种计量办法都很难揭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紧急背离是什么原因。
(三)人力资源的经济后果性
会计信息具备肯定的经济后果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一种,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也具备肯定的经济后果性。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程度、方法和机会或许会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经济后果。这在一定量上制约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进步。
(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出色的管理者和职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总是会评价企业的管理者能否能为他的投资增值,而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在一定量上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现在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在披露人力资源信息方面仅限于披露被强制披露的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职员和职员状况和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基本状况等信息,所披露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只有应对职工薪资。披露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主如果以非财务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为主。这主如果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上的困难,除此之外,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维持角逐优势和超额经营营业额的主要原因,企业不期望角逐者获得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以防止角逐者挖走企业的出色人才。
3、国内人力资源会计的出路
作为一种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有关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和维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具备要紧有哪些用途。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和进步将是对会计学范围的又一要紧拓展。怎么样走出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推进人力资源会计的进步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将针对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深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
人力资源会计要成功推行还需要有系统的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框架的支撑,虽然现在国内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研究不少,但还不够深入,还很难指导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质应用。因此,还应该深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应用方面的研究,是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框架。
(二)加大人力资源会计推行的环境建设
第一应该加快人力资源会计有关法律的设立,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创造好的法律环境。第二可以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上努力,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借助,发挥其真的的价值。
(三)健全人力资源会计规范
现行的会计规范尚未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其中,使得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存在肯定困难,国内应该进一步健全会计规范,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有所依据。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