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对国内的启示

点击数:396 | 发布时间:2025-08-03 | 来源:www.rcyhyy.com

    摘 要: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性使其公民教育具备独特的方法,多元文化是其民族国家不断向前进步的要紧原因。本文通过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的意思,多元文化形成是什么原因来剖析其公民教育的背景,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推行渠道和特征等,揭示其在进步过程中经验和优势,以此形成对国内当下的公民教育的启示。

    关键字:多元文化; 澳大利亚; 公民教育。

    1、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的意思。

    多元文化主义的定义和多元文化的定义不同。

    多元文化是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化群体的关系。第一,多元文化是不同人群之间文化的特点的多样性,如宗教、语言、风俗、价值观念,等等; 第二,多元文化表现为文化多样性而形成的民族多样性,譬如澳大利亚早起的土著民族、早起澳大利亚移民、各国少数民族,等等; 第三,多元文化问题实质上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文化和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则是以民主的方法来处置和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的理论和政策。这一政策被当今的多数西方国家所同意,其代表就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美国等几个国家。

    多元文化主义因国家不同,而具体内含不同,但就作为一种民主的处置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和模式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多元文化主义存在于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社会,即多元文化的社会; 第二,作为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指的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群体得到承认的需要给予充分一定的哲学理论; 第三,作为一种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指政府为谋求民族、宗教或语言方面的少数群体对公共范围的参与,而设计的处置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手段。

    [1]。

    2、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的形成缘由。

    ( 一) 国际背景的变化。

    20 世界 50 - 60 年代以前,澳大利亚实行排斥非英语移民的“白澳”政策,当地的土著居民和有色人种遭到排斥和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国际社会上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少数民族权益的运动蓬勃兴起,美国和南非的反对种族斗争在澳大利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

    同时,国际上对澳大利亚一直实行的歧视黑人和少数民族的“白澳”政策给予了强烈的关注,这一政策遭到了国际上强烈的批评和攻击。迫于国际上的重压和澳大利亚在亚洲和国际上的进步,澳大利亚政策开始从种族同化到种族融合进步,多元文化政策开始浮出水面。

    ( 二) 对土著居民和非英语移民同化主义政策的失败。

    为了达成种族纯洁和文化同质的社会理想,从20 世纪 30 年代到 20 世纪 60 年代,澳大利亚对非英语移民和当地土著居民实行同化主义政策。土著居民的同化政策的推行最后证明没办法消灭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土著居民的同化走向失败。非英语移民的同化政策,澳大利亚宣传“澳大利亚式的生活方法”期望将他们同化入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但对于“澳大利亚式的生活方法”缺少明确的概念,推行力度和成效上没办法得到保证。[3]。

    同化主义的本质是文化灭绝政策,渗透着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澳大利亚对非英语移民的漠视和不公正待遇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抗,费英语移民对传统的坚持和对“同化政策”的抵制,最后致使对于非英语移民同化政策的失败。

    ( 三) 澳大利亚对文化多样性认识产生变化。

    事实证明,多元文化不可能被消除,移民的贡献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却日益让人们所认识到。国外移民为澳大利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技术力量和文化基础。澳大利亚大大加快了经济进步的节奏,在 50 -60 年代,从以农牧业与材料出口业为主的产业模式,转而进一步进步制造业。到 70 年代初,澳大利亚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移民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澳大利亚的进步的做出了贡献,因此愈来越多人觉得他们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3、多元文化背景下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

    因为澳大利亚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联邦政府对于这种多样文化所采取的较为宽容的态度,在近几年来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这已成为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范围的特点之一。政府从公民学的角度把公民教育概念为旨在拓展学生的常识范围,进步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作为积极的、有见识的公民,在国际背景中参与澳大利亚民主社会的教育。

    ( 一) 多元文化中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目的。

    澳大利亚政府将在 21 世纪学校公民教育设定的目的讲解为: “教育学生理解他们在澳大利亚民主社会中的角色。在离开学校后,学生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有常识修养的公民,可以理解并赏识澳大利亚的政府体系和公民生活,并且期望学生拥有‘关于道德、种族及社会公正事务进行判断及行动的能力,赋予世界意义的能力,考虑事务何以成为其本身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做出明智与有见识及为我们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

    具体来看,澳大利亚推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公民教育要提升学生对于政府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等常识的认知; 第二,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澳大利亚历史; 第三,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这类对于公民教育目的的讲解从宏观的视角为公民教育的推行指明了方向。

    ( 二) 多元文化中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内容。

    澳大利亚教育实行分权制,联邦及各州均不对教育做统一需要,由各区或学校自行规定。因此在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为各州对公民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同,进而采取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也就不同。

    澳大利亚教育家希尔在《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概括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德育应做到:

    第一,使学生获得有关打造价值传统的典型常识,以能够帮助形成当代文化。第二,使移情成为大家认知和情感的要紧部分,使他们坚定地奉行这类价值传统。第三,进步评判性和鉴赏性的价值观评估技能。第四,进步进行价值协商和道德决策的技能。

    第五,鼓励学生进步关心社区及成员的能力。他指出,澳大利亚认定的有道德的人是一个遵循道德规则、履行社会规章、具备处置人际事务的理性自律和选择的自主性的人。

    澳大利亚的教育无所不包,公民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其公民教育的内容不只培养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与义务,同时也强调公民认可、公民的性和公民责任,特别在包含土著居民在内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它还重视培养相互尊重和可以积极地面对与解决不同文化冲突的公民。因为澳大利亚公民教育曾走过一段弯路,致使公民对本国政治和历史的极度匮乏,所以在近些年中,其愈加看重本国历史、政府机构和宪法的常识性学习。[4]。

    ( 三) 多元文化中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推行渠道。

    多元文化下的澳大利亚,在公民教育中重视全方位主义,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第一,学校教育。课程是澳大利亚学校推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各州中小学生的整个课程设置都渗透了道德与伦理标准,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润物细无声”。

    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门只不过设概念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课程框架,没指定统一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本,各州、区域可以参考我们的实质状况灵活地推行公民教育,即便在同一学校,不一样的教师可能也会教授不一样的公民教育内容。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课堂组织形式多以专题讨论为主,防止学生被动地同意公民常识。[5]‘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是作为平等参与讨论的一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常识剖析问题。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考虑,形成参与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责任感。

    其次培养学生独立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社会的兴趣。

    澳大利亚课外活动类型也不少,部分是学校组织的,包含各种学习小组。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各种团体活动,譬如有名的童子军活动,它是各州中小学都要组织的,它有系统的组织纲领和蓄念,有队规、统一制服,并集中练习,是进行德育的要紧形式。澳大利亚也很看重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澳大利亚在培养学生爱心上也独具风格,譬如,学校规定护理系小学一年级学生必念书是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杰尼特·弗拉米的《我桌上的天使》,其缘由是很多护士虽然有非常高的护理技术,但他们在慰藉患者的精神方面却大大落后。而这种慰藉对患者康复是十分要紧的,通过阅读可以让护士们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悲伤、失落和精神痛苦等感情。

    第二,家庭和社区与学校紧密配合。家庭和社区在澳大利亚公民教育中起到了要紧用途,学校成立了各种父母教师联谊会、学校社区合作组织,等等,其主要任务在加大公民教育。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知道随时间变化,本社区环境的变化进步过程和特点与公共场合的规定,垃圾控制、废物的再借助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学生可以深入知道社区进步问题,譬如社区安全、流浪儿童等,并参与讨论问题的解决。通过学生需要和社区互动的技能和行为,使学生了解民主社会的运作方法,发现自己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

    第三,宗教教育。澳大利亚是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包含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在这里共存,依据 2001 年的人口普查,在澳大利亚存在的宗教信仰约有 100多种。教会在澳大利亚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力非常大,并且澳大利亚三分之二的私立中小学是由罗马天主教教会开办的,因材天主教或者教会学校对澳大利亚青少年一代有相当的影响。宗教在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道德和精神价值观方面发挥了要紧有哪些用途。因此,公立学校每周会为学生留出特定时间参加宗教活动。在课程中,也加入介绍宗教用途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客观的,非教派的学习知道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 四) 多元文化下,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特征。

    第一,在多元文化下,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突出政治性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采取有力手段推进公民教育,澳大利亚政府在 1997 年颁布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课程计划———《发现民主: 公民学与公民教育》,为公民教育在澳大利亚公立学校中勾勒出了进步的蓝图。它将为期八年分为两期第一期: 从 1997 年到 2001 年,其主要任务是开发公民教育的教学资源,在每一个州打造“发现民主计划”办公室,把“发现民主计划”推广到澳大利亚所有学校中去。第二阶段从 2001 年到 2004 年,致力于在澳大利亚学校中加大教师的专业进步及巩固发现民主计划的推行。[6]。

    澳大利亚政府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并专门拨付了 2970 万澳元用于 2004 年至 2008 年的价值观教育项目。

    第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多元文化下的澳大利亚实行分权制。其教育管理体制允许各州在实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联邦政府颁布了《发现民主计划》这一有史以来最大一项公民教育课程计划,作为统一的公民教育的文件。各州有权自行理解联邦政府提出的方针与政策,各州依据自己州内的种族和文化特点,来实行自己州内的公民教育。譬如,新南威尔士州早在1987 年就颁布了《法人( 学校) 的目的和目的》,1991 年,新南威尔士州签署了《大家( 公立学校) 传授的价值观》,2001年,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培训部颁布了加大功利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文件《新州公立学校价值观》。

    第三,具备完整的计划性,政府看重公民教育。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公民教育的进步拟定了完整系统的政策和手段,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并且不断颁布与健全各项公民教育政策和进步计划。[7]。

    比如 1989 年、1991 年和 1995 年,澳大利亚参议院对公民教育进行了三次调查,并公布调查报告———《积极的公民教育》( 1989) ,《积极的公民教育调查》( 1991) ,这类调查增强了大家对澳大利亚学校公民教育的认识和关注。
    1999 年,澳大利亚提出了一个“发现民主计划”。这个计划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政府将很多资金投入到学校的公民教育中,巨大的资金用于提升公民教育意识。无论是来自工党政府的基廷总理,还是自由党领袖霍华德总理,都较为看重本国公民教育的进步。所有这所有都很大地促进澳大利亚全社会对于公民教育的关注。

    最后,公民教育方法丰富,看重多元文化教育。

    移民性和多元文化性使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方法也丰富多彩。学校校内课程教育、课外教育、家庭社区参与和宗教方法等。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因为文化、种族、宗教信仰等不同所致使的社会问题。

    因此,在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中加入了推崇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文化中一同的核心价值观和英语与少数民族的价值观。

    4、澳大利亚公民教育对国内的启示。

    第一,构建社会全方位的“大德育”环境。澳大利亚很看重社会性的公民教育,由于公民教育的对象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无时无刻遭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整个公民教育的宏观环境中,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播媒介决定着公民教育的成效。[8]。

    同时,大家需要调动包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和宗教在内的所有积极原因和方法,打造好的公民教育的环境,维持公民教育在整个大环境中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家遭到好的环境熏陶。[9]。

    同时,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又要依赖全体人民的自觉性、社会好的控制方法、专业职员的好素质与全社会成员的一同努力来达成。

    第二,看重主体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区域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多元文化中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对于国内的公民教育非常有启示。第一,要打造、丰富、健全、进步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价值观体系的内核和基准。国内因为社会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价值观遭到挑战,一些核心价值理念遭到冲击。

    从国内近况来看,主流价值观要打造在传统“国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现代文明和其他区域的出色文化,并且要获得国民的认可; 这个价值观在表述上要深入人心,在理念上要贴近人性;要有实实在在的推进手段与推行机制。[10]。

    因此,这个主流价值观的打造不可以是偶然的、阶段性的、运动式的,而应当是科学的、严谨的、可持续推进与推行的。第二,打造一个开放的公民教育体系。研究和知道少数民族和其他区域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广阔胸怀和包容性; 对于先进文化与一些人类共通的价值观,要积极地吸取吸收。国内有56 个民族,每个民族在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进步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有价值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可持续进步。

    第三,丰富公民教育的方法和渠道。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办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教育形式上,澳大利亚教育具备广泛的开放性。课内讨论,学校鼓励学生互相询问问题,交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怎么看,倾听别人的建议。[11]。

    课外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譬如红玫瑰日、世界环境日等来培养公民价值观、学习公民常识、培养公民技能。参与社区服务,学生通过履行我们的社区义务来增加学生的活动实践,更亲近地领会到公民价值。宗教也在澳大利亚公民教育中起到要紧用途,总之价值观的教育影响和渗透到每个范围。

    国内学校的公民教育强调让学生被动地同意公民常识,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疏于对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大体上说是理论灌输的办法。因此国内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将公民教育渗透到每个范围中,为学生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公民价值观教育应具备完整计划性,构建形成科学的公民教育体系。国内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公民教育即没明确的名字,也没形成围绕核心理念的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部分内容散落于各科教学之中,并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教育体系,公民教育的进步远远没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看重。只有把公民教育课程作为独立学科纳入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从真的意义上得到学校、父母与学生的看重。

    鉴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确立了国内要“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公民教育的内容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培养认可、理解、遵守与维护国家宪法意识; 培养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 培养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可感; 培养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 介绍国家经济的主要特点,说明政府、个人、群体和机构在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所饰演的角色;培养纳税人意识; 培养生态意识,等。如此可以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具备独立考虑,富有责任感,具备革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杨洪贵。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研究[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晓芳。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概观[J]。 外国教育研究,2004,( 7) .

    [3]康建秀。 澳大利亚的公民教育[J]。 海外学科教育,1999,( 6) .

    [4]苏振芳。 当代海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任春荣。 澳大利亚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道德教育察看[J]。 中国德育,2006,( 9) .

    [6]韩 芳。“发现民主”计划: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课程改革[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 4) .

    [7]邱丽艳,王艳玲。 多元文化背景下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发展势头[J]。 教育科学,2009,( 2) .

    [8]韩 芳,李延平。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评价: 背景、框架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8,( 3) .

    [9]张耀灿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韩芳。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复兴: 背景、形式与启示[J]。 海外教育研究,2009,( 12) .

    [11]周蔺。 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对国内的启示[J]。 外教动态,2008,( 12) .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