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社会的进步,大家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男性和女性自由的选择。伴随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缘由,家庭中总是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需要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剖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表现的基础上,剖析了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是什么原因,并针对这类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大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字: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教育
1、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因为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定义界定为:由爸爸或妈妈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十八岁以下的,没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一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进步之端。而当爸爸妈妈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讲,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好似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势必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症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缺少必要的心理筹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爸爸妈妈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锐、脆弱,他们还不拥有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很难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了解比较,他们会拿我们的目前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完善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其他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源于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少自信,缺少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由于感觉自己不如其他人家的孩子。这类孩子因为被爸爸妈妈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其他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爸爸妈妈的离异,觉得其他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别人打开我们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交际,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点特点。
(二)自卑
因为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忽然破裂,孩子没办法同意眼前的现实,没办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成熟,他没办法去领会爸爸妈妈们的生活,没办法理解爸爸妈妈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锐,没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遭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看到同伴们与爸爸妈妈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目前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我们的快乐,看不到我们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个时候最敏锐,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乎,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致使性格交流的很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所有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其他人,悲观失望。因为对我们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我们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致使我们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也总是因自叹无能而随便舍弃。很多单亲家庭子女遭到批评后,一直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其他人笑我们的时候,一直认为是自己做错了啥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别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爸爸妈妈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少信心,他们的监护人因为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对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少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锐,结交伙伴时总怕其他人说我们的坏话,让人说了什么一直不高兴,在对人关系上具备退缩、焦虑的特征。
(四)抑郁
由于爸爸妈妈的分裂,势必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爸爸妈妈的关系而担心,甚至有的家庭的孩子成了爸爸妈妈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心中,没安全感,时刻担忧、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如此长期的生活折磨比较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维持距离,生怕同伴了解自己爸爸妈妈的状况,对其他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很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日常的小小摩擦,反映很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非常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因为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生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生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假如不处置好,比较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很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通常来讲不如完善家庭的孩子,而这类正足每一个孩子所渴望的。因为完善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困难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刚开始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爸爸妈妈一方特别依恋,期望能从爸爸妈妈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假如他们不可以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觉得其他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可以拥有,就容易致使盗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因为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让人赏析,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独一无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产生是什么原因剖析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爸爸妈妈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一个人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法的错误,与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导致了肯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目前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忧。不少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我们的子女,期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他们,不让他们接触孩子,谎称他们“去世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状况,导致孩子缺少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致使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惜,从而忽视和孩子的交往,导致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爸爸妈妈交流,这必然会干扰亲子交往的数目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些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将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种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能不花很多的精力来应对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遭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爸爸妈妈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爸爸妈妈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好的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赖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赖,随着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或许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法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爸爸妈妈的离散,它给大家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重压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法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法的偏颇主要表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需要非常高,严教过度。有些父母总怕孩子由于伴侣的死亡或我们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需要,他们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重压,他们对孩子赋予了很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父母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些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期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需要孩子根据我们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好的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爸爸长期的婴幼儿教育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可以干”、“我非常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妈妈忙于生计或缺少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爸爸在各方面的重压都非常大,没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总是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些父母沉酒于我们的伤痛而忽视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我们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爸爸妈妈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些父母对孩子采取放纵不管的态度,把孩子丢弃。伴随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企业破产或处于半瘫痪状况,孩子的爸爸妈妈大多下岗,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能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讲,可以承担起孩子的教育成本就已经很好,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少心力。还有一部分父母缺少责任感,或沉迷于赌博,或各自重组家庭,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由于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父母冷漠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因为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看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领会不到我们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有哪些用途,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要紧的是,孩子易在没安全感的状况下变得焦虑、抑郁,最后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过分娇纵。离异单亲家庭中有些父母离结婚以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所有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期望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过分娇纵型的抚养方法。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些爸爸妈妈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拉拢”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需要。在这种教养方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少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不少单身爸爸把所有些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以免受别人欺侮;他们根据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生活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缺少与别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势必会产生孤独与焦虑。[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社会评价重压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势必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可以正确地看待爸爸妈妈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尤其是爸爸妈妈离异这种人为原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讲,总是意味着忽然的打击与重压,很多儿童很难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必然会致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总是会遭到别人的歧视,这种重压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觉得是没父亲,有些孩子为躲避这种重压,离得远远的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家庭,或许会使这类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别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类敏锐的心灵受伤:有些孩子怕其他人提父亲,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爸爸妈妈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其他人的感觉,把爸爸妈妈的离婚当作见不能人的事,很禁忌谈到或问到有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其他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质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重压使他们为了防止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事实上内心很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重压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少信赖,极易致使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爸爸妈妈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类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生活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不是能顺利地应付挫折,取决于个体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讲,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假如没适当的引导,就比较容易致使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非所有些孩子都会产生心理疾病,由于每一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因为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伤。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爸爸在一块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丢弃感、怨恨感。这类消极的情感势必用途于孩子与别人的交往,最后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导致与人交往能力的降低,甚至导致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3、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疾病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天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假如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置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如此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一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进步。
(一)看重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可以跟随一个了解爱、了解关心、了解教育的爸爸(妈妈)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假如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爸爸(妈妈)手中,最后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爸爸妈妈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很难自拔和振作,忽略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暴力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类都是做爸爸或妈妈自我意识的丧失。父母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单亲家庭爸爸妈妈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掌握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能够帮助单亲父母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看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需要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要紧的、不容忽略的。对孩子尤其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更应该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准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培养好的习惯,是非分明、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量地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量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爸爸妈妈必须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一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法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爸爸妈妈,理解这是爸爸妈妈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告诉孩子,还要依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点,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父母,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父母一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可,要允许孩子按期与他们见面,同意双方种种的关爱方法(玩或送礼物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父母更容易对孩子娇惯过分娇纵,总感觉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靠性强,缺少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一般单亲父母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因为家庭缺憾而给孩子导致的某种损失或伤害。很多父母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靠性较强,孩子没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日常必不可少的“风险”,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父母,便不了解怎么样去应对日常的困苦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怎么样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升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非常强,而且可借助的教育途径广泛,办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打造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打造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状况的认知、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忙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按期与父母联系,学会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和社会上的状况。
第二,加大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肯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备人格魔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它中最棒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他们每时每天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好关系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在班风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置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置好个体间的角逐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假如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了解自己家里的真实状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爸爸妈妈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置,孩子没办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肯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拓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借助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忙,引导这类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喜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看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父母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见问题,能准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爸爸妈妈通过父母学校等方法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升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办法。形式要多元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健全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置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怎么样有益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量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一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借助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大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忙;思想上常常上门家访,知道父母及孩子的思想状况,并准时和学校、老师获得联系,一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近况及发展势头》,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剖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好的情绪的成因剖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妈妈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10]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点与教育》载《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