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绿色”是一种生产力?

点击数:572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bvcsrw.com

    normal align=center>论文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绿色”(即对人和环境无害、可以促进可持续进步)本身就是一种要紧的能力(绿色生产力),并以荷兰和国内长江三角洲为例剖析了“绿色意识”萌发的条件;通过禽蛋业的国际比较,说明了“绿色生产力”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作者提出,“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国内现在农商品出口有妨碍的一面,国内也应该用它来阻挡海外有害生物入侵。最后,作者批评了国内存在的违背“绿色消费”的不好的现象,呼吁从自己做起,通过绿色消费反过来影响市场和生产。

    关键字:绿色生产力,国际竞争优势,绿色壁垒,绿色消费

    国内过去研究“粮食安全”,基本上只限于粮食的生产、储备和提供,对发达国家当时讨论“食品安全性”,感觉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绿色商品、绿色推广、绿色消费,这类不久前好像还只不过在发达国家风行的词语,今天在国内也成了一种时髦,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快速、巨大的变化。

    “绿色”生产力:一个理论讲解

    在当今日益工业化的世界,大家对“绿色”的理解,主如果指:有好的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的协调相处,生物多样性的保持,资源的永续借助,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等等。

    显然,大家不企求回到洪荒年代去探索原始状况的“绿色”。对现代意义上“绿色”的价值的理解,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得到了很多惨痛的教训将来深思的结果。本文只针对农业部门来讨论“绿色”,如“绿色食品”、农商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等。这里大家无意为“绿色”下严格的概念,但它至少应包含有益人的健康、对人和环境无害、有益于农业的可持续进步等基本含义。

    第一,我试图从理论上来讲明:“绿色”为何是一种生产力?

    假定A、B分别拥有等量的、大体上同质的资源,在历经若干代将来,其经济增长的结果却有了天壤之别。那是为何呢?缘由在于人对资源借助能力的差别,可能是不自觉然而是掠夺式的,可能是自觉的、理智的、科学的。因此:

    – 自觉的、理智和科学的借助方法本身体现着一种较强的学习、总结经验的能力和较高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只不过其中能力的一种;

    – 假定A及其后代A1, 2, …n的资源借助方法优于B及其后代B1, 2, …n,在他们代际之间的n次继承之后,因为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他们生产力的进步水平和财富的积累量的差别日渐扩大;

    – 在B的后代发现环境的恶化导致自己陷于贫困和落后,损害了农业生产力的时候,了解环境的损害构成了一种“环境本钱”。这种本钱表目前:农业产量的减少,生活水平的恶化,一直到土地生产能力的完全丧失(水源枯竭、沙漠化、盐渍化等等)。历史上极端的例子是整个文明的终止;

    – B的后代在认识了“绿色”的必要性之后,不能不投入各种资源为前辈的失误偿付“环境债务”,来恢复“绿色”状况(假如还有期望的话),这笔“债务”(资源总投入量)就能觉得是这“绿色”本来的价值;

    –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力进步水平不一样的经济体,因为其经济、技术力量的差异,在资源、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之后,达到(或恢复)“绿色”状况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由此大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经济进步的马拉松竞赛中,是决定哪个有期望胜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重点原因之一。

    在国际比较的时候,愈加多的人认识到不可以仅仅依据人均GDP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绿色GNP”的定义[1] 出现了,世界银行已经把“自然资本”即环境和资源的水平作为国家财富一部分进行评估[2]。

    “绿色”意识的萌发:以荷兰为例

    农业是与“绿色生产力”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之一。但,人类自古以来直到20世纪中叶,都没“绿色生产力”的定义。它的“发现”只不过在生产力进步到肯定的水平才大概,尤其是在农商品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凸显了出来。

    “绿色”意识是不会自发地在大家头脑里产生的。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贫困区域,最重要的目的是“有饭吃”“吃饱饭”,不会把保护环境作为优先的目的。另外,在人口稀有、生态条件好的区域,没生态退化之虞,没有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也不会萌生“绿色”意识。可见“绿色”意识的产生需要肯定的条件。

    “绿色”意识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欧洲第一萌发的[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步有机农业方面也有不一样的进展。这都不是偶然的,不只由于那里大家已经十分富足,而且也由于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环境真的出了问题。大家发现,这种“问题”既不可以太大,也不可以太小。太紧急当然不好,根治的本钱太大;但小到微不足道,也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足以刺激“绿色”意识的觉醒。在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最有条件促进“绿色”意识的萌发。

    目前大家以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荷兰为例来讲明。它在保护国家的环境、经济合理借助土地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值得大家认真考虑和借鉴。

    无论从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方面来看,荷兰与国内长江三角洲有很多一样的特征:大片的冲积平原,水网密布,人口海量,工商业兴盛,文化教育发达等等。人口密度大,导致大家对土地都很珍惜,这是一同的特征。荷兰几个世纪前就开始看重土地规划,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这又得益于它独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荷兰把农业区、自然保护区归入“绿区”,工业区、城市区、各种基础设施用地归入“红区”,功能分明,并且严格预防后者对前者的侵占。在人口最密集的Randstad区域,形成了一个“绿色心脏”[4]。这种社会环境为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基础。相比之下,国内长江三角洲的差距很大。

    荷兰“绿色生产力”的形成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一个角度——农业专业化来探讨其出现是什么原因及主要表现,由于这是国内(也包含长江三角洲)最缺少的。荷兰农业的专业化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1、农场层面

    据最新的统计,荷兰专业化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2%(其中园艺业93%)。专业化比率这样之高,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专业化不但农业高效率的要紧原因,还是创造活动和技术革新的土壤,同时也是荷兰看重“绿色”生产、形成强大的“绿色生产力”是什么原因之一。

    为何农场专业化能够帮助推进农场进行“绿色”生产呢?

    – 专业化生产一定是产品性生产——包含为外地、为海外的买家而生产。产品性生产势必要追求收益的最大化,而收益的达成需要有买家爱好的产品特质(品质、安全性、营养)。在比较富裕的区域,买家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更高,愈加“挑剔”。因为荷兰人口密集,这种信息比较容易反馈给专业化的农场,促进“绿色”产业的兴起;而富裕消费人群的集中,使尚处于“幼稚”阶段的“绿色商品”也容易找到足够多的买家,即便批量较小,“绿色商品”也能顺利达成其价值;

    – 专业化农场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农业经营,因此有追求技术进步的渴望,有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强大动力。劳动者技术水平、熟练程度提升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有益于增加农民收入、有条件加快技术更新和升级,使他们拥有根据买家“绿色”需要、从事“绿色”生产的经济能力;

    – 专业化生产需要更深刻的劳动分工;分工的深化不只有益于节省劳动时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减少社会生产的平均本钱,而且有益于推进农场主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协会等组织,促进区域的专业化。

    2、地区层面

    荷兰农业的地区专业化也十分明显:西部区域是花卉园艺业集中的区域,甚至有大片温室形成的“玻璃城”;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养鸡业)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北部(尤其是圩田垦区)则是大田种植业为主。一个陆地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有这样典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区域,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荷兰的经验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 正面效应。区域专业化有益于更好地借助农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使分散的生产者形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高效率的市场;有靠谱的投入品提供公司;农场之间信息的交流密度和强度增大,形成对技术革新需要的强烈信号,有力地推进着新技术的产生、传播和扩散;出色专业人才比较集中;研发机构容易从专业化区域准时获得信息反馈(甚至资金赞助),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改进原有技术或加以延伸,形成“生产→新技术开发→生产”一层层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区域专业化的这种正“外部性”,是促进农业技术革新的温床、酵母和催化剂。

    – 负面效应。这在集约型畜牧农场集中的东南部区域相当突出。因为养殖密度过大,过量的牲畜排泄物不可以被有限的土地所消纳,致使局部环境水平降低,引起附近居民的不满。农场主不能不改进处置粪肥的技术(如开沟深施、封闭式堆沤、烘干),处置本钱上升会减少农场的价值;大家对“动物福利”的关注,限制了畜禽的饲养头数,降低农场规模效益;更“人道”和“环境友好”的饲养技术也会增加农场的经营本钱。

    – 正负效应的转化。在肯定条件下,局部环境的污染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效应,我想称之为“疫苗效应”[5]。荷兰的状况就是这样:局部区域环境恶化,“恰好”紧急到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远没达到不可逆转的状况。这种局部恶化,犹如一种“疫苗”,它引起人体产生某种不适的反应(局部环境污染带来的轻度风险),但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唤醒环境意识),从而可以预防紧急疾病(环境破坏、资源衰竭)的发生和蔓延。

    大家可以说,恰恰是一小部分区域短期的环境代价产生的这种“疫苗效应”,勉励着愈加多的人加入到环境志愿者队伍,形成“绿色生产力”的自觉性和动力更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区域,或者在生产规模细小但小而全、因而污染点十分零散的区域,产生这种“绿色意识”的概率就低得多。

    这可以用国内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情况作一对比。农业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相当紧急,却没出现这种“疫苗效应”,未能促进“绿色”意识更早萌发。这不是偶然的。长江三角洲同荷兰的差别,不只在于经济社会的进步程度低、老百姓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等方面,而且还因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缺少行业组织、研究、开发与生产之间缺少良性的联动机制等等。

    目前,在国内东部区域,在创汇农业如火如荼的推进下,愈加多农民的“绿色意识”被唤醒了,他们认识到了“绿色”也是一种生产力,可以转化为财富。但在国内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对“绿色”的理解还差得远,需要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农民接种“疫苗”。事实上,进步中国家农民的“绿色意识”是可以在国际角逐中加速培育起来的。

    “绿色生产力”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在农业部门,“绿色生产力”可以变成一种国际竞争优势,其集中表现是瓜分国际市场能力的增强。具体来讲,判断一个国家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强弱,可以看其生产的农商品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海外买家的需要,这反映在国际市场上该国能占领多大的份额。出口能力是国家农业比较生产率的角逐。一国的农民、农商品加工企业和推广组织满足海外买家需要的能力越强,这个国家农业的竞争优势就越强。所以,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一个个企业家(农民、农场主)竞争优势的高低。

    让大家把目光再一次转向荷兰农业——世界上最典型的外向型农业。

    这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只有0.1公顷,等于美国的1/12;农业劳动力也是美国的1/12,农业劳动力占有些农用地面积仅为美国的1/18。
    1961年荷兰农业的净出口额[6] 还只有3亿USD,名列世界第9。令世人瞩目的是:在1961~1971年、1971~1981年、1981~1991年这三个十年里,荷兰农业净出口额达成了大步的跨越,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4.5%、15.7% 和9.7% 的高速度,绝对值增长了40倍。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只占世界的0.26% 和0.067% 的荷兰,农业出口多年来占了世界的8~9% 的份额(表1)。

    normal align=center>表1荷兰主要农商品出口占世界的份额(%)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1966年

    normal align=center>1986年

    normal align=center>1996年

    normal align=center>农商品总计

    normal align=right>4.30

    normal align=right>8.39

    normal align=right>8.01

    normal align=center>肉、肉制品

    normal align=right>10.65

    normal align=right>14.52

    normal align=right>10.78

    normal align=center>奶、乳制品

    normal align=right>16.67

    normal align=right>13.96

    normal align=right>16.03

    normal align=center>蔬菜、水果

    normal align=right>6.39

    normal align=right>9.42

    normal align=right>9.36

    资料来源: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光盘数据计算。本表的“农商品”的概念见本文注5、注6的说明。

    1989年以来,荷兰农业净出口额一直高居世界第二的地位。在1990-1999年的10年里,荷兰农业净出口年平均达到140.5亿USD,仅次于美国的199.5亿USD。以上所说的还没包含荷兰最具竞争优势的花卉与其他一些商品[7]。荷兰在世界农商品市场的份额与其本国资源总量之间这样“不相称”,全凭借其出色的“绿色生产力”。

    荷兰农业的“绿色生产力”表目前很多方面,大家可以从其禽蛋业认识它的一个侧面:

    第一,荷兰农业生产自始至终贯穿着“综合水平系统”(IKB)这么一种水平控制体系,其目的是保证生产链中所有些活动都在受控制状况下进行。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每个部门都有各自专门的IKB规章规范。比如:参加IKB的畜牧场只准用来自“好生产操作规范”(GMP)认证的提供商、只准聘用认同的兽医师,兽医师需要依据“好兽医操作规范”(GVP)指南拓展工作。屠宰厂则需要把“好卫生操作规范”(GHP)标准与有关的“动物福利特别条约”结合起来[8]。

    打造了这类规章规范,还需要可以保证在农业与食品链条的每个环节得到实行,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和实行。在荷兰,这是由各种各样独立的行业协会来完成的;在禽蛋行业,就是荷兰“禽蛋产品理事会”(PPE)。政府有哪些用途主如果授权PPE拟定有关规定、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的条例,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教育进步。除去需要飞速有效地处置本行业的各种问题外,PPE还要拓展政府所指派的工作。在保护环境方面,政府部门还颁布了严格的禽畜粪和氨气的排放标准。

    在PPE,雇主组织(代表农场主)和雇员组织(代表工人)在理事会中都有我们的代表。为了维护家禽养殖业领先的国际地位,PPE的业务范围,不但要决定本行业的方针政策,而且要提出本行业的IKB和从养鸡场到超市整个生产-销售链中所需要遵守的水平规定。针对海外发生的各类人畜共患的疾病,这一行业还特别强化了疾病防治的政策。

    荷兰的鸡舍系统的变革,反映着大家“绿色意识”对蛋鸡饲养业的巨大影响。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蛋鸡饲养业大都走过了从传统的农场户外(或庭院式)饲养到高度智能化的层架式鸡笼系统的演变过程,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又要回归到自然放养的方法。

    荷兰对层架式鸡笼下方的传送带作了改进,使之可以对上面的鸡粪进行空气干燥,如此既能够减少鸡粪的运输本钱、降低氨的排放,其余热还能改变鸡舍内的小气候。机械化和计算机化在减少生产本钱、增加每平米生产能力方面起到了要紧用途;乳头饮水器提供饮用水,可以预防水的外溢和污染;用轨道自动上料车或按定时装置运转的自动链式饲喂器可以提升饲喂的智能化水平。鸡笼产蛋计数器、饮水消耗计量器和智能化的笼养鸡称重等装置组成了一套高效的蛋鸡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监测系统。

    层架式鸡笼系统狭隘的空间,引起了大家关于家禽“福利”问题的争论。近年来买家对较“人道”方法生产的鸡蛋需要量日益增长。为了使蛋鸡的生活条件愈加符合“动物福利”标准,蛋鸡产业界在研究更合适鸡群生活习性的各类型型的鸡舍,包含自由散养式鸡舍或栖架式鸡舍系统。比如,有一种新式的鸡舍已经试验了相当一段时间:它是一种更为“人道”的系统,在鸡舍的长廊上组装了几层架子,母鸡可在不同层架子之间自由走动,甚至还可在层架间飞来飞去。有人把这种新式鸡舍称为“鸟类饲养系统”。在铺有垫草的鸡舍里,养鸡密度每平米最多为7只。这种方法生产的养鸡场都需要向“自由放养场鸡蛋监督理事会”注册登记,该理事会负责检查这类鸡场是不是遵守有关规章规范。这种新式鸡舍所产的鸡蛋,被觉得是“自由放养”生产的鸡蛋。

    蛋鸡生活空间的扩大势必会增加鸡舍的造价和饲料耗费,并且带来其他有关的管理成本,从而增加鸡蛋的本钱。现在,荷兰本国家庭消费的鸡蛋中,有40%是产自这种系统喂养的母鸡。

    荷兰饲料生产厂家和提供商需要遵循“好生产操作规范”(即GMP)。为了确保饲料的安全性,饲料需要达到所有法定标准,达到ISO-9001水平体系认证标准及“风险剖析和重点控制点”(HACCP)认证。HACCP作为一个过程,详细描述整个生产工艺、显示各重点并拟定相应管理手段。GMP饲料生产厂家以此可以确定和控制影响人、畜及环境的所有原因。这方面的检验工作是在政府监管下进行的。

    发达国家目前愈加看中“有机”(或“生态”)商品,在荷兰这种商品贴有EKO标签。无论是畜商品还是蔬菜等种植业商品,只有符合荷兰和欧盟法规规定的严格标准,才有资格贴上EKO标签。比如在蔬菜生产中,规定了氮肥、磷肥的最大限量,并且只允许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农药。因此,荷兰90%以上的温室番茄和甜椒都用瓢虫等天敌来防治害虫,这种蔬菜的包装上用一个“蝴蝶标志”予以确认。推行这类标准的是荷兰农业部委托的独立的国际检验组织,如Skal、SGS Agro Control等。

    比较一下国内与荷兰在鸡蛋的生产和出口方面的实质情况(表2),就能更了解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以量取胜”是进步中国家多么无奈的下策!国内是世界鸡蛋生产的第一大国(25倍于荷兰),但出口方面只是一个小国——数目为荷兰的1/4,出口额只及荷兰的1/8。

    normal align=center>表2鸡蛋的产量和出口:国内与荷兰的比较(1997年)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世界总计

    normal align=center>中国

    normal align=center>荷兰

    normal align=center>鸡蛋产量,万吨

    normal align=right>4 581.5

    normal align=right>1 551.7

    normal align=right>60.6

    normal align=center>占世界的份额,%

    normal align=right>100.0

    normal align=right>33.9

    normal align=right>1.3

    normal align=center>带壳蛋出口额,万USD

    normal align=right>111 551.3

    normal align=right>4 332.4

    normal align=right>34 664.3

    normal align=center>占世界的份额,%

    normal align=right>100.0

    normal align=right>3.9

    normal align=right>31.1

    normal align=center>带壳蛋出口量,吨

    normal align=right>943 738

    normal align=right>79 836

    normal align=right>318 149

    normal align=center>平均每吨价格,USD

    normal align=right>1 182.0

    normal align=right>542.7

    normal align=right>1 089.6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粮农组织《生产年鉴》(1999年)和《贸易年鉴》(1997年)的数字计算。

    总之,荷兰通过其严格管理和科学的生产程序,创造了强大的“绿色生产力”,在进步禽蛋生产方面获得了骄人的营业额。
    1997年,除去表2所显示的营业额,荷兰还有数目可观的液体蛋、蛋粉的出口,金额达到6 583.5万USD,占世界的19.3%[9]。荷兰家禽业每年生产9亿多枚种蛋,几乎一半用于出口。在当今世界,荷兰是孵用种蛋最大的出口国。同一年,荷兰家禽加工厂生产71.5万吨禽肉(占世界的1.2%),其中72.7%用于出口。国内鸡肉的处境同鸡蛋相似,产量占到世界的17.6%,但只有3%能进入国际市场,只有荷兰的63%。国内家禽业的总产量可以说已经是世界级的“巨人”,但在出口方面却仍然是个“小矮个”。

    农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角逐,不单纯是价格的角逐;要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本质上是水平的角逐。现阶段农商品水平的角逐,重点在于科技、安全和各种环保指标,也就是“绿色生产力”的角逐。国内农商品劳动力本钱低的优势,被规模小、技术差、水平低等劣势抵消了。

    normal align=center>表3荷兰农商品的进出口结构(百万USD)

    normal align=center>

    normal align=center>1966年

    normal align=center>1986年

    normal align=center>1996年

    normal align=center>农商品总计

    normal align=right>1 849

    normal align=right>19 243

    normal align=right>37 285

    normal align=center>肉、肉制品

    normal align=right>386

    normal align=right>3 160

    normal align=right>5 158

    normal align=center>奶、乳制品

    normal align=right>326

    normal align=right>3 038

    normal align=right>4 809

    normal align=center>油脂

    normal align=right>113

    normal align=right>1 259

    normal align=right>2 150

    normal align=center>蔬菜、水果

    normal align=right>331

    normal align=right>3 059

    normal align=right>6 803

    normal align=center>谷物及其制品

    normal align=right>-254

    normal align=right>-1 235

    normal align=right>-2 045

    normal align=center>油料

    normal align=right>-134

    normal align=right>-951

    normal align=right>-1 650

    资料来源:同表1。- 为进口。

    需要指出的是,荷兰成为农业出口的世界强国还有一个基本的“秘诀”,那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成功地实行了“大进大出”的策略。荷兰把土地密集型商品的进口转化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很多出口,其实质就是借助世界资源来进步我们的农业。比如,荷兰的谷物自给率很低(约30%),需要很多进口谷物、大豆及各种饼粕(表3),才可以支撑本国庞大的畜牧业。荷兰奶牛业遭到国内外双重的重压(国内是环境需要,国际是欧盟牛奶生产“配额”的限制),不可能生产更多的牛奶,但为了充分发挥加工能力强大的优势,在本国人均牛奶700多公斤的状况下,荷兰还很多进口材料奶(尤其是从德国),确保很多的奶酪、黄油和其他各种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

    “绿色壁垒”的辩证法

    加入WTO之前,国内外的很多经济学者有相当一致的怎么看,即国内土地密集型农商品(谷物、油料作物等)会遭到不同程度的进口冲击,但劳动密集型农商品(畜商品、水商品、蔬菜等)在生产本钱和价格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增加出口,得到某种补偿。

    但,在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国内很多农商品出口就屡屡遇见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阻断,使一向有竞争优势的商品也遭到“封杀”。今年1月25日,欧盟以国内出口的禽肉、龙虾制品中农药残留、药物残留及微生物超标为由,全方位禁止国内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商品的输入;1至5月,遭欧洲退运的大连出口蜂蜜达800多吨,价值70多万USD;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
    1月到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商品共达12 025批次,其中,中国为1 140批次,占同期被扣商品总批量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区域的第一。日本也针对国内农商品进行了歧视性检验,并且在9月7日推行新的《食品安全法》修正案,引起了国内外经贸部、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农业部等的密切关注。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手段。它的内容主要包含绿色技术指标、绿色环境标志和认证、绿色包装和标志、绿色检验检疫、绿色补贴等。容易见到的是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卫生、安全健康为由,通过制定法规、技术指标、认证规范和检验规范等方法,增加对象国出口的困难程度,最后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出现的背景是:伴随国际贸易的日益自由化和WTO各项有关农商品贸易协定的达成,关税壁垒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非关税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手段常见为各国所采纳。发达国家凭着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对进口农商品的有害物含量提出愈加高的需要,目的是限制其他国家(尤其是进步中国家)的出口,保护本国的利益。

    “绿色壁垒”与其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禁令等非关税壁垒不同,有非常大的隐蔽性。推行“绿色壁垒”的国家一般宣称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动植物的安全,这种做法可以转移大家的视线,出口国(尤其是进步中国家)要达到有关技术指标、获得合格认证又十分复杂,更不容易判断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指标是不是科学合理。总之,“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者们限制进口、保护当地产业的利器。

    当大家抱怨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的时候,应当认真剖析国内农商品的品质近况,产生问题是什么原因与解决渠道,不然国内农商品出口还会遇见愈加多的障碍。

    国内是从长期的贫穷和短缺经济中走过来的,以后还面临着人口的巨大重压。过去因为供给不足,农业生产一直追求“高产”,对农商品水平疏于管理,食品安全指标过低。但伴随农业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国内未能把工作重心准时地转到“水平”上来。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颁布了“无公害农商品”的行业准则。这里所说的“无公害农商品”,是指农商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和硝酸盐含量低于规定标准。但国内的这类标准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有毒有机物指标和标准则根本没考虑,并且即便按国内我们的标准来评价,大家农商品的其他仍然不少。国内农商品水平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主要包含化学农药与诸如砷、汞、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然而,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的有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10]。与海外相比,国内的差距十分明显。

    现在国内畜禽商品出口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对疫病进行封锁,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其直接后果是:一个区域发生畜禽疫病,海外就禁止进口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的相同种类商品(陈锡文语)[11]。而实行疫病公告规范,正是与国际接轨的明智之举。

    判断“绿色壁垒”合理与否的依据是WTO《推行卫生与植物卫生手段协定》。依据该协定,“绿色贸易壁垒”带有科学和适当的成分。因此,“绿色壁垒”应该看成是“中性”的方法。WTO成员方政府都有权利和责任采取手段,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确保本国的人畜食物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导致的伤害。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你用,我也可以用。外国用它应对大家,大家也可以用它应对外国,根本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确保人民健康。

    比如,农商品客观存在着某些技术缺点,这为各国研究拟定农商品贸易技术壁垒提供了可能。各国农业生产方法和生态环境不同,农商品也各具特征,存在肯定的技术缺点。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农业生产用大型机械,导致玉米、大豆等破碎率较高;除草剂的很多用,在小麦、玉米、大豆、油菜中均可检出;美国、巴西大豆的水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国内大豆,不适于豆腐等商品的生产,不适应国内的消费习惯。除此之外,美洲国家的转基因商品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和作为食品对人体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大豆的很多特征恰好同美国的相反。对海外这类缺点性技术标准进行对比剖析研究,就能为拟定和修订国内农商品商品标准和等级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必要的时候也是设立贸易技术手段、保护国内农商品贸易的有效手段。

    另外,严格的检疫检验规范可以保护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使国内特有物种不受外国有害生物物种的侵害,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过去,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大多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所致,但近期几年,外来入侵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占到了第一位。国内是受外来入侵种风险最为紧急的国家之一,每年仅几个主要外来入侵种的损失就达574亿人民币[12]。

    为了增强国内农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树立“绿色”观念,突破“绿色壁垒”。面对高高海外筑起的“绿色壁垒”,环境策略已经成为各国贸易策略的一个要紧组成部分,强化绿色商品的生产和国际化推广是大家面前一项策略性任务。大家要积极推行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接轨。要对农商品进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以后,企业之间的角逐不止是商品性能、服务水平、营销方法等方面的角逐,也是环境保护水平的角逐,哪个能尽快而又成功地推行国际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推广方案,哪个就能在角逐中领先一步。

    世界的有机化时尚为中国提供了市场机会。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市场在不断进步,并且供不应求,基本靠从进步中国家进口。据报道,2001年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约3亿USD,仅占全部农商品出口的2%。全球有机商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30% 的速度增长,几年内将达到1000亿USD。国内(特别在广阔的西部区域)生产有机食品有好的条件。假如国内能各区域可以协调动作,着力进步包含有机农商品在内的“绿色食品”、特点商品的生产,予以ISO14000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占到1-2% 的份额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那就能每年增加10-20亿USD的外汇收入。这对进步西部区域经济的意义是很难估量的。

    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国内经贸委等8个部门主张的“三绿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这实在是得民心的大好事,也是适应世界时尚的一个创举。作为经济研究工作者,这里着重就这个工程“反弹琵琶”的特征,谈一下“绿色消费”问题。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又可以促进生产。没消费也就没生产。买家是农商品生产和推广链条的最后环节。从消费着手反过来看生产、看市场、看推广,体现着政府职能转变后的新气象,也是大家考虑问题的一个新的思路。

    在短缺经济年代,国内政府工作的着重点一直是放在生产上。农民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不愁销路。那是生产决定着消费。伴随短缺经济的终结,在国内食品消费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举比如下:

    1、牛奶、白酒和西餐。尽管国家一直在主张科学消费、健康饮食,并且启动了“学生奶计划”,但国内农村,牛奶消费一直上不去。除去低收入的农民,在东部沿海区域,即便农民已经相当富裕了,也极少喝牛奶。国内农村平均牛奶消费量很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但同发达国家差距太大,就同印度也没法去比。在这方面,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宣传还应该加大。在健康食品推广步履艰难的同时,国内城乡白酒、啤酒的消费量从来就远远高于牛奶。海外被视为“垃圾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在国内(主如果城市的西餐店)不胫而走,成为一种时髦,形成了一大量忠实的“回头客”;其结果之一就是肥胖儿童的比率愈加高。在国内人均GDP处于非常低阶段的时候,某些“富贵病” 就过早地开始在国内蔓延。

    2、“狗市”泛滥。有条件的地饲养狗是必要的,由于它确实有不少要紧作用与功效。但很多城市养狗为患;其中有不少是非法的豢养,它们可能给人带来疾病和安全威胁。城市里消费很多的“宠物食品”就需要耗费很多宝贵的资源。毫无疑问,生产这类“宠物食品”,没淡水、土地和能源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而大家用这类资源,就需要付出相应的“环境本钱”。依据前面的剖析,在环境本钱上升时,社会总福利就势必降低。

    3、“鸟市”和“蛇宴”火暴。国内很多城市的鸟市,是不是遭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鸟市的兴旺,直接后果是致使自然界鸟类物种的存活危机。据报道,在自然界已经非常难再看到画眉,草原上已经听不大到奥创营销的歌声,有的城市里甚至已经看不大到麻雀的身影。一些城市的饭店里,各种野生的蛇已经多年作为“名菜”供某些人群享受。蛇种群的降低风险生态平衡,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很多地方紧急的鼠害。

    4、愚蠢消费骇人听闻。更值得国人担心和气愤的是,国内一些地方的愚蠢消费愈演愈烈,偷猎、贩卖、走私和残杀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些珍贵动物被搬上餐桌,去迎合一小部分人恶性膨胀的私欲。

    5、破坏生态平衡和物种资源。还有一些区域滥挖中药材(如冬虫夏草、干草、雪莲),滥掘发菜,乱扒杜仲树的皮,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草原退化,而且大概致使某些珍贵物种的灭绝。

    买家行为对市场起着要紧的诱导用途,市场通过价格涨落的信号传递给生产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促进千千万万的生产者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和借助方法,调整生产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消费对于生产的导向用途,就能更好地认识倡导“绿色消费”的重大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在产品丰裕的社会,基本上是消费需要决定着生产。国内的文化历史不同与欧美国家,大家应当继承祖先符合科学的好饮食习惯,同时摒弃不科学甚至迷信、愚昧的消费方法。

    对比一下发达国家的买家,他们的平均收入比国内高得多。但,即便那些亿万富翁,他们不只没吃穿山甲、娃娃鱼之类的怪异念头,甚至也不觉得燕窝、鱼翅有多么不能了的“滋补”价值,所以那里就没有的销售那些动物(与动物制品)的途径,也没有提供这种“佳肴 ”的饭店。这再一次说明,没消费需要,就没供给(生产、运输,甚至没走私)。

    诚然,从生产这个源头上管住每个环节,做到“绿色生产”,确实是很必要的。不然,技术指标低、安全性能差的商品,不但出口之门将被永远堵死,而且伴随国民“绿色”意识的觉醒,也会自觉起来抵制这类不安全的食品。最后的消费环节被掐断了,失去了市场,其生产也就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绿色生产力”才是具备光明前景的生产力。

    大家每一个人都是买家。让大家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管好我们的嘴巴、餐桌,做“绿色消费”的促进派,如此,一种好的社会风气就会快一些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进步才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书目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进步报告:进步与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世界银行:《增长的水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1997年;《生产年鉴》,1999年

    厉为民:荷兰农业成功之道,1996年

    荷兰农业经济研究所:《荷兰农业的勃兴》,厉为民等译,2000年

    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及渔业部工贸司:《荷兰家禽养殖业》,1997年

    万洪富:《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2002年2月18日《南方日报》

    赵春明等编:《非关税壁垒的应付及运用》,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1]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进步报告:进步与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 参见世界银行:《增长的水平》,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3] 比如,1967年,英国土壤协会拟定了协会的有机农业标准;1972年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网盟”(IFOAM,总部设在德国),现在参加其中的已经有100多个国家、720多个会员。

    [4] 从首都阿姆斯特丹向西南、经海牙―鹿特丹―乌得勒支形成了一个荷兰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圈”,称为Randstad,其核心地带是一片绿色的农田、牧场和树林,国家规定不能侵占,大家称之为“绿色心脏”。

    [5] 当然,这只不过一种比喻。接种“疫苗”是大家为了预防疾病采取的主动行为,可以预测其防病的积极成效;而农业的区域专业化所产生的局部环境污染,起初完全是农场主们不自觉的行为,并且也不可能预见其紧急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不好的后果。

    [6] 本文所说的“净出口额”,即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事实上包含了加工、运销等部门的增值(以贸易USD计)。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这里用的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的口径。假如按毛出口额计算,法国坐落于世界第二,荷兰名列第三。

    [7] 在粮农组织《贸易年鉴》未作统计的农商品之中,荷兰净出口额非常大的有:鲜切花、花球茎、观赏植物、蘑菇、果汁及其他一些饮料、鱼类和鱼加工品;美国、法国都有很多的净进口。据荷兰农业部2000年发布的资料,荷兰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的出口额分别为20亿欧元和9亿欧元,分别占世界市场的58%和53%。

    [8] 见荷兰农业、自然管理及渔业部工贸司的出版物:《荷兰家禽养殖业》,1997年。

    [9] 1997年,国内液体蛋和蛋粉的出口额总计为430.7万USD,只占世界的1.3%,等于荷兰的1/15。

    [10] 万洪富:《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2002年2月18日《南方日报》。

    [11] 引自2001年12月17日大洋网:《农业专家解密入世中国农业重大缺点》(中经网江苏中心)。

    [12] 史芳:《外来入侵种上了贸易黑名单》,《中国经济导报》2002年7月25日。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