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行效益审计的难题与对策考虑

点击数:703 | 发布时间:2025-07-27 | 来源:www.xlosbs.com

    国家审计署继《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进步规划》之后,在《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进步规划》第三指出并强调“坚持财政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全方位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打造起合适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办法体系”。可见,效益审计被推到了审计前台,已成为当代审计不可逆转未来发展趋势。

    1、高校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经济性、效率性和成效性是效益审计的三个要点。经济性是指以最低成本获得肯定水平的资源,即支出是不是节省。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是不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肯定的产出或者是以肯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成效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的、经营目的和其他预期结果。效益审计侧重审察评价各种资源借助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实行目的的成效性,借以改变营运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高等学校的效益,一方面表现为教育部门内部教育投资效益,投资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内部对财力、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用,能否培养出数目多,优质的人才;其次表现为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科技、文化成就,能否使受教育者提升劳动生产率。对高等学校的效益审计,着重于办学效益的审察,包含教育资金的投入是不是正确、数目是不是适合、资金投入的方法是不是科学,教育资金的用法是不是合理、节省,产出的成就是不是理想,科研成就转化是不是有效益,是不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包含财力资源的效益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益审计、物力资源的效益审计。

    2、高校拓展效益审计所面临的难题与问题

    因为国内效益审计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总体较为零散,深度不够,对实践指导不足,更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和规范的操作指南。虽然高等学校现在效益审计内容已渐渐渗入到传统审计中,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较为薄弱,甚至在很多范围仍处于空白状况,效益审计的法律支持、规范建设、认识缺位、资源受限、评价标准、责任界定与职员素质等,都是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制约效益审计的进步。

    1、高校效益审计的外部环境

    (1)效益审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效益审计作为国内内部审计范围新兴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操作细节和标准规范。缺少明确的法律授权、缺少效益审计准则,特别在教育系统,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效益审计的内容、程序、技术办法、评价标准等认识不深,也未有统一规范颁布,拓展效益审计具备较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定量上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缺少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与用有困难程度。效益审计就是对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成效性等作出审计评价,这势必涉及到怎么样运用具体的经济指标、确定评价标准的问题。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效益的规范、指标各异,同样的项目会有不一样的衡量标准,不一样的审计职员会有不同理解与判断,得出不一样的评价和结论。

    (3)信息资料的失真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国内财经范围的不真实行为较为紧急,尤其是会计资料的失真,带有肯定的常见性。在会计资料和统计数据存有不真实和水份的状况下,审计职员拓展效益审计要花很多的精力来确认财务收入支出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增加了效益审计的困难程度,审计职员须在完成对虚假不合法事情重新进行调整的首要条件下,才能推行效益审计。由此亦将直接加强审计风险。

    2、高校效益审计的内部环境

    (1)效益审计在高校内部控制中有哪些用途未引起足够看重。 效益审计作为新的审计种类,其内容、办法、程序、用途不为高校管理层所熟知,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的事后监督评价职能上,而忽视了审计在“强化管理、提升效益、避免风险”上所将能发挥的内向服务职能;高校审计工作拓展的重点仍在财务收入支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而对学校年度财务预算控制、资产安全、资产保值增值及一些重大经济事情的决策等状况内审机构都未授权知情,更谈不上参与到高层决策控制系统中,因而使得审计范围、范围受限,效益审计的进步遭到影响。

    (2)内审机构、职员的独立性受限。审计职能弱化具体表目前:现在高校在对内审机构的设置上,或为财审一家,或与纪委、监察合署办公,削弱了审计超脱的独立性。高校效益审计接触的多为校内职员,人情关系复杂,效益审计范围的拓展会被误觉得是对被审计单位工作不信赖,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审计的拓展。一般,高校寥寥几个审计职员远远触及不了效益审计需要的深广范围,很难保证审计水平。

    (3)内容的广泛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困难程度。效益审计范围要拓展,势必涉及到高校高层管理决策和管理的每个层面,面对一些敏锐信息,学校管理层总是考虑维护学校对外整体利益而忽视一些内部控制环节。

    (4)审计职员素质滞后,不可以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因为长期以来财务收入支出审计占主导地位,导致审计职员对其他范围的常识运用不多,常识结构单一,常识更新缓慢、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审计技术与办法陈旧、缺少科学性,就现在而言,审计职员应付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的专业胜任能力,还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3、高校推行效益审计的对策思路

    1、加大高校效益审计的外部环境建设

    (1)科学拟定高校效益审计的规范化体系。加大对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技术办法和规范化规范的研究,审计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规范效益审计的审计准则,促进效益审计深入拓展;内部审计界应研究、借鉴海外一流的效益审计理念和成熟的审计技术办法,降低审计盲目性,提升审计水平;各高校亦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广泛地探讨,取长补短,形成具备高校特点与实质指导意义的经验交流平台,一同推进效益审计规范和进步。

    (2)正确把握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是审计职员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效益优劣的规范和尺度,是提出审计建议、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一方面,尽管每一个效益审计项目不同,目的不同,评价内容也不同,但都是针对每一个项目事先确定的目的确认差异得出结论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明确的,因此评价也应该是明确的。其次,因为效益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责任追究,这就需要高校健全任期目的责任规范,明确可以量化指标的考核、评价标准,通过客观、公正地考量,促进效益审计的有效推行。

    2、加大高校效益审计的内部环境建设

    (1)充分看重审计在高校内部管理控制中有哪些用途。内审机构和审计职员应积极宣传审计的监督、咨询服务职能,让学校管理层意识到拓展效益审计的重要程度,从而为效益审计的进步创造好的环境。维持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灵魂,在机构设置和职员配置上保证其独立性,在职员数目、常识结构上保障效益审计的顺利拓展;在审计职能上确保其独立性,遵循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审计参与要紧经济决策会议和重大项目研究,这不只将监督关口前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实行的有效性,更能让内审机构准时把握信息、知道学校的管理动态,提供咨询服务。

    (2)合理选择和确定效益审计项目。做好效益审计项目需要肯定的人力、财力做保障,然而审计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审计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内审机关有限的审计资源,特别是完成审计项目所必需的拥有相应常识的审计职员情况。实质工作中,应在综合考虑预计的审计成效、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本钱和可操作性等原因的基础上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3)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美国绩效审计能达到85%,其要紧原因是美国审计署3200名职员中,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工程师、律师、保险精算师、计算机专家、医疗和国土安全专家占有相当比重。要使效益审计深入拓展,高校需要加快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尝试实行资格准入制,推行审计“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能手”制;不断地调整、优化审计队伍的职员结构和常识结构,充分调动内部审计职员的积极性,加大对先进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办法及其有关业务常识的更新,更重视对复合型审计职员的培训,强化审计职员的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和使命感。

    3、把握高校效益审计操作的有效办法

    (1)最近效益与远期效益考量相结合。即使是把握了效益审计项目的难题和重点,并依据审计职员专业胜任能力安排和分工,对审计目的、内容、办法等进行统筹,实行审计水平全方位控制,以降低审计风险,效益审计也很难处置效益滞后性问题,因为高校资源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一般都有滞后性,正、负效益体现整个过程,假如仅凭当时的状况来剖析和评价效益,就会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利益,导致评价偏差,产生对教育资源用急于求成的思想,紧急的会挫伤高教资源用管理层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将审计水平控制、责任追究制与远、最近效益考量指标综合考虑,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取信于高校的管理层,才能能够帮助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教事业管理中有哪些用途和地位。

    (2)事前、事中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关注资源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可行性报告、审批、效益评估状况进行审计,才能“防患于未然”;事中审计对资源用的合法性、项目水平进行审计,才能对资源用效益全方位跟踪;事后审计对资源用的全方位效益进行审计,才能促进资源用效益。将重心从满足评价财务报告真实和法律法规遵循需要的事后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转向事前、事中拓展利于改变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益审计。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益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导向和归宿,亦是内部审计的核心和灵魂。

    (3)效益审计与财务收入支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的方法具备兼容性、适用性、灵活性特征,与之相通的是财务收入支出审计中,审计的侧重点放到支出用效益上,评价目的包含管理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状况,应当包含效益性的评价内容:一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主要经济责任目的的完成状况,比较和剖析经济活动的效益状况;二是重大经济事情的决策、推行和成效状况。独立种类的效益审计不是拓展效益审计的唯一模式。采取与财政财务收入支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的方法拓展效益审计也是现实、可行的选择,在现在缺少明确立法、审计资源不足的状况下,不失为对高校效益审计方法的有效尝试。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