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0;C912.6
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1.0016
美国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过去提出一种“中心假象”(the illusion of centrality)理论:“假如你对日常的某一要点很熟知,它就作为一个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中心而呈现于你。”[1]库利的这一理论完全适用于大家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的理解。每一个熟知米德学说的人都意识到米德拥有非同普通的原创力。杜威觉得,假如没米德的原创力,大家的思想将很贫乏[2]。但,在the I and the me、emergent self、Generalized Other等很多引人注目的定义的光环下,大家觉得米德的主要贡献在于社会心理学范围,直接无视米德思想中其它方面的原创性。
“社??重建”理论(view of social reconstruction)就是米德的原创性思想之一。基于对人类的本性和智能的理解,米德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冲突和通过一同体进行价值重建的可能。美国学者James Campbell提出:“很多思想家都考虑过智能地重建社会的可能性,但极少有人像米德那样深入地审视了社会重建的本质。”[3]深入理解米德的社会重建理论,了解社会重建是什么原因、可能和渠道,对于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对于大家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1、为何要重建社会
米德指出:“生命是一个持续重建的过程。”[4]292万物特别生物有机体都在重建,重建发生在三个层面上:物质的或化学的、生物学的、智能上的。生物体重建的过程表现于处置和解决问题。米德觉得,生活就是一个连续解决问题的过程,“动物同科学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动物在环境中选择若干要点,帮它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4]346科学家和动物都在处置问题并尝试通过重建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在于,问题的存在直接激起了生物有机体的不适感觉和轻率的冲动行为,但在人类身上激起考虑。
米德觉得,考虑和认知于人类而言“好似跑步、进食或生育的过程一样自然,好似存活和死亡的过程一样自然”[5]。考虑使人类从低等动物的自动反射上升到有意识地检查问题,中断动作之流并借用于表意的符号扩展情境,从而解决个体/群体和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即便个体已培养的好习惯有益于他对重复发生的问题情境迅速地作出准确反应,但他仍然可以“通过对处境的新讲解而改变和重建他的习惯”[6]90。由于,对于人类来讲,这个世界不应是继承来的而该是征服来的――继承所得的世界掌控大家,使大家卑躬屈膝地前行;征服所得的世界被大家所掌控。然而现实却是,大家仍然作为这个世界的“朝圣者和陌生人”(pilgrims and strangers)存在着。要想统治世界而拥有一个光辉的将来,人类还需要历程“一次壮观的冒险活动”[6]266,即人类社会的重建。
深陷于各种冲突的人类社会混乱不堪,因而有重建一同体的必要。高度进步的人类社会里,个体成员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享有很多一同的社会利益同时又产生了很多的利益冲突。重建社会的活动可以使目前社会的一些冲突得到解决和消除。第一,忙碌于重建理想社会的大家顾不上日常的社会矛盾冲突;第二,重建活动中势必要对目前一同体的界限作出深思并进行抽象的思想扩张,由此意识到一个更大的社会整体,继而在更大的社会整体的参照下,目前正在处于冲突中的大家意识到对立的荒唐或非必要,于是以合作的态度取代了敌意的态度。第三,重建之后的社会情境能在根本上终止某些社会冲突。人类个体之间的冲突来源,除去利益冲突,还有个性之间的冲突与个体自我内部的冲突。米德指出:“冲突既产生于同一个体自我的不同方面或阶段(当它们过于极端和激烈时致使精神病理学上的人格分裂症),又产生于不一样的个体自我之间。”[7]307由于,个体自我由不一样的社会态度构成,后者又反映了不一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而这类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常常是对立的。米德提出终止社会一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冲突的方法就是在它们产生之处(人类社会生活过程)“重建特殊的社会情境,改变特定的社会联系结构。”[7]308
2、社会重建是不是可能?
杜威指出,人类已经进步出足够的能力组织全部的社会生活,目前“人类管控我们的事务,预见很难防止的结果和需要达成的目的,细致周到而巧妙地组织那些用以达到结果的方法、办法和资源”已成为可能[8]。
然而,在某些人看来,依赖现存的社会体制和政治规范,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Edward Lee Thornpke写道:“二十世纪的问题太复杂太困很难至于外行无力玩得转。在大家祖先的镇民大会上备受赞扬的普一般识已经完全没办法应付今天的都市问题。”[9]智商平庸的民众在处置社会弊病方面没有办法,管理社会的权力应该出货于少数专家。可是,管理社会的少数人只想尽量多地控制群众进而压榨群众,却不去想弥补现实社会困境的方法。当他们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恰巧直接一致时,他们就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大做文章。所以,有人直接指责:“资本主义民主是个赝品。”[10]作为掩饰资本家独裁的幌子,所谓的民主机构和投票选举无非在感觉上让民众愉悦一点而已。民众没办法经过谈判和选举获得权力,而政治和经济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自动舍弃他们对社会的控制,因此不会主动进行社会重建①。退而言之,即便全体社会公民通力合作以达成一同利益(common good),社会重建活动也将受阻于现代世界的复杂性。美国学者Krutch觉得,在一个变化太快且联系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即便最智慧的领导人也不可以拯救大家。他说:“人的别出心裁已超出他的智商。在一个生活简单而人口稀有的世界里,个体不需要同邻居密切交往,并不强大的他能活得足够好。在一个更复杂更紧密结合的世界里,无力经营这个世界的他却首次强大到足以破坏它的程度。”[11] 米德相信社会重建活动是可以达成的,强调人类可以更为高效地处置群体生活之弊病。社会弊病已然积重难返,大家缺少祖先那些灵活的生活方法,也没重新开始的空间,只能联合起来,保护耕地,滤清河流,升级工具,规划城市……假如坚持不懈地探究和展望将来的结果,大家就有重建社会的可能性。这一过程,既不简单,也不昂贵,更非不可能。有人觉得,因为人性的高度自私,个体“不可能赞同其他人的自私需要”,或者,当个人利益遭到威胁,人就变得不理性,由于理性服务于利益[12]。米德断然拒绝上述那种悲观的态度,他了解人性自私的事实,但强调某些问题既能够是??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把这种问题提出来使之个人化的结果就是:它们变得“这样直接而可行,以致它们以选民我们的问题出目前他心里”[6]263。同时,假如个体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日益密切和相互依靠的意义,他就不再是孤立的。一同体可以参考每一个人的问题,使这种日益增长的互相依靠意识规划出所有些问题。
3、社会重建成功的两个保证
米德并不是盲目地乐观。美国学者Smith觉得,大家不可能在米德哲学中发现改变(amelioration)的乐观主义基础[13]。大家所寻求的“更好的世界”产生于现实世界,其达成要通过再三考虑的社会尝试,而非靠异想天开、偶然事件或盲目跟风。社会重建能否成功,既取决于人类智能有哪些用途,又取决于个体是不是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中承担了道德责任。
(一)人类智能是重建社会的要紧工具
米德觉得大家应该用智能重建社会。人一直在持续不断地重建所有对象,但正如好的和坏的农事或者好的和坏的医疗实践,重建的办法存在优劣之别。重建社会的可能性存在于人类社会本身,大家的世界并不完美,但大家拥有使世界完美的工具。Smith指出:作为改变社会的要紧工具,人类智能为米德“伦理学的和社会的乐观主义设置一种坚不可摧的基础” [13]。
米德提出:“借助了过去的活动,从活动的结果出发降低其不确定性,大家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称之为‘智能的’。”[14]68“智能”(intelligence)定义,在广义的层次上指有机体用以“保持或促进它所从属的组织或种族的利益”的反应方法,在狭义的层次上指个体“依据某些理念”预见将来“将会发生什么”的能力。智能使人有意识地预测行为的可能性结果(包含直接的和间接的),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先在思想中检验而后在实践中检验。智能行为还体目前有意识地借助过去的经验以创造将来。
智能行为需要揭示问题中尚未被知道的一些方面、新问题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尽管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熟知的生活范围,但不会熟知所有些生活问题;即便常常提出暂时让人认可的解决方案,但依赖经验而偶然所得的办法存在很多不足。不少问题,没被预防而是被解决,没被解决而是被绕开。更麻烦的是,面对问题的大家常常满足于消除不适感而非消除问题本身。因为问题不会全部自动消失,有的问题会对大家的生活产生最具破坏性的后果,所以大家需要努力发现那些问题,再三考虑地拟定周全的解决方法。米德觉得“问题只在个体的经验中出现”[4]411,内心敏锐的个领会敏锐地发觉那些问题并指示给群体。
成功的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②。詹姆斯指出:“信念是作业假说的近义词,缺少某种程度的信念,大家根本不可以存活或考虑。”[15]头脑简单的人把问题的解决仅仅看作“把一个运转起来的轮子在原方向上推得更快一些”[16]。聪明人了解无论筹备怎么样充分,也没办法保证势必成功,由于意料之外随时大概发生。缺少确定性的问题情境使大家意识到自己可以做某些事情,未雨绸缪并且维持反应模式的灵活性使大家获得更好的成功机会。所以,大家应克服屡见不鲜的天性,维持追根究底的态度,聚焦于灵活便捷的解题办法,依据既往经验的暗示,预想将来的可能结果,处置目前行为的问题。
(二)道德责任使个体致力于一同之善
米德相信,任何长期从事于重建活动的社会都“预设了一个为所有个体成员共享的社会利益”作为重建活动的基础[7]308。基于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个体产生了深层的需要。不一样的个体构想了不一样的理想生活,他们的需要也就各有不同,这致使了社会日常个体活动的多元化,而“怎么样在现实的基础上达成理想的生活”成为所有个体的一同问题。这个问题的形式是唯一的但其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个体对善的评价不能离开社会一同体。“社会的”(social)可能不是“道德的”(moral),但“道德的”肯定是“社会的”。在社会的活动中,个体之间的态度和关系,既有友善的也有敌意的;在道德的活动中,为了一同利益,可以并且可以征用一同体的财富,但也应该支持那些因为“依据他一个人的道德准则而行动”而与大部分人的价值观相左的个体――米德期望这种分歧继续存在,由于对人类之善的估价不同只不过来自于对人类美好生活本质的不同定位。假如能在一同体中培养出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一同利益的每一方面都在各自相应的个体的意识之中反射出来,一同体中的成员就拥有了一个一同的目的社会。
怎么样在目前的社会中培养出一种一同之善?通过聚焦于一同体,大家使用大量重叠性的看法并培养出所有成员可以同意的一同之善。日常,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现代世界已经创造了一种共享的公共福利,包含艺术、卫生保健、公共安全、改变了的居住条件、差强人意的学校教育、游乐场和公园等等。然而,米德进一步意识到,一同体所渴求的“紧密联系”尚未为一同体创造出新的一同利益――以一种公正适当的方法有益于所有成员。高度进步和组织的当代社会其表现之一是:个体之间以盘根错节的方法有关联,所有成员共享适量的社会利益;表现之二是个体和别人之间多多少少地存在利益冲突,要么个人独占某些利益,要么仅与一小群人彼此推荐。米德提出,共享的经验不只直接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社会,而且使孤立的个体感觉到所有人都在为一种一同的结果而工作,只须大家竭尽全力并想方设法地完成工作,就会一致认可从社会活动结果中探索出来的某些公共价值。在此基础上,大家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的目的是“功能分化和社会参与”[7]326,使成员之间推荐各自的特点资源,相互学习和传授新的可能性。在一同体把多样性的个体化入社会组织的过程中,一同利益被当作转化的方法和缘由,社会文明自己的水平就在这种转化的智商和意愿中体现出来[7]366。 迄今为止仍是幸福的大家已经日渐感觉到全球性局限所带来的重压,但,好运能让大家支持多长时间?对米德而言,小心翼翼地期待成功,远胜于因自卑或坐等超人类力量支援而致使的畏缩不前。悲观者不寻求问题是由于不想看到将要出现的困难,不寻求适应是由于不愿改变自己;他们失去了完全可能成功的信心,还舍弃了让群体生活变得更好的责任感。可以通过行动而改变事物的大家为什么不去改变?在米德看来,为了大家的价值选择和集体生活的方向,大家应该同意这种大家唯一可以诉求于自己的道德义务。
4、怎么样重建社会?
米德反??科学和价值的二分之说,关于“科学办法只可以用于对方法的加工和选择,不可以用于涉及价值冲突的问题”之类的假设误解了科学和价值的关系。米德坚持觉得大家可以科学地推导出价值。在怎么样重建社会的问题上,大家更应该将科学和价值统一块儿――通过科学办法达成所有成员的一同利益。
(一)达成一同利益
詹姆斯之后的实用主义者多持有一种利益价值观(an interest theory of value):可以满足利益或冲动的便是善的。价值是一个对象可以满足主体某些需要的某种特点,既不单独存在于对象之中,也不单独存在主体的情绪状况之中。因为主体内或主体间的利益或冲动常常是冲突的,价值标准问题就随之而生。在米德看来,行为正确的规范即群体利益的提高或不受损害。米德在不少地方强调“利益”的重要程度:“一个人由他一个人的利益构成”、“大家的社会是由大家的社会利益建成的”、“一个人应当考虑到所有有关的利益来行动,大家可称之为‘绝对命令’”、“要问什么是最好的假说,大家能作的唯一回答是,它需要考虑到所有有关的利益”、“把那些一方面构成社会一方面构成个体的所有利益都考虑进来的办法是伦理学的办法”[7]386389。
任何具备深远意义或影响的社会重建需要以目前社会所有个体成员所可以推荐的一同利益为基础,不然就不可能使所有成员参与重建社会的活动。不过,大家需要注意一同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正如L.米勒所说:“虽然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存在都依靠于别人的态度,但这并不可以被理解为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个体应该把自己附是一种一同利益之上,除非那种一同利益包括了个体的利益。”[17]反过来,一个理性的人也会从一个比现存社会更好的一同体的角度看待自我与现存社会的冲突。米德觉得:“自私的问题乃是维护一个与较大的自我相对立的狭隘的自我。”[7]388但,“困难在于使自己承认其它的更广泛的利益,然后把它们与更直接的利益打造起某种适当的联系。”[7]388要想克服这种困难,需要重建大家的态度。大家的态度改变,大家与别的人的关系就会改变,大家所属的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当一个个体以从未表现过的方法表现自己,他就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他作为一种新社会秩序的代表出现,向大家表征不一样的价值观,给大家提供一种愈加让人认可的规范;当所有些个体都成为新的个体,旧的社会秩序就为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群体就成为新的群体。
(二)用科学办法改良社会
社会进化是一个没终极的进步过程。米德觉得:“大家并不了解哪一种社会或哪一种人是最后让人向往的,大家只能感觉到大家在发现让人向往的东西的过程中所走的路。” [14]509所谓进步只是现实日常的大家不断发现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层出不穷与问题解决方法、工具和智商的局限,很多问题并不可以被全部易如反掌地解决,因而,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道路,既是无止境的,也是困难与曲折的。米德觉得科学探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形而上学无非一种专门处置更抽象更普通的问题的重建性活动③。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的改良则需要通过科学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其缘由有如下三点:
第一,以经验察看所得资料为基础的科学给人类提供了有效认识世界的方法、控制环境的技术和工具。米德指出:“科学因为其各种公设的成功而得到检验,它使各种假设同意经验本身的检验。假如这种检验得到满足,那样这种学说就是可以同意的,直到在其中又发现某种缺点、直到又产生某种新的难解之题。”[4]258科学理论是具备假设性、暂时性和非终极性的假设,其打造于经验性察看并且不断地需要新的经验事实加以验证或否证,从而向人类提供暂时性的真理,而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提出各种有效的假设并检验之。守旧的世俗与传统的教条对科学的限制一直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科学维持开放性,不断发现新的范围以更换研究对象,还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以更新自己。科学办法以经验性资料为基础而获得常识,依据变化的对象与环境而调整自己,从而保证持续不断地得到新的经验与判断。米德说:“科学办法是如此一种办法――个体可以运用它陈述其评论、提出其结论并且使之同意一同体的检验。”[4]415科学办法取代了缓慢的尝试错误的自然选择,使大家以各种有意识的经验性选择办法依据成效而选择纲领、方案和技术,并且不断地改进那些纲领、方案和技术本身④。
第三,科学办法可以保持和改变社会秩序。科学可以展示社会的变迁形式,提供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使大家通过设计和检验新的实践活动。依据各种社会结构在其相应社会系统中所具备的功能与发挥用途的方法,运用科学办法的大家就能借用经验解决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改变社会系统以促进其进化。
当今中国社会愈加深入的规范改革所涉及的顶层设计,其实就是一种“社会重建”。米德关于重建社会的学说提出“重建”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模式,描述了个体日常某些势必的情境,让个人自觉地不断重建我们的生活;为大家考虑社会活动的每个范围提供了一种常见的办法[3],能够帮助剖析社会各范围的近况和趋势;还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进步方向,让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民为人类的一同利益而奋斗。
注解:
①基于以上怎么看,有的人觉得与其期待智能的集体行动使社会进化,不如期待社会灾变(catastrophe)。这一态度还不如下面的态度积极:只有先经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大家才有智能地处置社会问题的期望。但,米德反对用暴力方法改良社会。 ②同时,大家应该维持警醒:过度夸大人类智能的结果是产生不切实质的奢望和随之发生的沮丧,生活问题没有最后的解决,解题的办法需要不断地升级,生活和社会的重建是个永远持续的进程……聪明人不会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而是使用持续性再调整的模式――针对新情境而持续地调整我们的行为。
③譬如,因为科学定义体系与知识经验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问题,科学的对象与普通经验的知觉对象的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科学探究关于因果决定论的基本原理与进化论关于突现的说法之间的矛盾等。那些问题是没办法被忽略的,由于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用于实践时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
④系统的科学办法可以帮助大家选择最近的行动,但没办法预见将来,更没办法决定某种让人向往的将来,由于,出人预料的突发事件一直不断出现。科学办法暂时能够帮助大家达成理想,但其成效不是长期的,更不是永远正确的。维持开放性使科学不断突破其局限而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