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书规范是劳动就业规范的一项要紧内容,它是指根据国家拟定的职业技术指标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别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别,对合格者授与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伴随社会经济进步,职业资格证书正在成为大学生求职角逐的利器,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用途愈加得到体现,推进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鉴别已成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做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适应社会进步,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规范,为企业多输送高技能应用人才。
1 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存在的问题
1.1 从颁发机构来看
1.1.1 证出多门,证书多种多样
国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主要有三类:①主如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②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如人事部、财务部等;③行业、协会。每个认证部门各自为政,致使“证书多门”。同时各种证书名目繁多,类型复杂。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中海外贸类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累计多达20个。
1.1.2 职业资格鉴别标准不规范,证书“含金量”不高
一是证书的考核、鉴别标准没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因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没根据用人单位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实质需要拟定标准,因此还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考生所考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没能发挥促进就业有哪些用途。这在一定量上妨碍了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规范的推行。二是社会上的证书水平参差不齐,证书的可信度不高。因为鉴别机构的规范不统一,鉴别过程不规范,致使证书的水平有差异,减少了企业对证书的公信度。
1.1.3 职业资格的鉴别考核重理论、轻操作、重常识、轻能力
国家推行职业技能鉴别分为理论常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常识考试一般采取笔试。操作技能考核可采取工作现场操作、模拟现场操作、问题答辩等方法进行。但在实质操作中,大多数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别理论和操作部分均由笔试形式完成。考生虽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并对技能的综合应用还没学会。
1.1.4 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年审的规定相对混乱
有关证书颁发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年审规定差别大
有终身制的、有1年、2年、3年、5年不等有效期的。对于职业资格证的延续的需要也不同。有规定要继续教育的、也有需要重新考取的。因此引起的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部分考生的职业资格证没准时延续,导致资源浪费。
1.2 从高职院校来看
1.2.1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不足
这种不足主要表目前两个方面:一是考证盲目,觉得证书越多越好,为此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考取各种证书,甚至为此荒废了专业常识。二是,觉得证书无用,经验和实操更要紧,从而舍弃考证。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证书和实践同样要紧。证书是学习层面的东西,考到了就意味着你拥有了某种常识和技能的理论常识。而实践是现实经验,是历程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打拼,才会学会课本上没办法学到的东西。
1.2.2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缺少衔接
部分高职院校在拟定人才培养策略和教学计划时,没结合职业资格证的考核需要,没做到“课证融合”。部分教师不知道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不可以有意识的把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以致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时需要再进行有关培训。花费很多时间和资金。
1.2.3 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紧急匮乏,妨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1、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可以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师紧急困乏,这在一定量上妨碍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院校的推行。
1.3 从用人单位来看
1.3.1 非强制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受冷遇
除去国家规定的需要就业准入的90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外,其他非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没得到用人单位的看重和认同。以经管类的证书为例,在对厦门人才网中100家企业有关职位的调查中,单证员、助理推广师、助理物流师三个证书的市场认同率为15%、2%、3%。对非资格准入的职位,用人单位更重视实质工作经验,职业资格证书并非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这就加强了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困难程度。
1.3.2 部分用人单位没给予持证者提升相应待遇
部分用人单位并没打造与职位相对应的技术等级、 技术职务相适应的职位薪资(或技能薪资、技能津贴)标准和职务津贴标准。有证与无证是相同的待遇。这也减少了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1.3.3 部分用人单位没严格实行就业准入规范
国内海量企业特别是民办企业未严格实行就业准入规范,录用没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员,由此引起的事故每年层出不穷。有关部门对此监督不到位或处罚过轻,因此也让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有了可以不考证书的侥幸心理。
2 解决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推行中问题的对策
2.1 打造规范的职业资格的国家机制和体制,逐步达成证书的统一管理和规范操作
2.1.1 应打造国家职业资格鉴别委员会,统一证书的管理
把分散在每个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统一由国家职业资格鉴别委员会颁发,全国通用,规定任何其他部门所发“上岗证”等证书不能作为技术工种职位就业准入、持证上岗的有效凭证。在国内开始逐步统一证书名字,统一发证机构。统一证书管理,推行宏观调控,规范管理,逐步改变证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职业资格证书统一由国家颁发,可以提升证书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同度。 2.1.2 打造以企业需要为原则的职业资格鉴别体系
打造和完善以市场需要为原则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别标准和体系,以此适应产业机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各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打造一套科学、健全的职业技能鉴别品质保障体系,以水平管理为重点,提升证书的含金量。
2.1.3 打造以现场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
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各种认证的唯一目的无非是证明持证者是不是具备该职位的工作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很看重证书的含金量。国家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规范不应该只不过表面上的考试成绩,应该关注的是被考核者在工作中的表现是不是符合职位的需要。因此应以现场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考核,取代传统的试题考核。考评的过程应由有国家资格的考评员来完成。
2.1.4 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年审”时限和年审需要
伴随科学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和变化,对就业者提出了严格的技术需要,为确维持证人一以贯之地保证技术水准和水平,需要对职业资格证书按期进行“签证”,并需要持证者进行再教育学习。
2.2 高职院校应加大认识,加强投入,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训课程以适应职业资格规范的需要
2.2.1 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中有哪些用途。让学生认识到,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旨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和革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优势,缩短职位适应期,同时也为企业提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让学生防止考证的盲目性,考取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2.2 高职院校应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需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做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理论常识方面覆盖职业标准的所有要点;技能练习方面覆盖职业标准中的所有工作内容和技能需要,如此,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转型,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角逐能力。
2.2.3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强化师资力量
《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标准》中明确提出:“职业技能培训全部由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或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必需增加专业教师中具备企业工作历程的教师比率,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质工作历程,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很多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
2.3 企业应严格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规范
2.3.1 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程度
企业经营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规范在提升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在促进企业改革与进步,提升企业商品水平和生产效率方面,都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体目前三个方面:第一,可以促进企业职位资格标准化,第二,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第三,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标准化。
2.3.2 企业应推进持证上岗与用待遇相结合规范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技能素质的体现,企业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应不同对待有证者与无证者,以此调动持证上岗者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留住技能型人才。因此,企业应根据劳动部《关于进一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有关问题的公告》的文件需要,给予持证上岗者与工作职位相对应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2.3.3 企业应严格遵守职业资格准入规范
各行各业都有无证上岗的,这类无证上岗的人,缺少职位所需要的入门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旦发生事故,将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的职业资格准入规范。
职业资格证书规范的推行在国内正处于进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此规范所涉及的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要站在国民经济进步的更高角度来看待职业资格规范,三方都应看重,并且要相互配合。高校更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把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规范有效结合,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