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与自胜

点击数:858 | 发布时间:2025-02-21 | 来源:www.telpuan.com

    关键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日常极其要紧、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先说“自知”。自知的要紧,并不是老子的独得之见。当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到成熟的阶段时,中外的贤哲都关注到这一点。在古希腊,流传着阿波罗的伟大的神谕:“认识你一个人。”这既能够理解为对人类全体而言的,也可以理解为对每个人而言的。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载有耶酥如下的训诫:“为何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一个人眼中有梁木,如何能对你兄弟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大家也很了解《论语》中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

    就以上所举的例子来看,可以发现仍是老子所说最为深刻,他把“知人”和“自知”作了简明而扼要的辨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知道别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知道自己乃是明澈的表现。换言之,需要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不然,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说到自知的障碍,绝大多数是因为主观原因。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可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所谓“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假如大家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就能做到高瞻远瞩而不是一味地好高骛远,自找苦吃。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普通人的心理,大多具备这类根本病态。举一个平时生活的例子:有一位妇女在市场上买得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心里已经非常后悔。但当其他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非常反感;而若有人说这件衣服其实并很好,她会自然地有所同意。并非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可以够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甚至可能被看作是愚蠢的人。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看着与此完全不同,其实本质上却相通。项羽败于垓下,反复地说这么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可以笑对死亡,却不可以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很多方面不及刘邦,而导致最后的失败。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说:“岂不谬哉!” 从内心感受来讲,每一个人都不喜欢同意批评,而期望听到其他人的赞美,全然不考虑这类批评或赞美是否公平的。难怪有人说:“大家不是一种讲逻辑的动物,而是一种感情的动物。大家的逻辑就像一艘小小的独木舟,在又深又黑,风高浪大的情感海洋里飘荡。”

    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一问题遭到非常大的看重。大家简化来归结到一点,就是人都有自我一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以至于使自我认识的能力不可以发挥用途。

    出于自我一定的需要,大家常把理想的自我当作真实的自我,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在并州(今山西)地方,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排酒宴,招延声誉。他的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老婆所容,何况行路!”这或许是有的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由于毫无依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对待我们的能力的人,在大家个人的生活周围,都不难看到。或许在不同程度上,大家自己也有如此的问题。

    牵涉到权利和利益的分配,常见的现象是,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一直倾向于把过失归于别人,而觉得自己有充分的原因。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共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很多人却只承认符合自己需要的状况才是公平的,不然就是不公平的。如精神剖析学家卡伦-荷妮说:“一个积极剥削别人且威迫别人而在别人身上逞威的人,一旦其他人坚持一项公平买卖时,他将会恨恨地觉得这乃是不公平之事”(《自我的挣扎》)。

    一位学者感叹道:“大家的理智使大家一次次看透生活,大家的激情又使大家一次次重受蒙蔽。”足见情感的力量。假如大家的日常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理性的判断再决策的,那样,其他人都可以获得比目前大得多的收获。可惜,大家日常的大部分事情都不受理性的支配,而是受情感支配的。烟盒上明了解白地写着“抽烟有害健康”,可瘾君子们又有多少次抽烟的时候想到的是在毒害自己?而恰恰是这种情感有时候就会变成自知的障碍。

    简单来讲,若要“明”需要先克服“自障”:把“自我”与“别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这样,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有哪些用途。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虽简单,做来却不容易。

    再来讲“自胜”。老子说的“自胜”,可能包括了两种略有不一样的意义。先说前一种,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作了简明扼要的辨别。“胜人者力”即:能否战胜其他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为困难,是由于大家自己的人格缺点与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原因。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有时候并非他要如此做,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所不认可的事物的自然反应。《世说新语》记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煮鸡蛋,用筷子刺,不能,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嚼碎,再把它吐掉。在这个故事中,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自胜”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人虽是感情的动物,却更不是没理智的,大多数的时候大家还是可以以理智来控制我们的,同时塑造我们的人格。只不过这种人格修养需要非常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基督山伯爵战胜了死牢和仇人,却战胜不了自己心中的仇恨;林黛战胜了所有些女明星,却战胜不了心中的寂寞,最后只能以死来结束她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当一个人的权利、名誉、地位和利益应有尽有些时候,他最害怕什么呢?那就是随着而来的孤独。人有时在面对我们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攻克己心,胜过攻城掠地。人要战胜自己是这样的困难。然而,一个人假如没办法战胜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觉得不该做的事,就不可以称之为成功的人。

    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别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样压倒其他人、把自我与别人置于对抗的地方,而仅需关心怎么样进步自己、健全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一层意义,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人需要战胜自我的人格缺点,才谈得上健全与进步。

    普通人说“胜”的时候,一直把双眼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觉得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可以达到真的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这里显示老子的思想,一直往更深处考虑的特征。在日常大家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的强大的人,无需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别人看作对手,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1977年常识分子型的电影全才伍迪艾伦导演的一部电影《安妮霍儿》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好影片、最好导演、最好原著剧本、最好女主角四项大奖。而伍迪艾伦本人更是一手包办这部电影的监制、编剧、导演、男主角,他应该特别高兴地去参加颁奖典礼,同意他应享的荣耀,可他却一个人一人在纽约的小夜店吹奏黑管爵士乐,由于他坚信一件事:“成功是自我证明,而无需借由钱财、名利去一定。”打败对手并非成功,尽管世上有很多不公的事,但“报仇是上帝的事情”,对手或许可以用来勉励自己,但“成功不是打败其他人”。

    或许有人会说,我不去打败其他人,我超越其他人,就像在赛跑中跑1、,崭露头角,算不算成功呢?我没办法立刻回答这个问题,我只想问那跑2、第三甚至最后一名的算不算失败呢?成功不是超越其他人,超越只不过短暂胜利,不是成功。

    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只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者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的的、根本的“强”。“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常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大胆揭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病,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骆玉明 《中华传统文化随谈从书——道家之言——老庄哲学随谈》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温世仁 《成功致富又快乐》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7年版

    南怀瑾 《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孙雍长 《新注今译中国古典名著丛书——老子》 花城出版社 1998年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