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剖析与防控*

点击数:692 | 发布时间:2025-06-04 | 来源:www.cshuien.com

    摘要:对G市高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49%的学生觉得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觉得没有校园暴力。
    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校园暴力的产生反映出施暴者的人格进步不完善、自我认知不和谐、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对挑衅缺少理智。也与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暴力的负面影响、不好的环境和朋友、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网游、学习和就业重压等有关。大学校园暴力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综合治理。

    关键字:大学;校园暴力;防控。

    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频发,不只严重干扰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技能等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1、校园暴力概述。

    (一)大学校园暴力近况。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30%左右的大学存活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觉得,在社会中自己的安全不可以得到保障。[1]北京有关部门近期对1万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遇到过同学和社会年轻人索要钱物”。[2]

    为了进一步清除高校不稳定原因,建设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大家对G市高校200名学生就校园暴力的近况、形式及心理原因等方面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4%的学生觉得校园暴力常见存在,49%的学生觉得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觉得没有校园暴力。
    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男孩占62.06%。在校园里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常见关注。

    (二)校园暴力的定义界定及种类划分。

    暴力泛指凶恶、残酷,即侵害别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其中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行为人(包含在校学生、老师及校外职员)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对在校学生或老师的心理、身体及财产等推行迫害行为,并在一定量上使受害人深受身心伤害的暴力行为。

    依据暴力对象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划分为四类:校外职员与在校学生或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依据暴力使用的方法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分为语言攻击(即便用嘲笑、蔑视、谩骂、诋毁等歧视、侮辱性的语言,导致别人在心理及精神上遭到侵犯和损害,是精神伤害的范畴)和行为攻击(即便用打架斗殴、勒索财务、谋杀等凶恶、暴力性的行为,导致别人在身体及财务上遭到伤害和损失,是身体伤害的范畴)两类型型。

    2、引发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校大学生一般为18-25岁,正处于年轻人中期,其个性特点基本形成,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肯定的分辨是非能力,但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不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几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矫正,其根本缘由在入学前就已潜伏。

    (一)个体原因。

    1.人格进步不完善。通常来讲,个体的性格特点特点在暴力攻击的启动阶段发挥不可忽略的催化剂用途。具备暴力或攻击倾向的个体一般是以下性格特征:第一种指说话和行动步伐快,性子急,缺少泰然自若的态度,争强好胜,容易发火,常常充满失落感和懊恼情绪,一直迫使自己处于紧张的状况。[3]517第二种指性格内向孤僻,平常少言寡语,不善与人交流,一定量上能控制我们的情绪。

    研究表明,是第一类型型的个体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在愤怒或遭到挑衅时会毫不犹豫的用法暴力,目的是让他们遭到身体或心理的伤痛而一泄心中不快。第二类型型的个体在一定量上能控制我们的情绪,但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把平常所有些怨恨和愤怒都积压在内心深处,等到内心不堪重负、怨恨四溢时,个体将通过一个极端暴力的渠道来发泄内心的积怨,因此此类个体在报复时更具备风险性。

    2.自我认知不和谐。认知不和谐(又叫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一般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判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4]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遭到朋友侮辱时会知道缘由后原谅好友,但14.5%的学生会采取与朋友绝交,6.5%的学生则会持“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态度。以马加爵事件为例,因打麻将事件使马加爵对好友和“敌人”产生认知偏差,他试图想通过某种方法改变这种情况,但现实没办法满足他这种心理需要,因此心理不和谐程度伴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心理重压也愈来愈大,最后致使人格失常和离轨行为。

    3.对挫折的耐受力差。挫折是指个体在达成其预定目的的过程中,遇见很难克服的或者自以为没办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时,因其目的没办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剧烈的挫折可能激起个体直接的、指向挫折来源的攻击行为;而较弱的、来源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间接性的、替代性的攻击行为。[3]509据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学生在遇见挫折时会乐观面对,26.5%的学生会主动寻求帮助,5.5%的学生会选择逃避,2.5%的学生则会悲观失望。研究表明,假如大学生个体受挫折后,不可以通过肯定的方法发泄内心的不满,那样内心将保留遗留的挫折,并时刻有一种筹备发泄或攻击的状况;此后,伴随挫折的不断积累,达到某一饱和点后,会激起更剧烈的反应。

    4.对挑衅缺少理智。挑衅是“用言语或行动引起冲突、纠纷或某种情绪”。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在遇见挑衅时会克制怒气,将来找机会再向他们说了解,但10.5%学生则表示会当场以牙还牙,5.5%的学生持“好汉不吃眼前亏,将来再伺机报复”的看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来而不往非礼也,你给我一拳,我一定还你一脚,再捎带给你一个大耳光,叫你长长记性。”一些行为偏激的个体总是以此作为我们的生活信条,当其遭到直接的挑衅或被激怒时,总是不会视若无睹、听而不闻,而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初生牛犊不畏虎是他们此阶段的真实写照,他们可以为朋友义愤填膺、两肋插刀,而对于挑衅者则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

    (二)家庭原因。

    1.家庭教养方法。爸爸妈妈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及人格特点等对儿童的心理进步具备要紧的影响,并通过内化的方法成为儿童及其成年后的思维定势。调查结果显示, 65%学生家庭教养方法为民主型,13%为专制型,5%为过分娇纵型,17%为放纵型。因此,假如家庭对儿童过分过分娇纵,对其行为放纵不管,则导致儿童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欠缺,是非不分,没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做事一意孤行,任性妄为,社会适应困难,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大学生个体总是和同学不可以打造好的人际关系,常常致使学习不好的现象的发生。

    2.家庭冲突和暴力。假如个体从小成长在充满暴力攻击和冲突的家庭中,通过察看爸爸妈妈的暴力行为及后果而潜移默化为自己遇挫后的最佳选择方案,导致儿童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的错误认知和不适合的攻击性冲突解决方案,因此家庭冲突和暴力是儿童接触暴力的第一课堂,并时刻影响其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

    (三)社会原因。

    1.个体成长及同伴环境。若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处的街道、社区的居民暴力、野蛮、专横跋扈、打斗成风,那样个体成长在此环境一定受其影响,遇挫后的习惯性解决方案极大概选择暴力性攻击方法;此外,个体还可以从爱好惹事生非、什么事都不干、打架斗殴的同伴那里掌握暴力性攻击行为。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网游。研究表明,常常观看暴力性影视节目极大概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和平时交往方法。当暴力影视节目中的场景在日常再现,个体就会无意识的沉醉于剧情中并模仿剧中人物,从而致使暴力行为的增加或发生。除此之外,暴力电子游戏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攻击行为的机会和训练攻击策略的场合。对于长期沉溺于互联网暴力电子游戏的大学生个体,通过反复训练新的脚本而学会了各种与暴力行为有关的常识结构,在现实与游戏相冲突的情境下,其暴力性攻击行为大概被唤起和用,从而增加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社会就业重压。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校生源的扩招,国家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面试职员的需要愈加高,致使每年有大量的莘莘学子常常为谋求一份高薪工作而忙的焦头烂额,毕业前的雄心壮志被残酷的现实所摧残,以至于形成意志消沉、心情浮躁等不好的心理疾病,紧急者可能为发泄心中不满而探寻发泄对象,以致于对别人导致人身伤害。

    (四)学校原因。

    伴随国内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数目剧增,而相应配套的软、硬件设施没准时跟上,导致高校在对学生监督管理等方面看上去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平常发生的人际矛盾和心理摩擦不可以准时发现或进行疏导解决;对具备暴力倾向、惹事生非、打斗成风等特质的“问题学生”不可以准时排查或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校园周围环境不可以准时进行规制和管理等方面,此外,高校重学生就业率、轻学生素质,重共性进步、轻个性培养等观念仍大有市场,把教育降格到人类只不过学会常识的工具,忽略大学生社交技能、公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3、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控。

    (一)就大学生个体而言。

    1.提高个体认知水平。认知一般包含对我们的认知、对别人的认知与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假如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一直抬高自己而贬低其他人,就会致使盛气凌人、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相反就会卑躬屈膝、畏畏缩缩、自愧不如。[5]267因此具备暴力倾向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应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至专业学习、业余喜好、理想事业等方面,并不断深刻分析自我,认识我们的不足,明确我们的职责,以实质行动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来满足自尊。

    2.加大个体社交技能。在校大学生发生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好的社交技能能够帮助他们免遭对抗性事件、暴力事件和攻击行为的伤害。因此,那些社会交往技能欠缺,且具备高攻击倾向的大学生个体应有意识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练习,学会社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提升人际交流能力,势必降低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

    3.打造心理支持系统。大学生个体受挫时可主动找朋友、亲人、老师等倾诉内心积怨,从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从而平衡内心的怨恨与不满,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个体也可通过适当的方法发泄内心愤怒,比如:参加强量消耗体能的对抗性运动(指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击剑等运动项目),参加激烈性的体育运动(指跑步、爬山、棒球、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项目),向无生命的替代品进行攻击等,或有助于降低个体可能的暴力或攻击行为。

    (二)就高校而言。

    1.丰富法制教育课堂内容,强化大学生法制意识。假如高校仅仅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常识,提高法律意识,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对于“问题学生”更是杯水车薪。因此高校应通过按期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坛、法院庭审、集体观怎么看制影视资料和进行劳教观摩等活动,使大学生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愈加深刻知道国家法律、法规常识结构,明确其威严性,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日常可以自我认识、自我领悟和自我矫正其错误言行,从而不断提高个人法律意识。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青年学习的榜样,青春激扬、魔力四射、激流勇进、勇于拼搏等是他们此阶段的特征,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一代,当理想与现实交叉闪光时,无疑会激起他们的斗志,从而为达成理想生活而奋斗。因此高校应按期拓展“立足专业、全方位进步”、“我的将来不是梦”等为主题的讲坛来勉励大学生;拓展“路在脚下”为主题的才艺表演、专业作品设计大赛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

    3.有效应用心理辅导办法,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辅导是通过环境、说服、讲解、启发、教育等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不好的心理,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一种心理引导办法。[6]各班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部,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对具备暴力倾向、心理障碍的学生准时进行排查并拓展心理辅导工作,使其掌握鲁莽行事之前先设想后果,从而促进自己内心醒悟,自觉消解怨恨,适合的处置同学间矛盾,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

    4.准时、适度惩罚校园暴力事件的肇事者。

    处于年轻人时期的大学生精力旺盛而易于意气用事,大学生群体中易出现帮派之争、打群架等现象。因此高校对于做出暴力或攻击行为的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应分别给予准时、适度的惩罚,以此警告其它预谋推行暴力事件的大学生个体要悬崖勒马,以此为戒,从而起到惩前毖后,杀一儆百有哪些用途,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就家庭及社会而言。

    在家庭方面,爸爸妈妈应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准时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并做好交流与疏导工作,使其正视困难、摆正心态和纠正心理偏差,从而防止暴力事件或攻击行为的发生;在社会方面应重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用途,通过新闻特报、电视广告、网游、互联网博客等宣传社会公德和人间正义,使大学生在视线范围内所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人间美德,从而净化心灵,从思想上驱除暴力、攻击等不好的行为,培养好的公德意识和人格品质。

    总之,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相互协作、一同努力,只有各环节齐心协力、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校园暴力的发生,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步。

    参考文献:

    [1]夏玉荣,余吉生。论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种类、特点及控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4)[2]新华社。加大防范校园暴力刻不容缓,还孩子一个健康的校[DB/OL].2002-01-26,http://news.

    fjii.com/2002-01-26/23140,shtml[3]俞国良,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俞国良,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俞国良,主编。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教社,2007[6]谢美航,刘安。高校校园暴力控制系统构建与和谐校园建设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