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16年1月,据中国网络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网络络进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网络。
网络的飞速普及,一方面,有益于提高公共服?账?平,促进民生、经济进步,有益于社会和谐。但其次,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弊病,譬如上网成瘾问题。而青少年正处于“生理成熟,心理半成熟”的状况,因不听话、成人感、自主性与独立感等的获得与社会经验、经济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同一性等欠缺,更容易遭到互联网的害处,成为终日沉溺于互联网的“网虫”。知道为何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怎么样“拯救”上网成瘾少年,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看上去非常重要。
2、定义界定
(一)青少年
从国内各项法律可以得出,青少年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而人民法院在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状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制在25岁以下(陆士桢、王?h,2010)。当然考虑到国内的具体状况与学术界对青少年界定的不同标准,本文将青少年界定为:介于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个体出现第二性征、身心成长变化相对较多的过渡阶段 、年龄范围为13-20岁的人。
(二)上网成瘾
“上网成瘾(IA)或上网成瘾症(IAD)”这一定义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提出,他指出,上网成瘾的症状为:过度用互联网,致使其工作、学习、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而金伯利.杨(Kimberly S. Young)将它概念为一种没涉及中毒的“冲动――控制”的失调症,指因为过度用网络而致使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也可称作病态互联网用,互联网依靠,或上网成瘾(钱铭怡、章晓云等,2006)。
而国内台湾学者周荣、周倩总结后,将上网成瘾界定为:“因为重复用互联网所致使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况,并产生很难抗拒再度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用时间的张力和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靠。”
3、文献综述
自网络进步到今天,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范围拓展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上网成瘾的评判标准、风险、理论模型、成因与介入的方法。
海外学者关于上网成瘾评判标准不一,Young于1998年提出的关于上网成瘾的8项诊断标准,即: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嫌弃上网时间少,不满足;没办法控制上网行为和时间;一旦降低用网时间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各种不快;上网比学习更要紧;为上网宁可失去要紧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成本;对亲友掩饰频繁的上网行为;下网后会有疏离感和失落感(陈秀云,2013)。
2005年,中国青少年互联网协会参考国内外标准觉得:上网成瘾的判断标准被分为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日常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好的的影响。在这一首要条件下,只须网民再满足补充条件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断定为上网成瘾。
上网成瘾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大家的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网成瘾的害处分为三个方面:①出现焦虑、反应迟钝等症状妨碍学业完成;②风险身体健康,出现生物功能紊乱、食欲不振、免疫力降低等各种身体问题;③影响心理和人格的进步,导致不完善的人格和各种心理疾病(张宏宇、魏文风等,2003)。除去心理和生理层面的消极影响外,陶然教授还觉得上网成瘾会带来社会损害,导致诸如互联网犯罪、道德沦丧、信赖危机等。总的来讲,上网成瘾的害处体目前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社会的秩序和和谐上。
国内学者一般从互联网本身和外因(个人自己、家庭、社会)两方面进行讲解。第一,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娱乐性和便利性等特征,让青少年在用互联网时可以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梭,以致最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第二,有较高社会需要比较紧急的社交恐惧的人更容易形成上网成瘾(钱铭怡、章晓云等,2006)。
家庭方面,研究发现,上网成瘾学生在家庭方面具备一些一同点:教育上,父母对子女行为的过度干涉、错误的严厉惩罚;家庭环境上,爸爸妈妈看不到子女的优点、拒绝和否定现象紧急,家庭不和睦、亲子之间缺少知道,从而使青少年更偏向于从互联网虚拟世界寻求自我满足(李涛,2004)(周丽等,2008)。学校方面,刘成运觉得学习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化的不适应也会促进上网成瘾的形成(刘成运,2009),徐娟等人则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安排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入手来研究(徐娟、于红军、张德兰,2010)。陶然等学者觉得社会原因主要体目前文化、监管规范的不完善和体育等活动的不丰富(陶然、应力,2007)。
陶然、应力等教授详细的整理了有关上网成瘾的干涉模式和策略,包含“八阶段三分之三疗法”、“心理动力治疗”、“认知与行为治疗”等疗法,并提出“五位一体”的治疗渠道。陶宏开教授则觉得应该从教育入手,改变教育环境,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陶然、应力,2007))。
近年来,伴随社会工作专业的如火如荼,社会工作者开始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模式对上网成瘾学生进行干涉,并获得好成效。方遒、林琳倡导运用心理―社会模式对上网成瘾青少年进行干涉(方遒、林琳,2008)。陈秀云则着重从认知行为模式出发,更正上网成瘾学生的行为(陈秀云,2013)。但事实上,上网成瘾缘由多样且程度不一,单靠一种社会工作模式既不具备针对性,又非常难保证成效。 因此,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范围和目前青少年的常见上网成瘾近况,将本文所提的青少年上网成瘾界定为无紧急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的青少年,因认知不健全、家庭支持不足而致沉迷互联网,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遭到影响。
4、认知行为模式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的有效结合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重建认知、纠正行为方面最为有效,因而能在介入青少年上网成瘾中发挥用途,另外,结构家庭系统模式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动力、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家庭结构缺点的副商品,重视协调家庭关系、恢复家庭动力、结构和支持系统(许莉娅,2013)。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与结构家庭系统模式加以整理运用于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个案中,可通过与案主、案主家庭会谈互动的形式,改变案主近况,缓解或解决问题。
个案工作的目的是指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办法、以个别化的方法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许莉娅,2013)。因此,介入上网成瘾,第一需帮助案主正视我们的问题,摆脱其对互联网的认知误区,再需帮助其探寻缓解重压、找到释放情绪的有效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整不健全的家庭系统、帮助案主从家庭处获得支持,改变行为。最后,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己,并发现自己优势与潜能,改变其人际关系,释放其潜能。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包含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步骤(王思斌、史柏年,2007)。第一,社工先与案主打造好的专业关系,再采集案主基本信息,包含人口学信息、家庭系统、上网成瘾种类与程度,预估案主上网成瘾成因与程度,再与案主一同确定目的、确定计划与探寻上网成瘾是什么原因。其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逐步重构案主认知,使其认识到上网成瘾的害处,并与案主家庭合作,绘制家庭结构与系统图,找出家庭部分是什么原因,并在家庭系统内重建监督机制与交流模式,帮助案主获得家庭支持,在家庭的合作和努力下拟定解决方法,降低上网行为。然后,再挖掘并发挥案主潜能,让案主投身于更积极正向的活动中。最后,社工评估介入后案主的上网频率和时长,筹备结案。
5、小结与深思
上网成瘾成因复杂多样,程度不一,需具体问题具体剖析,而上述方法仅合适上网成瘾程度较低、受家庭原因影响较大、认知不全方位的青少年,如若其上网成瘾的程度较深,案主心理疾病较为突出,还是需通过专业机构进行矫正和治疗。因此,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还是存在肯定的局限性,介入家庭的次数还需依据状况而定。不过,总的来讲,本文提出的运用家庭、认知和行为的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在家庭内部形成较为健全的监督体系、改变家庭结构,有针对性的帮忙因认知不健全、家庭支持不足的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